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查尔斯·汉迪管理思想全书
8206400000043

第43章 联合组织的典范——新联邦(2)

1.权力补贴

最重要的一条联邦制原则是“权力补贴(subsidiarity)。遗憾的是,这个词汇颇为拗口。它的意思是:权力应该尽可能属于组织里最低的一层。“较高阶层神职机构,不应把理当属于较低层神职机构的职责揽到自己身上。”这是一九四一年“教皇通论”上的一段话,因为长期以来,“权力补贴”一直是天主教会教旨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如果某件事由家庭来做比较好,国家就不应该代劳。或许也可以说“偷取他人的决定权是不道德的。”很多为人父母者,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经常与子女在这方面互相角力。

所有经理人都会受到诱惑,而去偷取属于部属的决定权。然而假若实施权力补贴,经理人则必须对部属提供训练、指导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把那些决定做的更好。唯有当某个决定会对组织造成严重损害时,经理人才能出面干预。在飞航上,只要实习驾驶员所犯的错误不致于造成坠机,机长都会容许。也唯有如此,实习驾驶才有可能学会单独飞行。

目前欧洲统合大辩论中,权力补贴的意义,是把权力留在共同体个别会员国内。必须经过会员国同意,布鲁塞尔当局(指欧盟总部)才能施展权威。这是一种“逆向授权”(reverse delegation)。英国石油公司在一九九○年将权力与职责都移转给分支事业单位;但在实际走上联邦制之前,该公司必须决定中央该保留哪些权力。该公司的中心,提出了二十二项“保留权力”,但经过与分支单位讨论后,只保留十项与公司未来走向最攸关的权力。在联邦制度下,中央唯有得到被治理者的同意,才可以实施治理权。

所以,“权力补贴”是一种逆向的“权能赋予”,而不是由中央给予权力或授权。相反地,权力按常理来说应该置于组织的最低层,唯有经过对方同意,上级才可以取走。天主教会认为,每个教士都是自己教区的主教,就是奉行的这个原则。摩托罗拉的董事长盖文告诉该公司推销人员,他们与客户交涉时,便拥有董事长的全部权威。说得严肃一点,权力补贴是重责大任,因为它将所谓的“第二型责任”加在个人或小团体身上。

这种说法源于统计学上所称的两种错误类型。第一类错误,简单地说就是做错事情;第二类错误,则是指没有把应该做对的事情做对。传统上,我们是以第一型责任为基础来经营我们的组织;我们必须确保不出任何差错。但在“权力补贴”的概念下,是否善尽第二型责任——有没有把握每个机会?有没有进行一切可能的改善?——也是评量一个人的标准。

若要权力补贴效果好,就必须把它加以正式化。联邦国家都有宪法,也就是一份为每个团体的权力与责任设定界限、经过协商而产生的契约。组织也需要契约,而且必须界定清楚,谁能做什么,权力如何平衡,谁可在哪里施展权力等。倘若这一切都要看运气或随个人的善意而定,那么较有权力的一方,将会偷取超过应得的份量,而导致整个失去平衡。

最后,权力补贴还需要情报与资讯,需要广度上足以让人提供全貌、深度上足供精确掌握决策重点的即时资料。过去,在电子信息交换时代尚未来临之前,无法有真正“一体融合”(holisrn)的企业出现。假如有人想在执行本身职责的同时,还能照顾到整体利益,他们不但必须拥有相关的资讯,还必须经过训练,得到足够的知识来诠释这些资讯;否则,摩托罗拉的推销员如何能代表董事长?

2.建立相互依存关系

由于信息科技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所以中心应该要小,也可以小。因为中心小,所以无法介入太多细节,也没有能力掌控各分公司的每日营运状况;所以,权力补贴可带来自我强化的效果。一九九○年,英国石油公司董事长贺顿(Robert Horton)所作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将总办公室迁离伦敦市中心的高楼区,并裁减一半以上的人员。这个迁移行动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而新中心(不再称为总办公室)人员的职称也是如此——团队领导人、协调人、顾问。英国石油公司还可以(也可能会)进一步将此中心分散至各营运单位,以强化接下来要提到这条联邦原则。

联邦国家中,各州之所以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它们既需要中心,也彼此需要。就这层意义来说,联邦不同于邦联;邦联的个别成员国,并未交付主权给中心,也尽量对邻邦无所需求。他们只同意在特定重要问题上相互合作。这种组织容易瓦解;前苏联各邦合组织的独立国协,也许很快就会走上这条路。

建立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需要保留局部权力给中央,另一方面则必须将全体所需人的服务或设施,设在中央以外的一、两个地区。例如,研究开发机构可以设在德国、日本和美国,但还是以全球为服务对象。欧洲区的电脑中心可设于法国,来服务全欧洲各地营运的分支公司。政治学称此为多元体制(pluralism)——有多个权力与专业能力中心。

3.联邦制多元化

联邦制鼓励在适当时机及地点进行组合,但不鼓励集中化。比如联合利华公司撤回设于欧洲各国的清洁剂制造厂,集中在一个地点生产;因为清洁剂如今已成为标准化商品,集中生产或许可以取得大规模的经济利益。吉利(Gillette)公司将其欧洲及北美行销主管,集合在波士顿办公,为同步推出感应刮胡刀作准备。只有在集合行动过度频繁,或总是集中在一个不适宜的地方时,才违反多元制的原则。

多元制是联邦制的要素,因为这套制度可以分配权力,所以可以避免因中央官僚独裁或管制过度所造成的风险。因为多元制必须尊重不同参与者的意见,所以可以确保较大型组织维持一定程度的民主化。随着这个制度产生的是一种新的“中心分散型”(dispersed centre)的联邦制;这种中心较近似于网络,而比较不像某个“处所(place)。但是,这样的分散行动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因为中心仍然必须是个见面、交谈、分享的中心。由于电话和视讯会议无法替代某些真实的会议,与会者不得不乘机奔波;不过,如此劳神伤财也是值得的。有意思的是,中心分散,反而使整体的结合更加紧密;各单位是相互配合运作,谁也离不开谁。

结果产生了一种矩阵,但不是传统的功能和事业矩阵。在这种新矩阵中,每个营运单位既要对各自的全球事业部门负责,也要对所在的地区负责。此外,不管共有资源与服务配置于何处,各单位也都能加以运用。它像是一个因应复杂世界的复杂混合,而且这种混合会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化。联邦制具有弹性,也必须有弹性;它永远不会僵硬。

4.使用共同语言

如果对于基本行为规则没有共识,没有一套共同的沟通方法,也没有共通的衡量标准,就不太可能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欧洲若想发展出一套如同美国现行制度一样、可以正常运作的联邦体制,就必须具备以上这些要求。用企业的术语来说,所谓的共同法律,指的是一套基本的规则与程序,也就是一种做生意的模式。比如,艾波比集团有一本十八页的“圣经”,实际上就是该企业的共同法律。大都会集团有一群人,以该企业的中心为据点,但经常在全世界各地奔波,随身携带大都会集团的各项标准、习惯与文化。他们就是知名的“拎着皮包的人”,也是所谓的“现代传教士”,负责传布公司的语言与法规。

所谓的共同语言,通常指的不只是美式英语,也包括一套共通的信息系统,让每个人不仅可对他人的电话答录机讲话,更能对他人的个人电脑讲话。实施共同货币的意义,在于必须建立起一致的计价单位,才能比较全球的柳橙和苹果的价格。虽然这个道理相当浅显,但人们经常因为争着把工作做完,而把它不小心疏忽掉了。一旦手边有太多合并案进行时,就会忽略掉这些事情,不然就是拖延到日后,问题变得严重到难以下手时才来想办法处理。

美国以及其他联邦国家,都把这种观念视为理所当然;只不过他们的企业组织很少真的将这种观念加以实践。这些企业组织就像古老的君主政权一样,宁可尽量集中权力,好方便做事。然而,联邦制组织所担心的,却是由中心做成的事情,也许根本就是错的;此外,联邦组织也不乐于见到过多权力集中在一个地方或一群人。在德国决定以柏林为首都后,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个城市逐渐变成一块磁铁,将商业、金融、艺术以及政府,都吸到同一个地方。这样一来,德国的联邦色彩将会明显冲淡许多。

5.企业三权分立

如今,企业的管理、监督和经营,逐渐被视为三项分开的功能,必须由不同的单位来执行——尽管各单位的成员可能会局部重叠;这是公司版的三权分立。管理相当于行政,负责交付货品;监控相当于司法,负责确保执行产品交付时,能遵照法令、合乎标准、恪守伦理原则;经营则相当于立法,一方面要对管理及监控单位进行监督,但更重要的是负责公司的未来,包括策略、政策与方向在内。

假如三项功能合并在一个单位执行,往往会只看短期,不顾长程;探讨经营问题所需的时间和注意力,将被每个月的管理及监控议题所占据,因而导致重大决策发生错误。比如位于伦敦的劳氏(Lloyd)保险事业集团,就是由一百七十九家自主保险合作社所组成的联邦体系;该集团根据法律规定,将三项功能合并为一。劳氏的董事长,本身必须是执业保险人,也就是身兼执行者;而集团的各项规章,也由该执行单位来负责制定;结果是一团混乱。一九八九年的错误帐面,造成一九九二年严重亏损达三十七亿美元,类似的情形一再地发生。而这一切亏损,却必须由所谓的“挂名者”(names;即个别投资人)来承担;可以想见的是,事发之后,他们果然愤怒要求改革。劳氏显然违反了联邦制的重大原则。

大多数的公司却反其道而行。现在,许多公司将董事长与总裁的角色区分开来,并创立双层式的“董事会”,但通常不如此称呼——他们喜欢称负责执行工作的董事会为委员会或小组。也有公司单独成立稽核委员会,负责监控公司在环境及社区责任方面的执行状况。在英国和北美,承担经营责任的最高董事会,不像德国或日本企业的董事会,也具有利害关系(stakeholder)的地位。但是愈来愈多的英美公司也开始认为,董事会(尤其不执行职务的董事)应该多考虑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在联邦体制下,经营终究要民主,要对全部的相关利益团体负责,而非只对出资者负责。就长远发展来说,公司负担不起漠视其他利益团体的代价。

6.双重公民身份

在联邦国家,人人都具有两个国家的公民身份——同时是所在的州或邦,以及联邦的公民。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德克萨斯州人也是美国人。我们发现,很多热爱加州的加州人,住宅外飘扬着星条旗。一个慕尼黑公民,也许先是巴伐利亚人,其次才是德国人,他兼具两种身份。同样的情形,一些公司信纸的上方,也同时飘扬着两面旗。有些公司在角落以小字写着:“某某企业企团”。还有一些公司,例如壳牌石油旗下的公司,则将联邦标志放在醒目的位置;而以所呈现的编排方式,可以看出权力分配的情形,但两种旗帜通常会同时出现。

地方公民身分很少需要特别强化。联邦制企业的各“州”,通常各自有个君王般的强势霸主。但这并无矛盾之处;因为各“州”的坚强领导力,是联邦整体力量的来源——这项联邦制的吊诡,可确保地方属性坚强。

7.凝聚向心力

现在,想要培养相互依存关系,就越来越需要强调联邦公民身分。一些公司的作法是,除了旗帜之外,再加上相当于国歌的东西:发行所谓的“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s)或“愿景与价值宣言”(vision and value statements)——即使员工不见得总是完全信奉它们,起码经常会在联邦各个角落宣读。这些东西有其象征作用,可以提醒人们自己是某个较大整体中的一分子,具有较大组织的公民身分。但是,这些“国歌”功能如果发挥到极致,会形成巴斯卡(Richard Pascale)和艾萨斯(Anthony Athos)在《日本式管理的艺术》(The Arts of Japaness Management)书中,所谓的“灵魂构造”(spiritual fabric)。虽然他们所描述的是当今的日本公司,但这种传统其实由来久远。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冒险家遍游四海,不受权威拘束,唯有靠着对“女王大业”(the Queen"s great matter)的共同关切,将他们维系在一起,就靠这份认识,建立起一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