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
声名少日畏人知〔1〕,老去行藏与愿违〔2〕。山草旧曾呼远志〔3〕,故人今又寄当归〔4〕。何人可觅安心法〔5〕?有客来观杜德机〔6〕。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7〕!
【题解】
连沧观,在镇江府治,即北固山郡守内宅之后,原名望海楼,是登临的胜地。词题中有“京口病中”四字,据岳珂《裎史》卷三《稼轩论词》条记载,岳珂于嘉泰四年(1204)冬到淮东总领属吏任内,当时稼轩“已多病谢客”,岳珂“旦望贽谒刺而已”。可见词题“病中起登连沧观”,正应当是此年秋冬间的事。作者三月到京口任职时,本是要在抗金斗争中有所作为的,当时的一些友人也大都对此寄予很大的希望。如陆游曾写诗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持旆或少须,先把银河洗嵩华。”然而当权的韩伲胄是为了巩固地位才决定对金用兵的,而作者只是他用以提高威望的一块招牌,所以当作者认真备战时,便受到当权者的多方阻挠和破坏,以至一切抗金措施都不得不半途而废,这使作者对韩侂胄集团认识更为清楚,而对此次出山的作用有了新的思考。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出处问题时所作,我们从词中可以看出,在屡遭“抑遏摧伏”、壮图销铄之馀,作者的矛盾痛苦,以及急欲回归田园的心境。
【注释】
〔1〕少曰:当指作者南渡之初。那时作者对职务、待遇并不十分在意,也并不急于求取声名。畏人知:怕被别人知道。〔2〕行藏:个人踪迹。老去行藏与愿违:是说年老时对个人的声名特别留意,然而这次出山为官,却与自己十多年闲居田园的志向相违背。〔3〕《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始有东山之志,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名?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按:对一药二名,郝隆解答意为:在山中名叫远志,出山改称小草。这是讽刺谢安违背夙志出仕的话,作者借来自嘲。〔4〕当归:中药名。寄当归的典故有二。《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孙策)以慈为建昌都尉。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同书《姜维传》注引孙盛《杂语》:“姜维诣(诸葛)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苏轼《寄刘孝叔》诗:“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按:作者此句取义于苏诗极明显。然而,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却对此句别作解释:“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沦落之感,亦廉颇思用赵人之意尔。”作者词中的“山中故人”本指铅山旧友,顾炎武却把它歪曲为金国的故旧,说稼轩有背叛祖国投敌之意,说明他根本未能理解词意。〔5〕契嵩《传法正宗记》:“神光曰:我心未安,乞师与安。尊者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尊者曰:我与汝安心竞。”苏轼《次韵子南寄题孔平仲草庵》诗:“何人可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安心法,指安定心神的方法。〔6〕《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德机,就是生机,因《庄子·天地》有“物得之以生谓之德”句。杜,闭塞。杜德机应即闭塞生机。这是作者自喻处境,既不能有所作为,又不能归去,使人生机全无。〔7〕使君:自汉代以来称呼州郡太守。那得似:怎能,不如。这两句是说作镇江太守,反不如万顷清江上自由飞翔的白鸥。这仍然是表达回归田园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