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823400000007

第7章

第1篇第1章第4节善言者方能平步青云

人与人之间沟通,尤其是与上司沟通,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很重要。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改变人的一生。会说话的人,也许他不用赤膊上阵,不用立功请赏,就能使仕途平顺,平步青云。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授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翻看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注意到李斯从一个平民书生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其中他的口才功不可没。一个人有才华,还要知道如何展示,否则只会原地不动,永无升迁之日。俗话说“千里良马尚高嘶”,马不叫如何让伯乐发现呢?

秦王嬴政四年(公元前243年)十月,秦国遭蝗灾之害,天下饥饿,百姓死者无数。有一天,吕不韦召集百官商议对策,百官皱眉,都一筹莫展。吕不韦十分扫兴,他想起了颇具才华的李斯,于是便令人招来李斯帮他出主意。李斯闻言,早已成竹在胸。他针对百姓缺粮、富豪藏粮囤积居奇的国情,献策说:“富豪不肯缴纳粟谷,皆因一个‘利’字。相国可诏令国人,凡能向国家交纳粟谷1 000石者,可拜爵一级。有此重利,必使富豪争相交纳粟谷,此则饥饿可缓,民心可安。”吕不韦闻言,觉得李斯言之有理,果然计谋出众,便依策报请秦王嬴政诏令天下。诏令一出,富豪争相献粮,解救了秦国的饥荒之灾。

事后,吕不韦对李斯更加赏识,认为李斯不但善写文章,而且有经世之才,应当重用。于是,他向秦王举荐,让李斯当了郎官,专司守护宫门,侍卫秦王。

郎官虽小,但能接近秦王。李斯觉得,这是苍天赋予他接近秦王的机遇啊!不出所料,果然不久机遇来了。一日,秦王乘兴郊游,李斯紧随身后,忽听年轻的秦王嬴政面对无垠旷野有感而发地吟咏道:“天地悠悠,何其大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李斯赶紧机灵地应和。秦王嬴政发现身边的郎官很精明,便询问其来历。李斯心中暗喜,立即谨慎地将自己拜师荀卿、投身吕相国门下当舍人的经历作了简略禀报。

秦王嬴政早知荀卿颇知帝王之术,于是考问李斯道:“你既是名师之徒,对帝王之术有何见地?”李斯毫不迟疑地说:“帝王之术不过是个‘一’字!”

“此话怎讲?”

“军必有将,国必有君,天下必有天子,皆因要统一军令、统一政令。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当今诸侯分立,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是为乱世。久乱必治,久分必合,天下归一,势在必然。秦有兵革之强,物产丰富,理应统一天下,结束分裂。诸侯合而归一,天下方能大治……”

秦王嬴政听罢大喜,得意道:“我秦国真是人才济济,连小小的郎官也出语不凡!”

郊游归来后,李斯兴奋难寐,他抓住时机,发挥所学,连夜给秦王写了一道关于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奏疏。第二天轮值,李斯亲自把奏疏呈送给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阅毕,惊喜不已:李斯所言竟与自己的意图暗合。他如获知音,深感李斯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当即下达诏令,任命李斯为长史,让他参与朝廷国策。

正当李斯准备一展宏图之时,吕不韦精心策划了成虫乔之乱。由于秦王嬴政的坚决镇压,秦王之弟长安君成虫乔举行的兵变很快被扑灭,成虫乔兵败,自缢身死。

成虫乔之乱,暴露了吕不韦的阴险狡诈面目和宫廷秘事。政治嗅觉十分敏感的李斯由此产生直觉:吕不韦与秦王嬴政之间可能爆发一场殊死的斗争。权衡大势,李斯决心尽快疏远吕不韦,取得秦王的牢固信任。于是,李斯加速向秦王嬴政靠近,一次。他向秦王献计说:“并灭六国,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微臣以为,可暗中派遣谋士,各带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贿赂收买各诸侯国的权臣显要,后乘势而攻之。”

秦王依计而行,结果卓有成效。赵、韩、魏、齐等国收受秦国贿赂的文武臣将们眉开眼笑,纷纷成为效力秦国的内奸。

事实证明,李斯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有了他的辅佐,统一大业希望在握!秦王嬴政随即下达诏令,拜李斯为客卿。依秦制,客卿仅在宰相之下。李斯终于踏上了通达相位之途。

然而,李斯若没有高超的表达能力,纵然是满腹雄才伟略,也无法让人知晓。

纪晓岚年纪轻轻就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这不仅是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才学,更重要的是他心明眼亮,懂得凭借自己的才华,把对乾隆的称赞融于美言妙辞当中,正中其下怀,他不想平步青云都难。

准噶尔是居住在我国新疆地区的漠西蒙古部落,清初一直归服清廷。但自康熙中期以后即多次欲行分裂,康熙、雍正时期曾一度平复,却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乾隆十九年,准噶尔内部发生分化,次年二月清军两路出兵,伊犁平定。

消息传来,乾隆皇帝特别高兴,特命颁示天下,并设盛宴庆贺。席间,乾隆皇帝命纪晓岚即席作赋。不多时,纪晓岚书成三千言《平定准噶尔赋》一篇,跪呈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喜不自禁,破例令纪晓岚当着诸卿之面吟诵。

三千言赋文,吟诵起来也是要用不少时间的,可是纪晓岚是即席所作,而且用典准确,文字优美,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实在是闻所未闻,令人惊奇!

更重要的是,纪晓岚凭借自己的横溢才华,于美文妙辞中,巧妙地歌颂了清朝平定准部的武功之盛,特别是乾隆皇帝在其中的英明韬略,使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听着非常舒服,所以乾隆不由自主地高喊一声“妙!”群臣才交耳赞叹,活跃起来。

或许就因为此事太引人注目,给乾隆皇帝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次年秋天,也即乾隆二十一年秋,纪晓岚“初登词苑班,即备属车选”,以纂修《热河》扈从承德。这在清代翰林院的历史上是少有的。

很多时候,自己的前途受到威胁,如果没有良好的口才为自己辩解,那只有等着告老还乡,全身而退。秦末时期陈平三易其主引得别人怀疑,遭众人背后非议,引得汉王也对他表示怀疑,倘若他是个闷葫芦,只会埋头苦干,而不善言辞,肯定做不到护军中尉。

当初陈平在投奔到汉王刘邦那里的当日,经过与刘邦的一番交谈,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刘邦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让陈平做自己的骖乘,主管监督联络各地将领。陈平很是高兴,后来又随刘邦东向进攻项明,但出师未捷,大败而退。许多人对陈平的才能表示了怀疑,尤其对刘邦一味地重用陈平感到不可理解,就连周勃、灌婴这样的老将都在说陈平的坏话。他们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他的肚子里未必有奇谋异策。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与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王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顺楚王又不如意,跑来投奔汉王。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他很高的官职,要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他们的贿赂,金钱给得多的得到的待遇就好,而金钱给得少的得到的待遇就差。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好好审查他。”汉王听完这话后,也有些怀疑起来,于是招来魏无知加以责问,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而大王所问的是品行,这完全不是一回事。

假如有尾生、孝己那样的品行,然而对于决定胜败的关键无益的人,大王又哪有空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奇谋之士,只考虑他的计谋果真能否有利于国家。至于私通嫂子,接受金钱,又何必如此加以怀疑呢?”汉王于是又招来陈平责问道:“先生事奉魏王不如意,便离开他而去事奉楚王,如今又跟随我,谁知日后你又会投降到何处,讲信用的人原来都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回答道:“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因此我离开他去奉项王。哪知项王又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和宠爱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使有奇谋之士也得不到重用,我这才离开楚军的。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来投奔大王。我空手而来,没有金钱就没有可资一用的费用,因此我接受他们的金钱。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地方,希望大王采用;假如没有值得用的地方,金钱都还在,我可以封存起来送到官府,请求辞职。”听罢这席话,汉王知道自己错怪了人,赶忙向陈平道歉,并且给他更为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所有将领都归他一人监督。将领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可见,仕途坦荡很多时候是靠一张嘴铺出来的,埋头一声不吭的人,没有人看得见他的能力,即使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道不出来也只是空留余恨,哀叹无人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