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将军与故乡
8208700000016

第16章 老区风景线(1)

宁化清流美如画

60年前,毛泽东同志以他伟大革命家的气魄,写下了“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着名诗篇。60年后,宁化清流一带的。路隘林深苔滑”的景况早已没有了踪迹。

从三明市经明溪(即以前的归化)、清流到宁化的130多公里的行程中,记者欣慰地看到,这一段路都是一色的柏油马路,路面宽阔平坦,可容两辆汽车对驰,公路两旁绿树成萌,遮天蔽日,路边潺潺而流的溪水,清澈见底,我的心为之激动了。这一带的环境生态保护得真好!

据宁化县和清流县老建办的同志介绍说,宁化、清流两县的公路都通达乡、村一级;两县的绿化率已分别达到63%和71%;两县的木材蓄积量总和达1675万立方米,人平占有木材蓄积量居全省之冠。

宁化县和清流县近几年最突出的变化还数两县的城镇建设。清流,这个县城虽小却非常美。它一面倚山,三面环水,里U字形。有。山区一明珠”,“内陆鼓浪屿”之称。全县只有13万多人口:其社会总产值却很高,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000余元;清流的工业,仅外向型企业就有21家,外贸出口和自费出口总额高达4400多万元,人均出口创汇额居福建全省前列。清流的通讯事业也很先进,程控自动电话遍及全县,开通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能直接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话。清流的乡(镇)、村面貌也变化巨大。这个县有个篙口镇(左土右韦)埔村,近几年来抓了8件大事:铺了一条长达1900米的柏油马路,修了一栋12间的小学教学楼;为全村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连片集中修建了130多个猪(牛)圈和3个公厕;投资儿万多元安装了电话总机和30部入户电话分机;建了一个252亩大的村办柑桔园;修了6公里长的水利渠道;架设了6.3公里长的高压线路。现在,(左土右韦)埔村不仅改变了过去的贫穷面貌,而且家家户户都在向“小康”迈步。在清流,像(左土右韦)埔这样的村还很多。

与清流县相比较,老区宁化县另是一番景观。就城镇建设而言,如果把清流比作小家碧玉,宁化则是一位风采动人的大家闺秀。宁化县城城区占地近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县城布局呈组团式结构,有内环形、外环形两层通行大道。规划建设的南起禾家园北到北山公园的十里长街。现已竣工7华里。这座县城不仅建设得好,管理得更好。每条街道、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无垃圾杂物,过往行人讲秩序,讲文明。十字路口执勤的交通民警,忠于职守,规范化指挥,交通秩序井然。宁化县城的美丽多姿,还在于它的绿化和装饰恰到好处。城区道路面积共11万平方米,现已全部绿化,全城人平均绿化面积达4.44平方米。为美化县城,还建了翠园、瘼瓢园、禾家园3个公园。全城还有21个观赏式单位。这些公园和观赏式单位的庭院里,有花草、树、假山、水、亭、树、雕塑等等。每处地方看去都是一个很漂亮的小景点。

宁化县城的所有建筑物和每条街道的两旁,还挂有数不清的紫、蓝、绿、红、黄色的彩灯。每到夜晚,这些灯光闪闪烁烁,远看去像……串串闪光的珍珠,令人赏心悦目。

宁化县城建得美,其建设成就更为显着。副县长翁全民和老建办主任龚炳丰,曾带我到县展览馆。这里面的数百幅图片和图片说明,生动形象地告诉记者,宁化无愧“闽西乌克兰。之美称,全县每年产稻谷20万吨,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5万多吨。烟叶产量达15万吨。宁化的工业现在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建立起能源、矿产、化工、机械、造纸等20多种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工业产值2.2亿元;宁化县总人口为31万人,人均社会收入已达1100多元。

十年改革,十年大变。在宁化工作的许多老同志说,他们都认不出从前的宁化了。然而,宁化人并不满足,他们正在规划新的蓝图,争取在不远的将来,把县建成市,使宁化成为闽赣两省贸易的重要窗口。

从宁化、清流采访归来,记者感触良多。宁化县和清流县过去都很穷、很落后,然而,他们在党的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通过自己的劳动,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我们其他许许多多的老区县,不也是可以像宁化、清流那样发达、昌盛起来么!

“白鹅王国”纪实

第一次到皖西采访,我深深地被这里饲养的众多白鹅吸引住了。这里可以说是一个白鹅王国。无论你走到哪一乡、哪一村,到处都可见到一只只毛色雪白,曲颈向天歌的大白鹅,在河汉、湖泊、堰塘、溪沟、水田里,或游荡,或嬉戏,或追逐,或觅食……据安徽六安的统计,1988年该区约共养白鹅1200万只!

1987年,全国曾有两个养鹅最多的县份:舒城,养鹅317万只,六安,养鹅307万只。这两个养鹅最多的县,恰恰都在皖西六安地区境内……

皖西六安地区是大别山老革命根据地的腹地。这个地区由于战争年代的创伤,至今还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1984年,当地曾有不少同志就提出了发展养鹅业的设想。理由是,其一,皖西多丘陵圩畈地区,水草资源得天独厚。全地区现有各种适于养鹅的水面达165万亩,可供放牧的草场达320万亩。皖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光足,无霜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构成了一个白鹅生长的天然乐园。其二,皖西农民自古有养鹅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的养鹅经验。据六安地方史载,明嘉靖年间,皖西饲养白鹅便蜚声四方,皖西民间婚俗中过去还有赠鹅定婚的礼仪,这些都反映皖西地方养鹅的历史已很悠久。其三,皖西白鹅全身雪白,品种优良,其羽绒制品闻名金国。所产绒毛绒线长,弹性好,绒度大,国外不少厂家对皖西羽绒评价甚高。中国赴南极考察队所穿的服装,都曾指名要用皖西白鹅的羽绒制造。其四,养鹅较之养其它牲畜经济效益高。比如,在同样的条件下,养一头猪每增一斤活肉需粮食2~3公斤,养一只鹅,增一斤肉只需粮0.5~1公斤,用同样的饲料粮,饲养一头出栏猪(以100公斤计),可养出400公斤鹅(100)只。其五,发展养鹅业投资少,见效快,而且真正有利于千家万户,这对大面积的扶持贫困户必将起很大作用。

有此五点,理由充足,可行性强。提建议的人还认为抓住养鹅这个项目,对实现全地区扶贫致富的大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这是“小题大作”,养鹅不会有大的效益,是区区小事,微不足道,不值得作个项目去狠抓。发展养鹅到底行不行?六安地区领导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之后,最后决定要将皖西白鹅的发展作为扶贫致富中的一个大项目来抓。于是,从1985年起,全地区的自鹅养殖数开始向上猛增,1985年为513万只;1986年为837万只;1987年为992万只,1988年预计超过1200万只!在发展养鹅业中,已靠养鹅脱贫致富的农户,几年来全地区已达数万户。寿县有个绰号叫“鹅司令”的农民王俊邦,几年前家里还一贫如洗,近两年他家养鹅900多只,养鹅收入一下超过万元大关,全家一举脱贫致富。

养鹅要想取得大的效益,还必须注重鹅的系列产品开发。还在1985年,六安地区畜牧水产局就曾有过对皖西白鹅进行系列开发的设想。所谓皖西白鹅系列开发,就是指从皖西白鹅的养殖、宰杀、拔毛,直到羽绒的收购和加工成成品,要形成一条龙的生产。按过去的通常情况,皖西农户养鹅,就是靠宰鹅卖羽绒与肉两项收入,每一只鹅的价值只在20元左右。实行系列开发之后,一只鹅只要实行“活”鹅拔毛,“增添鹅肥肝”以及加工鹅肉成品三项新技术,即可增值型上百元。一只鹅一百元,全地区以每年1000万只计算,则可达到产值10亿元!10亿元啊,多诱人的数字!正因为这一点六安地区畜牧水产局从去年起,成立了专门指导自鹅系列开发的总公司。其它县也相继成立了这方面的开发公司,这些公司开发白鹅系列产品的设想,就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科委的支持。农业部现已将皖西白鹅系列开发的计划,列入农业部的。丰收计划中的一个项目,开始从资金贷款到人才技术进行全面扶持。

在进行白鹅系列产品开发过程中,推广活鹅拔毛是第一个硬仗。这种活拔的羽绒毛质量好,技术也易学。一只鹅一年可拔3-4次,收入可达10多元。这比起过去传统的杀鹅取绒办法要好多了。然而,有的人却指责活鹅拔毛简直是。穷极无奈”;还有人改了唐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嘲笑日,“鹅,鹅,鹅,曲颈向天歌,自毛被拔尽,死掉当奈何?”

为了消除对活拔羽绒的错误看法和认识,六安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活拔羽绒“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汪国俭亲自领导,指挥部成员分头下到各区乡,组成一支支活拔羽绒的小分队,深入到各村组进行宣传,并亲自示范拔活鹅毛。通过实践向农户证明,活拔羽绒简单易学,鹅不会被拔死,拔的羽绒每只还能赚不少钱。

养鹅的农户终于都被动员起来了。活拔羽绒的收入也十分可观。这个县今年预计光活拔羽绒一项,即可增收200多万元;

系列开发皖西白鹅,能否增加鹅的肥肝关系很大。鹅肥肝在国外曾被称为“食品之王”,其价格昂贵,一个700多克的鹅肥肝,可卖30多美元。一般的鹅如果不催肥肝,其重量只有100多克,如经常添食催肥处理,一个多月内,则能增大到400-700多克。掌握增加鹅肥肝的方法也不太困难,国内外在这方面都已有了成功经验。然而,有人对“皖西白鹅”能否增加肥肝还是很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皖西白鹅”品种不一般,这种鹅产蛋少,增加鹅肥肝一定不行?皖西白鹅到底能不能增肥肝?六安地区六安县白鹅系列开发公司决定要用试验来作回答。

那是今年4月16日,这个县自鹅系列开发公司组成了一个5人试验小组,由管科技的王副县长具体负责。五个人来到县种鹅厂,从农户手里买了46只鹅,分别一一编了号。然后开始给鹅增添食料。试验小组按时给46只白鹅增添食料,每天从早晨到半夜,要添5次食。经过连续28天的添料,鹅的体型明显增大了。宰杀一看,那些添食的白鹅平均增肥肝400多克,其中一个最大的鹅肥肝重达750克,“皖西白鹅”增肥肝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出,养鹅的农户都觉得非常高兴。六安地区自鹅系列开发公司决定,今年要在500个点上搞鹅肥肝催化推广。如果全皖西搞鹅肥肝技术能普及到户的话,那么整个养鹅的价值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皖西白鹅。系列开发项目,目前进行得最有生气的要算鹅羽绒的收购和加工。皖西白鹅羽绒原料出产多,收购量大。早在1984年,全地区就曾形成了两个最大的羽绒市场。一个叫新安,一个叫固镇,都在六安县内。这两个小镇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羽绒客商,日成交量每天达50多万元,那时的羽绒原料多被外地人收走,本地的加工能力还不强。到1987年后,情况就大有了改变。六安地区大小加工羽绒的厂子发展到13个。这13个厂子年加工量在3000多吨。其中最大的一个羽绒厂,是1986年六安地区引进联邦德国机械设备建成的水洗绒厂。这个水洗绒厂引进的全套设备,能对羽级原料进行预分、除尘、分毛、水洗、除杂质、封干、冷却、包装。建成投产后,使羽绒的加工速度大大加快了。一年之内,这个厂仅水洗绒就出口了40吨,升值率20%。全羽绒厂今年还装备了工业缝纫机350台,利用自己加工的原料加工羽绒制品一年达15万件。

1988年7月1日,正是皖西这个最大的水洗绒厂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一年后的验收之日。地区召开了隆重的验收大会,地委书记及行署专员都到会表示祝贺。联邦德国LORCH公司总裁符荣马先生专程送来镜屏,上写赠言:“祝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最大最现代化的羽毛工厂投产。”

在符荣5先生敬赠的镜屏下,我曾注目良久,从那一行曲曲拐拐的德文字上,我仿佛看到一只高大的皖西白鹅,似乎正在为这个水洗绒厂的建立而昂首欢叫着……

开发皖西白鹅系列产品,对于皖西地区来说,现在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头,真正系列开发的高潮还并未到来。按照皖西六安地区政府的设想,到1995年,全地区饲养自鹅的数量转达到2000万只,那个时候,“皖西白鹅”从孵化、饲养、活拔鹅绒,鹅肥肝生产、鹅肉类加工、鹅羽绒加工等等,才会真正形成一条龙生产。“皖西白鹅”的资源优势,也才会全面转为商品优势。巨大的经济效益,那时也才会全面显现出来。全地区脱贫致富的目标,方可有把握实现。

“皖西白鹅”系列开发的前景是诱人的。作者期待着,全皖西的人也期待着,这个系列开发的高潮一定会早日到来吧!到那时,相信这里一定会有更多更感人的内容来撰写新的白鹅系列开发纪实的续篇!

迷人的梅县小庄园

在广东梅县,听市,县两位都姓叶的老建办主任介绍说,梅县农村小庄园兴办得很活跃,我们于是一同驱车到梅南镇等地作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