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8189400000008

第8章 父母常常疑心很重

更年期的父母常常疑心很重,非常敏感,他们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常常不能对孩子作出正确的评价,常常陷入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之中。偏见一旦形成,就会对孩子产生厌烦的情感,所以无论孩子做什么事他们都看着不顺眼。

丁丁放学后和同学们一起回家,路上他们经过一座桃园,桃树上结满又大又红的桃子。有的同学爬上围墙,偷摘桃子。突然,园丁赶来,孩子们纷纷逃散。丁丁想反正自己没有摘桃子,就没有逃,依旧慢慢地走着,然而园丁反而一把将其抓住,将他送到家里。

他的妈妈听了园丁的话,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巴掌打在了丁丁的脸上,丁丁“哇”的一声就哭着跑进了自己的房间,“哐”的一声将房门关上。

第二天,丁丁越想越委屈,拿了家里的几百块钱,准备独自乘火车去另一个城市的姥姥家,幸亏路上被好心人发现,将他送回了家。

所谓主观偏见,是指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的信息而作出的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评判标准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例如,有的父母由于偏爱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多半会看到自己孩子的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博闻强识……好像这一切别人家的孩子都不会,即使会了,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做得好,而孩子身上那些或大或小的缺点,却被成长中的喜悦和希望所淡化、掩盖。在父母的有意无意之间,孩子思想和行为中的种种缺点便开始堆积并不断膨胀,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上的各种缺点开始渐渐显现,甚至成了屡教不改的“顽疾”,父母这时才后悔莫及。

与这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观点不同,有一些父母因为孩子的某些恶劣行为,就对孩子全盘否定,断定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大的出息。这种观念同样是错误的。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确实有这样或那样消极的、恶劣的品质和行为,也确实令人生气,以致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感到孩子不可救药。可事实上,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父母的责任是去发现孩子身上优秀的品质,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得到更好的发展。父母要把痛恨孩子的消极恶劣的行为与痛恨其本人区别开来,虽然那样做在情感上会一时难以接受,但必须这么做。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某些行为也许被父母误会了,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的指责和痛恨只会让孩子更加伤心,对父母产生怨恨,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处于崩溃的边缘。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父母一定要克服这种主观偏见。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或批评,应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要提高自己认知的深刻性。如果父母仅凭第一印象的认知或情绪共鸣,固化自己的认识而“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这对孩子是很不公正的,会使孩子妄自尊大或者丧失自信,均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上面的例子中,丁丁妈妈在没有听孩子解释的情况下,就一巴掌打下去,在打丁丁之前,她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儿子给自己丢脸了,却没有想过丁丁也许是被冤枉的,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孩子。而她这一巴掌,打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和子女发生冲突,实在是件在所难免的事情。身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冤枉自己。孩子的心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在对待事情时总显得比成年人较真儿,所以,当他们被自己最爱的父母冤枉时,心理上会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首先,父母冤枉孩子,就表现出了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这不仅会伤害孩子,侮辱孩子的人格,还会让孩子产生“反正你们也不相信我,与其被冤枉,还不如真的成为你们认为的那种人”的自暴自弃的想法。

其次,父母冤枉孩子时,往往听不进孩子的解释,甚至认为孩子是在为自己找理由,认为孩子是“胡说”,怒斥孩子“闭嘴”,而这类语言,被教育专家视为“杀手性语言”。“杀手性语言”对孩子只有冰冷的否定,而无视孩子的尊严与需要,使孩子的思维被迫中断,不仅无法继续讨论问题,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孩子跟父母讲道理的兴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事实证明,有时候眼见也未必属实。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绝不能只凭主观臆想或者别人的一面之词推断是非,而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怎么做有利。不管怎样,都坚决反对简单粗暴的方式。

还有一些母亲由于长期不工作,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对社会不够了解,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她们不看书、不读报、不上网、不看新闻,对天下事一无所知,她们的观念依旧是十几年前的旧观念,对新事物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也会对新事物产生排斥的心理,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也是容易对孩子产生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该如何消除这种事事不顺眼的情绪影响呢?

第一,寻找问题的根源。父母应该在较为冷静的情况下审视自己,找出烦恼、易怒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第二,对孩子消除偏见。父母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主观推测来对孩子进行评价,而应该从多方面对孩子进行观察,尤其应该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孩子,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