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历史政治百科
8208800000004

第4章 中国部分(4)

中元二年二月,刘秀逝世,终年63岁。

光武帝去世的当天,他儿子刘庄继位,后世称之为明帝,年号永平。

明帝刘庄信仰佛教,并用佛学来统治人民。

汉末黄巾起义是由于经验不足而失败的吗?

东汉末年,朝中各派系力量争权逐利,社会动落不安,人们生活十分艰苦。从汉和帝刘肇继位起各地又接连不断地闹水灾、旱灾、蝗灾,人们无路可走,只好起来反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黄巾大起义。

黄巾大起义是张角领导的。张角是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信奉中黄太一之神,以道家秘作《太平清领书》作为经典,宣传“黄天太平”思想,认为只有到了太平的时代,人们才能不愁吃穿,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太平道的这种思想使张角的信徒越来越多,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遍及八个洲。

张角把八个州的信徒组织成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指派一名首领去领导,叫做渠帅。三十六个渠帅都听张角统一指挥。张角预定在这一年的三月五日,八个州同时发动起义。张角还叫人在首都洛阳地方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二字,标明这些官府衙门到时候都将改变主人,借以鼓舞人心。

起义军用黄巾裹头,作为“黄天”的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己称为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兄弟三个人共同指挥起义军的战斗。

起义军每打到一个地方,就焚烧当地官府衙门,攻打豪强地主的坞堡,捕杀为非作恶的官吏和地主。地方州郡的长官和大地主吓得纷纷逃窜。十几天工夫,封建统治的秩序就被打乱了。

东汉朝廷十分惊慌,派重兵守住洛阳和附近的关口,又派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隽为右中郎将,率领四万多名精兵镇压黄巾起义军。黄巾起义军奋力抵抗,但终因经验不足被镇压。

黄巾军的主力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了。但是各地黄巾军仍然在战斗,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朝廷的统治。在黄巾军影响下的各地各族农民起义军,也纷纷起来跟地主阶级斗争。直到汉灵帝的儿子献帝刘协的时候,农民起义的浪潮还没有平息下去。

张角在战局十分紧张的时候,得病死了。张角的两个弟弟也在激战中牺牲。

在镇压黄巾军的战役中,东汉宫军的北中朗将卢植和工中朗将董卓率领的军队被张角兄弟打败。

曹操率兵大败青州黄巾军而成为一支独立的势力吗?

黄巾起义失败后,任骑都尉的曹操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被封为济南相(相当于济南的郡守),于是曹操到济南上任去了。

董卓进洛阳的时候,曹操正担任洛阳典军校尉一职。董卓想拉曹操入伙,曹操未从,随后改换衣服,更换姓名,带着几名随从,骑着快马,从洛阳跑了出来。

曹操离开洛阳后,没日没夜地跑了500多里,一直跑到了陈留。在陈留曹操招募了5000名义兵,开始有了自己的一支队伍。

公元190年,曹操带兵参加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讨伐董卓。

此时,青州的黄巾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杀死了兖州刺史刘岱。可是黄巾军没有把兖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刘岱死后,兖州就群龙无首了。消息传到濮阳,东郡太守曹操便派出谋士陈宫去说服兖州官员。

这样,曹操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地当上了兖州牧。

曹操深知,若想称霸四方,最重要的是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军事队伍,于是,曹操以军事进攻为主,以诱降为辅,使青州黄巾军放下武器投降了。曹操从这支农民军中挑选出青壮年30万人,称为“青州军”。从此,青州兵就成为了曹军的骨干。

从东郡太守到兖州牧,从将多兵少到收编了30万青州兵,曹操已成为一支独立的势力,而且也渐渐敢于和袁绍较量了。

公元196年,曹操把逃难洛阳的汉献帝迎到许城(今河南许昌)。于是,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立了宫殿,让献帝上朝理政。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姓夏侯,叫夏侯嵩,后来过继给大宦官、中常侍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

赤壁之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吗?

公元200年2月,袁绍统率10万大军从邺城出发,准备进攻许昌。途中与曹军在官渡展开激战,袁绍被击败,不久气急病死。曹军在官渡一战后,统一了北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直逼荆州。占领荆州后,一鼓作气打败刘备,占领了军事要地江陵。

刘备从江陵撤退至夏口时,遇到了孙权的谋士鲁肃。鲁肃向刘备坦诚地说明了来意,希望孙、刘两家能够联合抗曹,这正符合了诸葛亮在隆中同刘备讲的对策。刘备当即决定派诸葛亮为代表,同鲁肃前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面见孙权共商联盟破曹之计。

孙权拨3万人马,任命周瑜为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备的两万军队结成联军,协同作战。

曹操的军队在长江北岸赤壁一带扎营,与孙刘联军隔江相对峙。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因此用铁链把战船联结在一起,铺上木板,使船保持平稳,减轻了风浪颠簸,晕船人数大减。

周瑜与诸葛亮见曹军把战船首尾相连,便决定采用火烧连环船之计破曹。为使计划顺利实施,东吴派大将黄盖去曹营诈降,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并约定了投降的暗号标志、时间和地点。

曹操在迎接黄盖的降船时,感觉其中有诈,立即派巡逻船去制止来船,但已经晚了。黄盖用刀一挥,前船立即发火,风助火势,火趁风威,船如箭发,烟焰冲天,20条火船,一齐撞入曹军水寨,曹营所有船只猛然着火,烈焰腾空,烧得满江通红。

火烧连营使曹军20多万人马,损失惨重。曹操见败局已定,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逃回许昌。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曹军大败,为曹刘孙三家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

赤壁水战,周瑜指挥有方,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败强的着名战例,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为了骗取曹方信任,黄盖甘愿承受皮肉痛苦,伪装与周瑜计谋不合,受到严厉惩罚,被打得全身皮开肉绽,然后投奔曹营诈降,执行所谓“苦肉计”。

司马氏篡权预示三国鼎立局面即将结束吗?

赤壁水战后,吴王孙权于公元229年4月称帝,他坚持和蜀国联盟继续北伐。

蜀主刘备去世后,其子刘禅继位,军师诸葛亮为完成刘备统一中原的遗愿六出祁山,终因劳累过度死在战营内。曹操于公元220年正月,在洛阳病故,10月,曹操之子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国,称号魏文帝,并把都城从邺城迁到了洛阳。

曹丕去世后,他的儿子曹叡继承了帝位,即魏明帝。

魏明帝统治时期,中央政权已经形成曹氏和司马氏两派。曹氏的势力以曹爽为代表。司马氏势力以司马懿为代表,司马氏势力是在对蜀作战过程中培植壮大起来的。

曹叡因荒淫无度,身体极为虚弱。他立了8岁的曹芳为太子,拜曹操庶子曹宇为大将军辅佐曹芳。同时还让夏侯献、曹爽、曹肇和秦郎一起操掌朝政。

司马派对此很有意见。他们趁曹宇不在场逼曹叡下诏书,免去了曹宇、夏侯献、曹肇、秦郎的职务,不准他们留在宫中,只留下软弱而无能的曹爽为大将军,同时发出诏书,命令司马懿火速赶回洛阳。

司马懿赶回洛阳时,曹叡已奄奄一息了,他临终前把太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就这样在曹叡死后,朝中大权落在了司马懿和曹爽手中。曹爽怕司马懿造反,就任他为太傅(太傅地位极高,但无实权)。

司马懿为迷惑曹爽,称病不上朝,呆在家里,却天天派人去打听曹爽他们的情况。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祀父亲,曹爽兄弟也都陪同前往。

司马懿探听曹爽兄弟都去了,马上发动兵变,杀戮了曹氏的家族和党羽,史称“高平陵事变。”

事变发生不久,司马懿就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昭做丞相时废掉了曹芳,把曹叡的堂弟、年方14岁的曹髦迎来洛阳做了皇帝。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了曹操的孙子曹奂做后帝,改年号为景元元年。至此,司马昭篡权活动的重大步骤已经完成,曹魏政权名存实亡,而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快要结束了。

魏明帝没有儿子,就从曹氏家庭中抱了两个孩子,一个是齐王曹芳,另一个是秦王曹询。

曹爽是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操的侄孙。

司马炎接受曹奂让位建立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位置的王朝——晋朝吗?

司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认为朝廷局势已经稳定,决心大举进攻蜀汉。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灭了蜀汉。随后将蜀主刘禅接到了洛阳。到洛阳后,司马昭怕刘禅有反心,便设宴试探,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看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相信他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杀害他。

公元265年,腊月17日,曹操的后代曹奂被迫让位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司马炎当了皇帝后,改国号为晋,建立了晋朝。

一天,司马昭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公元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称帝,成为东晋的第一位君主。

宋文帝治国有方出现了“元嘉治世”的繁荣景象吗?

名将刘裕灭了东晋后,改国号为宋,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刘裕做皇帝不到三年就病死了,他的长子刘义符继位。刘义符当政没到两年,被大臣徐羡之等人杀害。徐羡之勾结另一个大臣傅亮,拥立刘义符的弟弟刘义隆做了皇帝,刘义隆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时农民很穷,欠的官债不少,连种子也买不起,宋文帝便宣布,农民欠政府的租税一律减半,等秋后收了粮食再交。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高兴极了,生产的劲头也足了。

为避免地主吞并农民的土地,宋文帝还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同时,规定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不徇私情。

宋文帝的治国举措,使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号,历史上就把他在位时候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

宋文帝继位后,先是善待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个大臣,最后将他们全部除掉了,从而掌握了国家大权。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占领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宋朝在南方占据百分之三十多国土,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北魏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吗?

公元439年,北魏历经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终于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100多年北方16国割据局面,北朝从此开始。

公元471年,元宏继北魏帝位,史称孝文帝。孝文帝登基时只有4岁,所以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冯太后执政期间扭转了北魏国力衰微的局面。

公元490年9月,冯太后驾崩,24岁的孝文帝亲掌朝政。当时,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地处边塞,既不便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又不便于进攻南朝,对控制中原和推行改革都是障碍,于是,孝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决定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说汉语,并严厉规定:在朝廷当官的人再说胡语,就要降爵罢官。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旧习,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的多方面的改革。在他的带动下,北方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渐渐融合,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那些“代迁户”在新的地方取得了新的联系,学习了新的风俗和新的嗜好,逐渐汉化了。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顽固守旧的鲜卑族很不满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皇太子元恂发动叛乱。

孝文帝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并将他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正是因为平定了这场叛乱孝文帝的改革才得以推广。

为了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皇后、妃子,并且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为妻室,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周武帝灭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