书城励志FBI心理操控术
8262700000014

第14章 打好预防针,尽量减低负面效应

FBI认为,在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让别人能真正倾听你的话,让你的讲话内容吸引他们,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别人的兴趣,还可以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FBI认为,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讲话中要打好预防针,尽量减低负面效应,也就是说不要把话说得太死。

FBI成员在接受上级下达的任务的时候,一般都会说:“保证完成任务!”,而不会说:“我一定能完成任务!”或“肯定完成任务!”,这就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说话方式的表现。因为世界上每件事情都有可能出现意外,这些意外是人为因素不可控制的,因此在说话过程中不可把话说得太满,太满的话就自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从而也就给别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挫折甚至是打击。一个人在说话中奉行“打好预防针,尽量减低负面效应”的策略,不仅可以让别人的心理预期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也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旦出现意外或者不可抗的因素,自己也有回旋的余地,以后还可以和人进行长久的、其他的交往或合作。而一旦说话不尊重客观性,说得太满太死,那就相当于在心理上把自己和别人都置于了死角,这样一旦出现意外就给双方的心理造成了不必要的挫伤。同时这样也更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因为任何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他都会了解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王兵是一家公司的人事专员,一天,部门经理把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交给了他,并问他:“有什么问题没?”

王兵拍着胸脯回答:“没有问题,您放心好了!”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到了第五天,部门经理也有点着急了,又叫来王兵问:“那项工作进展得怎么样了?”

这时王兵突然红了一下脸,支支吾吾地说:“经理,这项工作好像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经理嘴上没说什么,仍然叮嘱他继续好好努力,但心里已经有点不高兴了。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的危害,话说得太满,就很容易给自己造成窘迫,也容易给别人造成心理落差。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你信誓旦旦保证的时候,出于对你的信任别人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但你到时候又达不到那种预期,这样难免就会让别人的心理遭受挫折,重则自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把话说得太满就像往杯子里倒满了水,再往里倒就会溢出来;也像将气球灌足了气,再灌就会超出气球的容量而爆炸。

在医学上有这样的说法,生活品质良好的人,虽然有健壮的体魄,但是不代表对所有疾病都具有免疫力。为了避免病菌感染,获得抵抗力,就需要接受一些预防注射。也就是先接受少量的病菌感染,产生抗体,如此一来,当再遇到这种病菌入侵时,体内就具有足够的力量加以抵抗。这就是在医学上所谓的“接种免疫”。这其实和说话是一个道理,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谈话环境,也需要对谈话人的心理进行一个“接种免疫”,就是不能把话说得太死,要提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者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心理预期打点折扣。

有心理研究结果这样显示:如果一个人持有某种见解后,从未受到过其他刺激,那么在他的周围就不会建立起任何防御系统。当他突然遇到相反意义的说服性诱导因素时,会感到极大的新鲜,从而会把原来的观念抛之脑后,改变原则顺应新观点。而反之,如果这个人的见解预先受到过一些刺激,哪怕是轻微的刺激,那么他也会对自己的这个见解抱有比较科学客观的态度,他就会在他心里围绕着这种观点建立起比较强的“防火墙”,从而可以静守极为有力的劝说。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接种效应”。

有一个实验曾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津津乐道:这些社会心理学家要参加实验的人们相信,苏联至少在5年内不会制造出产量丰富的原子弹。实验分为两组,共有80人参加,每组40人。其中A组的人接受劝说后,没有进行反驳。而B组的人接受劝说后,则给予轻微的攻击,就是对这些社会心理学家说了一些相反的观点,不能把苏联看得太低。

过了两周以后,这些心理学家有对所有的参加实验者进行了相反的劝说,即苏联必定会在5年内造出大量的原子弹。结果A组只有2%的人坚持了原来的观点,而B组则有高达60%的人维持了原来的原则。

由此可见,谈话中预防性的“心理注射”是多么的重要,他可以让人站在科学性、客观性的基础上看待事情。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你在看电视或浏览网页时就会发现,很多名人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都偏爱用这样一些词汇:可能、尽量、或许、大概、我想、研究、考虑考虑、征询各方意见等等,这些都是有所保留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在进行预防性“注射”,给自己留容纳“意外”的空间;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结果很可能自己也就“死定了”。

我们在工作谈话中一定要注意,上级或领导下达的命令肯定要积极接受,但在接受的同时最好不要说“保证没问题”、“我必定能搞定”等等的语言,而应该以“应该没问题”、“我竭尽全力”之类等字眼。这样说的话,万一自己做不到,也留有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示出你的谨慎、稳重,别人因此会更加器重你,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这样到时候有什么不可抗的因素事情没成功,别人也不会怪你,因为他当时的心理预期就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留有余地的范围内。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就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总是呈现出“话说得很大,事做得很小”的谈话风格,这样虽然一时满足了口舌之快,但最终受损的是自己。

小王是一家电脑商城负责推销电脑的业务员,为了自己能多出快出业绩,他总是习惯于把话说得很满。每次在有客户进到店子里来挑选电脑,进而提出一些疑问时,他的态度始终如一:“我介绍的电脑是最好的!”、“肯定没有问题!”“绝对的质量有保证”、“别家的东西一用就出错,不是系统出问题,就是主机容易发热,而这里的没有任何问题”,诸如此类等等,但是他的业绩总是上不去,有些顾客还没听他说完,就已经出去了。

其实,功能多的产品,操作比较繁琐复杂;而质量好的产品,无疑价钱会很贵。任何一件产品,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这就像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点缺点一样。把话讲得太满,有时候反而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客户的直觉会认为小王是在吹大话,或者是刻意用这种方法来掩盖产品中的某个严重的缺陷,因此结果往往是小王话还没说完,这些客户就拂袖而去了。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一个聪明人是向来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没有退路的。

同时FBI教导我们,对于一个人也不要早下结论,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就不要说,客观现实中有无穷的偶然性,明天的事谁也说不准,因此不可对人“盖棺定论”。同时当别人有求于我们时,也可以欣然答应,但不要说“我保证办到!”“这事包在我身上!”“这事搞定非我莫属”等等,应以“我尽量,我试试看”代替。而当别人做事不到位时,也不可太武断,说什么“我永远不会办你做的那些蠢事”、“我肯定不会像你那么笨,要是我几分钟就解决了”等等,这样的话谁听谁的心理都会承受磨难,而自己把自己也架空了,置于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那样万一有一天摔下来,会非常痛,有时甚至是“粉碎性骨折”。还有与人发生口角时,不要说“我与你势不两立”,“我永远不和你来往了”这样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能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台阶”可下。

由此可见,“打好预防针,尽量减低心理预期”是一种很高明的谈话方式,有利于别人,也有利于自己,我们必须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