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人道主义的教育
8172500000002

第2章 学生人道主义教育的指导(1)

1.人道主义教育理念的概述

人道主义教育就是用人道主义的手段、方式和思想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的教育。

教育首先必须是人道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要关心人、尊重人,教育是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教育是使人成功而不是使人失败。这是人道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此而言,应试教育是一种非人道的教育,它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淘汰人、使人失败、使人成为应试教育的奴隶。

教育必须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道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让学生超负荷学习,学生有困难要及时帮助;教育要爱护学生,不用野蛮的手段教学,要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人道主义教育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人道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会关心人、会体恤人、会同情理解人的人,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人文怀的人。应试教育单纯地追求“高分数”而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单纯的追求“精神”和“思想”而造成了对活生生的“肉体”的遗忘和虐待,以致“高尚思想”和“精神”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学校人道主义教育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规约着教师的个人行为,同时也对青少年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教师,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教师既要成为学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又要成为培养和造就新型人才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研究意义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必须着眼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离开了这个大背景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会流于空谈。基于此,我们以时代的变化为出发点,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进行考察,必将会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深入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也迫切需要新的视野、新的角度。

(1)适应开放环境的需要作为社会职业道德之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必将受这种变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变化,既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提出了应予防范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强化高校教师对有利条件的利用和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增强高校教师能够自觉地对不利条件排除和防范的能力。在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情况下,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不被复杂所迷,不为诱因所动,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内化为一种外在的良好行为来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引导大学生养成高尚的行为习惯。因此,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是适应改革开放环境的一个基本前提。

(2)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水准为之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这必将激发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永远不能满足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虽然各种利益主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具体利益,反映在文化层面上就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种多元价值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也将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倾向。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教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不被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所影响。

(3)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本世纪,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新内容。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而学生的成长是靠教师的成长来促成的。

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的学习者,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正,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学习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教”,更不是为了获取报酬和奖励才加强自身的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的转换,不断开展创造自我。俗话说得好,“要想教会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就需要具有一桶水的知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高校教师要想做到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成为一位终身学习的坚定者,通过连续不断地学习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与大学生一起共享知识海洋中的巨大财富,汲取发展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真谛。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主要过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是指高校教师个人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这个特殊行业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等,并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态度,变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的内在力量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的一种思维和实践过程。按照心理学家对人类道德的内化机制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

(1)服从过程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前提。由于服从行为不是人们自己真心愿意行为的具体体现,而是外在压力所造成的,因而在认识与情感上呈现出与他人意愿的不一致性。

当人们的服从行为发生时,根据服从者内心是否发生冲突,我们把服从分为“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以及“口不服心服”等几种类型;根据服从的对象不同,我们把服从分为“对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等几种情况。对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来说,服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对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品德要求,无论是青年教师或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在教学教育实践中,首先必须服从这一道德规范。它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师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服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按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行事。

(2)认知过程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基础。高校教师只有在服从其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地认清我们所服从的规范和行为本质,并将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识、道德准则与自己原有的思想道德加以比较,进行评比和判断,最终才能够认知和接纳。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认真检查自己,反复要求自己,经常查找自己是否存在不足和缺点,从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可以看出,认知的过程,就是检查的过程,就是评判的过程以及接纳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等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自身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自觉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同化过程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观点、意见、规范和要求等,使自己的态度和思想与经济社会发展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相一致。

高校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同化,经历着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过程。被同化的高校教师个体起初并未意识到同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势所在,只是后来迫于外在压力而不自觉地服从、认知以及模仿。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速度开始的时候比较缓慢,但是被同化的高校教师个体一旦意识到自己所接受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优越于自身原来所具有的道德水准的时候,就会主动放弃自己原有的道德模式与道德意识,积极投入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融合之中,最终加快自己的同化速度。

(4)内化过程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目标。高校教师个体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服从、认知以及同化,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

在内化过程中,高校教师个体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和要求,并将这些观点和要求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经过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自己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来说,要取得思想道德品德上的进步和提升,就必须完成思想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内化过程。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必须用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教师道德去战胜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教师道德,自觉、严格地按照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原则和道德规范去剔除自己思想中落后的思想杂质,从而内化正确的道德原则及规范。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加强措施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摇篮。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

高校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加强措施,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有利于培养许许多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1)坚定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动力,也是人生的目标。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等于没有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决定着他努力奋斗的方向。

高校教师必须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逐步使大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影响下,将这种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时时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而不懈奋斗。

(2)拓展高校教师的知识层面当今社会是个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一个不学知识的人,终究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高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品味,就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

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高等院校常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闻名,当代大学生也常常以自己所在的高校拥有众多的大师、名师而自豪。

然而,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师、名师绝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高学历、高学术或高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他们具有比较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位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他能否真正起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知识,准确理解教育内涵。高校教师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教育,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就必须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

(3)陶冶高校教师的品德修养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充分说明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往往受到青少年的爱戴和拥护,并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威信。威信一旦形成,教师就能充分发挥以德育人的作用。在当代高校这个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教师教书育人是一支最基本、最重要的队伍。

“为人师表”是称颂教师可敬形象的表述,其中“师表”内涵德才兼备,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传授给当代大学生的绝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根本的还在于给当代大学生传授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用自己内在的高雅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当代大学生;用正确的政治态度去教化当代大学生,以身作则去带动当代大学生;用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当代大学生,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好榜样。

(4)规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良好行为的标兵,才能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要求大学生每天必须准时到教室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准时到达;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究卫生,我们自己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里乱扔纸团的时侯,我们自己应该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以培养大学生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当我们看到教室的桌椅坏了的时候,我们自己主动拿来工具修理整治,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爱护集体财产的观念;当我们要求大学生讲普通话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先讲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