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形成了心理定式,就很容易走极端。曾经有人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当这些孩子被问及“你的父母开明吗”,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父母太固执,从来不考虑我们的感受。”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认为,父母比较开明。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父母处在更年期,而且思想比较保守,跟孩子之间形成了代沟。父母思想保守、固执,主要是由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心理定式。
初二开学不久,学校就给思远他们每人发了一张兴趣班意向表,让各自带回去和家长商量一下再填。
回家后,思远对妈妈说:“我喜欢音乐,对画画一点都不感兴趣,那我就选择音乐班吧,并且我想在上大学时报考音乐专业。”
可是妈妈却坚决反对,非让他去绘画班。不管思远怎么解释,妈妈都固执地让思远去选择绘画班。
思远向妈妈解释说自己的优势在音乐上,不喜欢画画,学了也很难有长进,但妈妈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他:“你懂什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学音乐有什么用……”思远再争论,爸爸也专横地对他说:“我们说让你学画画你就学画画,别的都不行!”
思远拗不过父母,只得报了绘画班,然而,他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一节课,更不用说自主练习画画了,一个学期下来,他的绘画几乎没有长进。
处于中年的父母,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波折,自认为经验丰富,对问题看得比较透彻,因此他们就会变得固执,很容易形成心理定式。所谓心理定式,又称“心向”,是指用过去形成的经验来衡量新的事物,就是在认知新事物的时候,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心理定式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看到天上有乌云,就知道要下雨,因为过去已经有这样的经验,学会了一种做事的方法,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仍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
定式思维既有优点又有消极作用。它的优点是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迅速地认识类似的新事物,使事情达到自动化和比较熟练的程度,节省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而它的消极作用是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如果还用过去的思维定式衡量新事物,就容易发生“刻舟求剑”“固步自封”“老眼光看人”等思维僵化的错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微妙的、渐进的,不一定能被父母及时察觉。尤其是在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正值青春期,身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父母这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积极适应孩子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有一句俗话:“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是说,大自然天天都有变化,每天的日出和日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人也是如此,“不见孩子长,只见衣服小”。今天与昨天相比,孩子是“新”的,他的生理、心理、智能、品格每天都在发展和变化。每过几个月,家长都会感觉到孩子的个子又长高了。然而,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时,往往又忽略了孩子的其他变化,说的仍然是几年不变的内容,采用的也是几年不变的方式。孩子已经听得烦了,父母还是天天喋喋不休地说着老一套。这样,教育效果会好吗?还有句民间俗语:“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是父母的一种心理定式。但是,家长这种不良的心理定式,是不利于教育孩子的。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与父母的关系开始由依赖向独立发展,由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过渡。表现为独立意识高涨,试图摆脱父母和老师的束缚,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限制,他们则表现出不满甚至反抗,这也是很多青少年都具有的叛逆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
许多父母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身心所发生的变化,不能认识到孩子产生的新要求和新渴望。有的父母以为孩子仍是儿童,甚至在潜意识里,希望孩子永远是过去那个乖巧听话、有依赖性的小孩子。他们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以为是孩子不听话、不好管了,对孩子的变化感到不适应,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容易表现出焦躁、不耐烦甚至武断、粗暴的态度。
孩子迟早要长大、自立,父母最明智的做法是作好充分的准备,积极面对这个现实。
要如何克服由这种不良心理定式引起的固执呢?
一、学会克服心理定式
想克服固执心理,要从克服思维定式开始,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过分坚持自己的看法,要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式,从而克服固执的毛病。
二、学会多方位考虑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多方位考虑问题,很容易对某些问题产生偏见,偏见与固执一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偏见会加深固执,所以,要想克服固执,就要学会多方位考虑问题,避免对某事产生偏见。在对待自己孩子青春期的问题时,要多听取别人对孩子的评价,然后将其与自己的评价进行对比,因为有时候我们自己往往会主观臆断,不能根据客观事实作出判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物”。通过“参照物”与我们的想法进行比对,如果大多数人的想法都与我们不一样,那我们就要认真考虑下自己的判断是否有误,如果发现自己错了,要及时修正错误。
三、学会拥有宽广的胸怀
心胸开阔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不容易走极端,不会走进死胡同,要学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学会包容别人的一些小错误、小过失,凡事从大处着眼。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慢慢改掉固执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