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8196400000011

第11章 空的境界

当你真正理解了“空”,你就知晓了事物存在的规律,你就可以掌握成功,你也就能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然而,如果我们对“空”一无所知,我们就会被生活中的事物牵绊,为生活所累。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四大皆空。

很多人都认为“空”就像空气,觉得它就是一无所有,或者觉得那只是一种焦急、颓废、逃避的心理。然而,真实的“空”并非如此。在佛教里,“空”的意义就是“如来性”,就是“清净本性”,就是让我们得到大自在的前提。

今天,国家在倡导创造和谐社会,我们也在呼吁身心的和谐,这二者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当我们的身心和谐了,社会的和谐就指日可待。

当你真正理解了“空”,你就知晓了事物存在的规律,你就可以掌握成功,你也就能得到美满幸福的人生。然而,如果我们对“空”一无所知,我们就会被生活中的事物牵绊,为生活所累。就好像听到别人的称赞就飘飘然不明所以,听到别人的谩骂就会怒火中烧;成功一件事情就开心不已,未达成某个目的就绝望。一切烦恼都源于我们的无知,因为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而使自己迷失。所以我们一直活在焦虑、恐惧、憎恨、愚昧、傲慢之中,饱受煎熬。

而当我们了解了空性,我们就会豁然而悟,就会看到生活本来的面貌,就会知道该怎样好好生活、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计划未来?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它是《中论》里的一个著名的偈子。这句话说的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聚集而组合成的,本性即是空。“亦是中道义”,就是说我们要选择“中道”去认识事物。

什么是“中道”呢?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空”不是叫人消极看待一切,不等于一无所有。比如说一张凳子,木头、钉子、人工、油漆就是凳子存在的因。这张凳子在不久的将来无可避免地会坏掉消失。再从凳子引申到房子,从房子扩大到地球到宇宙,种种事物,都不能偏离或违背这个生灭的定律。明白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就能明白活着只是一个过程,没有一样东西逃得开,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现在已知的物质构成单位依次是分子、原子、乃至夸克,它们就好比佛教里说的羊毛尘和牛毛尘。而物质无限分解下去,最后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能量。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物质,能听到的一切声音,都可以称为“色”,而你认为的“色”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永远存在的,还是仅仅是你自己的感觉呢?此刻,你听到了窗外鸟叫的声音,你肯定认为声音是存在的,但对于一个失聪的人来说,这个声音是不存在的。那么,对于判断声音的存在与否,是不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呢?假如今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大家自然会承认它的存在。而当我把每个字拆开,文章的实体虽然还存在,可是这篇文章却已经消失了。

每个人都有名字,可是名字是我们本身吗?它不过是一个代号,我们本来没有必要太在乎。当别人提到你的名字,或赞叹、或辱骂,你就会随之高兴或是发怒。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名字本身就是假的,你又何必纠结于这个代号呢?不了解“空”,你就为了这样一个假名而生起各种烦恼。我们说到空性思想,就是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规律,认识事物的究竟原理。只有更好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说要移植一棵树,就要在树根上带些土。就像香海广场的桂花树,刚移过来的时候,每隔几小时就要往根部浇水,还要往树叶上喷水和在枝干部分挂盐水,树干上要绑绳子,这就是要创造条件以保证它活下去。这些条件缺少一个,它可能就会死去,这就是因缘和规律的体现。

我们为什么禅修?因为禅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在。内心深处的认识调整好了,就能让我们正确地思考自己身边的问题,更好地了解空性思想。

不了解空性的思想,就有很多东西放不下,思维枷锁打不开,身心得不到自在。倘若我们看不穿而执着某个角色,我们就会产生对比和抉择的心。就像我是个出家人,如果我对没有出家的人有选择、有评判、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的话,我就在执着于出家人这个角色。

人总会希望别人的看法与你一致,而不能接受别人的质疑,因此,你把自己的所想、所见、所听作为了存在的中心,人就是以这样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活着。

我们用分别心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这些偏执使我们迷失在黑暗中,而空性就是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事物存在的定律,只有如此才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一切。

了解空性是身心和谐的前提,事业、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其前提就是身心的和谐。如果要使你的家庭幸福快乐,那你必须聚集可以使家庭幸福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