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823400000101

第101章

第3篇第3章第11节周总理教你拒酒方案

1943年6月下旬,周恩来由重庆返延安,中途要经过西安。当时在西安的是第八战区副司令长胡宗南。正值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所以胡宗南获悉周恩来要经过西安,便预备安排酒会,招待周恩来。

酒会是在周恩来到达西安的第二天举办的。西安黄埔六期以上的将级军官30人各自带着夫人出席。因为周恩来做过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所以他们都对周恩来以师礼相待,而且事前他们都接受了胡宗南交给的任务——争相敬酒,把周恩来灌醉。

但是在反应机敏、应对有术的周恩来面前,他们的小把戏根本派不上用场。

首先由王超凡致欢迎词。致词最后,王说:

“在座的黄埔同志先敬周先生三杯酒,欢迎周先生光临西安。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祝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身体健康,请干第一杯。”

周恩来微笑着举起酒杯说:“王主任提到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蒋委员长是国民党的总裁,为了表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党员,也请大家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

这番应答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周恩来看了看四周,笑着说:

“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敬酒免了吧。”

王超凡就这么败下阵来。

这里我们看到,王超凡本想让周恩来连喝三杯酒,不料头一杯酒就被对方推掉了。他想让周恩来跟他们一道为蒋介石的健康干杯,周恩来却没有正面应对这个难题,而是把难题又抛给对方——提议所有人为毛泽东的健康干杯。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也不会就范。可以说,周恩来这一拒绝技巧完全达到了让对方替你说“不”的境界。

紧接着上阵的是十几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夫人。她们在周恩来面前一同举杯。其中一位说:

“我们虽然没进过黄埔军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

周恩来非常风趣地说:“各位夫人很漂亮,这位夫人的讲话更漂亮。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夫人们顿时张口结舌。胡宗南忙说:“今天不谈政治,只叙旧谊。”周恩来转向夫人们说:“我们就谈点别的。”同她们分别寒暄了几句,然后周恩来把她们送回原座。这十几位夫人虽然没敬成酒,但在周恩来跟他们交谈之后,却个个显出很高兴的样子。

提出一个对方不能答应的条件,对方自然会主动收回自己的要求。周恩来的拒绝方式就是这么巧妙。更让你我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在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之后,还能使对方觉得高兴。

又一批夫人走向前来,领头的一位看着稿子说:“我们久仰周夫人,原以为今天能看到她的风采,想不到她因身体不适没有光临。我们各敬周夫人一杯酒,表示对她的敬意,祝她康复,回延安一路顺风。我们请求周先生代周夫人分别和我们干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一定会尊重我们的请求。”

这个要求很理直气壮,好像周恩来如果不答应,就属于歧视妇女。这该怎么回答?

没想到她的话音刚落,周恩来就接住话茬,并且态度十分严肃地说:“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要顺便说几句,前几年,延安人民连小米都吃不上。经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日子比过去好,但仍然很艰难。如果让邓颖超同志喝这样好的酒,她会感到于心不安。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同志的心情。请各位喝酒,我代她喝茶。我们彼此都尊重。”

看,周恩来的回答就是这么滴水不漏,他既体现了自己尊重妇女,又实现了自己以茶代酒,同时还不忘向外界表达了延安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通过自力更生对未来中国的信心。

周总理高超的拒酒艺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平时我们难免会参加一些酒宴,倘若来酒不拒,那只有被灌醉的份。以下是一些拒酒小窍门

社交场合中,很多人喜欢吃“软”不吃“硬”,当你面对一个“弱”者时,即使对他没有同情心,也不会对他“痛下杀手”的。小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高手,他常在关键场合向人“示弱”,说一些软话、圆场话,来避免麻烦。

夏某高升之日,特邀亲朋祝贺,小王也在其中,然而小王平时很少饮酒,且酒量“不堪一击”。

酒宴上,夏某提议和小王单独“意思”一下,小王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浅,忙起身,一个劲地扮笑脸,一个劲地说圆场话:

“酒不在多,喝好就行。”

“经常见面,不必客气。”

“你看我喝得满面红光,全托你的福,实在是……”

结果,夏某也无可奈何。

小王就因为多说了几句“软话”,就逃过了这场“劫难”,因此,用软话巧妙拒绝他人也是一种手段,别人看见你一副不胜酒力的样子,便不愿再责难了。

你也可以实话实说,争取谅解。相信别人也不会太为难你。

小郑去参加一个宴会,小林好久没与他见面了,坚持要和小郑痛饮三杯,小郑说:

“你的厚意我领了,遗憾的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身体不好,正在吃药,好久已是滴酒不沾,只好请老朋友你多多关照了。好在来日方长,日后我一定与你一醉方休,好吗?”

此言一出,宾客们纷纷赞许,小林也就只好见好就收了。

事实胜于雄辩,拒酒时,若能突出事实,申明实际情况,表明自己的苦衷,再配上得体的语言,那就能取得劝酒者的谅解,使他欲言又止,辍杯罢手。

有的人很会巧设圈套,反守为攻,可谓是酒场高手。

刘某新婚大喜之日,当酒宴进入高潮时,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谈,请三位上座的来宾一起“吹”一瓶。面对“酒仙”言辞上的咄咄逼人,三位来宾中的一人站起来说:

“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不是孔子的话?”

“是的。”“酒仙”随即说。

来宾又问:

“你是不是要我们三个人一起喝?”

“酒仙”答:

“不错。”

来宾见其已入“圈套”,便说:

“既然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又提出要我们三人一起喝,你现在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你先示范一瓶,怎么样?”

这突如其来的一击,直逼得“酒仙”束手无策,无言以对,只得解除“酒令”。

这一招叫“巧设圈套,反守为攻”,就是先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抓住对方言辞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反守为攻,使对方无言争辩,从而回绝。

拒酒也可以搬出后果以作前车之鉴,从而达到拒酒目的。

饮酒当然应是喝好而不喝倒,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那种不顾实际的劝酒风,说到底,也不过是以把人喝倒为目的,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劝酒术,乃劝酒之大忌。作为被动者,当酒量喝到一半时,应向东道主或劝酒者说明情况。如说:“感谢你对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只有三两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我贪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还望你能体谅。”如此开脱以后,就再也不要喝了。这种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拒酒术,只要劝酒者明白“乐极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会见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