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圆人生
8170100000034

第34章 沟通要讲究技巧(5)

聪明的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绝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多少会有缺陷。因此,这些缺陷一经他人道破,便应坦白接受,绝无逃避躲闪的必要。有许多人一受别人批评,便立刻面红耳赤,差愧得手足无措,也有人被人指出了错处,却视若无睹,既不承认也不加反驳,一点也不在意。这两种习惯是我们应该积极改变的。人家道破了我们的缺点,正是给我们一个当场纠正的最好机会。假使许多人知道从前给他们的某种不好印像,此后将不再发生了,何必一定要引以为愧,或是厚着脸皮置若罔闻呢?

有的人利用他的特殊地位,待人粗鲁傲慢,说起话来,眼睛望着天。共实如果对方是一个有地位的人,你这样做,不但丝毫无损于他的名誉,也不会因此提高你的声望,反之,你所给人的印象,无非是幼稚、粗暴,野蛮、不通世故罢了。万一激怒了对方的怒气,试问结果是对你有利还是有害呢?聪明的你,心里自然明白。你对那些粗鲁的人的行为反应,也可以证明你处世的手腕是否高明。

如果你没惹他,他伤害了你,最好也要冷静地分析一下。如果是有目的地伤害,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还击,如果对方是无意的,最好与其平心静气地谈谈,提醒他不要再这样做。对付恶意攻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睬它,这是对对方最大的蔑视。

消除误会的方法

在我们与人交往过程中,谁都可能误会他人,谁也都可能被他人误会。误会即指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有可能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欠细致、欠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也可能只是对方的主观臆测。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会产生始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

出现误会后,不必急于为自己辩解,总以为自己正确、有道理、不被理解。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必定不愿开口向对方作解释。这种心理障碍妨碍彼此间的交流。此时,多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也好,心眼窄也好,不了解真相也好,不理解你的一番苦心也好,都不必去计较,只要你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误会便会消除。

比如你同朋友争论一个问题,当时有许多人在场,你本无意压他一头、让他当众出丑,但当时不能自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伤了他的自尊,使他误以为你在出风头,给他难堪,使他下不了台。事后,你应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能保持友谊,而不要怪罪对方小心眼,从而断绝来往。否则,你们就会因一次争论而导致关系破裂,由朋友而变成冤家了。

误会出现后,查清原因方可化解怨恨。产生误会后,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敌视;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隔阂越陷越深,而且一谈即崩,大有新的误会接踵而来之势。此时,需要冷静,你必须下一番功夫内查外调,搞清楚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凭你费多少口舌,也不会解释清楚,搞不好,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有的误会用语言解释不清楚,那么就用与之相反的行动去证实。如朋友误解你同某一异性有暧昧行为,你又说不清楚,那么,你只要与自己的爱人相依相伴、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双双出入社交场合,令他人找不到破绽,谣言便会不攻自破,误解也就自然消失了。

比如知名度高的人,一般要求得到他人格外的尊重和赞扬。如果你毫无顾忌地对他批评、指责,便会被人误认为怀有嫉妒之心。尽管你尽力辩白,声称没有此意,人家也不会相信。此时,你的惟一对策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向其求教,注意肯定人家的长处,更不与他争荣誉、争地位,在他被人攻击诽谤时,站出来讲几句公道话,这时你们以前的误会便可烟消云散。

解除误会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大多数人也都欢迎这种方法。有人由于懦弱,不敢当面对质,结果把问题搞得极为复杂。记住,如果有的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作说明,你一定不要找各种借口推脱,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想方设法当面表明心迹。如果实在张不开嘴,也可以选择其他委婉的方式,如写信、发短信息、发E-mail等,效果往往比当前交涉更佳。

你觉得区区小误会,没必要兴师动众、大费口舌,也不便于直说,但双方在心理上又都觉得不愉快,有了生疏感。此时,你可邀请对方故地重游,或聚会畅谈。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会缩短,以往的不快便会自然地消失。

解释缘由,消除误会,必须选择好时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境、情绪等感情因素。大多可选择提干、长工资、定职称或参加婚宴等喜庆日子,此时对方心情愉快、神经放松,胸怀也就较为宽广。抓住这个时机表白,往往能得到对方的谅解,重归于好。

有人被误会搞得焦头烂额,总觉得心中有难处,不好启齿,结果碍于情面,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止地蔓延,形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结果。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时间越长,就越被动。

正确面对批评与敌意

我们应该养成接纳别人批评的习惯,因为对方批评我们或许根本毫无所得,甚至于还会失去某些东西,不管他们说得对不对——也许他们根本不了解事情的另一面——但他们的用意可能都是好的,他们只想防止错误发生罢了。这种指责的确是你该接受的,因此即使对方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许是错的,但你也不要跟他作对,下次他或许就能告诉你一件被你忽视的重要事情。但有些人批评你只为了发泄他的嫉妒或挫败等心理,你大可不必忍受他的话。

其实你只要把别人的批评合理化,或视为对你的行为有益的指示,不就行了吗?何况如果你愿意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你也有权利回问一些话的。

首先要认定别人对你的批评跟你所做的事有关,而与你无法控制的事实无关,你不必屈从自己接受与你同地位,或同年龄的人的批评。你一方面学着忍受他人的批评,同时也必须忘掉会被批评摧毁的恐惧感。

下次试着向批评你的人建议,要求他每次只对某一件事提出异议,而不要一下子就把你过去做错的事统统列出来大加抨击。因为我们较会接受他人针对某一个行为的批评,对于一大串毫无希望改善的错误行为,往往谁说了都发生不了作用。如果批评的人是好心好意的话,他应该知道这点的。

虽说你的请求是很合理的,但你很可能会有碰壁的时候,比如你的老板偏偏要在办公室里反复指责你搞坏了他的计划,对于这种事你又能怎么样呢?只好自我解嘲说他并不是有意在攻击你,只是发泄他的闷气罢了!他那么做,即使第一次是对的,但做了三次那就是他的错了。因为批评的本质不该是这样的,相反的却变成老板在虐待员工了,所以要是他经常这样对你的话,你就该考虑是不是要换个新工作了。

最微妙的是:你越排斥的批评,越会闹出问题。反而是越能泰然处之,它就越能给你助益。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家庭或学校教育中学习到积极给予批评或接受批评的方法。事实上,生活周围充满恶例,大家耳濡目染的尽是批评与被批评两方皆以怒目相视,各自满怀伤心与不满这类的坏榜样。

要能面对别人的批评,甚至于鼓励别人对你进行指责。光对自己说下次一定会好好地接受批评还不够,必须改掉你以前养成的不听别人批评的行为,例如:

不要对批评你的人咆哮,或忿忿地离开。

对方话还没说完时,不要中途打断,替自己辩护。

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对他吹毛求疵,或像个法官似的贬低他,也不要修正他的语病。

不要表现得仿佛发生过天大的不幸,也不要哭丧着脸说:

“我是一文不值的东西!”或“我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不要推说自己心理上无法承受别人的批评,不要让对方以为他在毁灭你的精神,不要表现得那般脆弱。

不要责怪别人让你做出某些行为,例如说:“如果不是你找我一起参加舞会,我才不会花了那么多钱买衣服”

别人批评你时,不要借故改变话题,或装着没听见他的话。

在还没有听懂对方的指责前,不要一再地用道歉的话搪塞。用这种技巧可说有点狡猾,因为对方虽知道你不在听他的话,但是由于你一再地抱歉,他又不便说什么。

不要把话题转移到解释你做出那些事的原因。这点也足以看出你的精明,因为当时对方可能会以为你在接受批评,但事后他就会感觉出你在回避问题。

不要反过来批评对方对你行为的反应。例如,不要数说他太敏感了,或难以取悦。其实他的反应并不是关键所在。

不要暗示对方,说他对你的批评是基于某种不为人知、含有敌意的动机。如果你一再追问对方何以要反对你的行为,那你根本不是在接受他的批评。必要的话,你可以留待以后再问,因为或许对方也不知其动机为何,不过他还是有权对你的某些行为提出异议。

不要对别人的批评冷嘲热讽。如果有人说你凡事不经大脑,你就别凭空说他曾骂你是个笨蛋,或引其他对方根本没说的话大加指责。如果对方夸大了你的缺点,你也别在意,因为他对你夸大不实的指控,反而会失去控诉的意义。

如何避免和别人起冲突

无论一个人为协调人际关系做出多少努力,事实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别人的冲突。只要人们之间发生交往,就会或多或少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

观点不同是人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最主要的原因,多见于领导成员之同,也经常发生在学术界。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人们之间便相互产生矛盾和隔阂,进而导致双方互存偏见,相互攻击,以至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有时矛盾是因为趣味相异,这类冲突多发生在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和爱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甲所崇尚的东西乙未必就崇尚,乙所追求的东西甲可能嗤之以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志趣完全相同的人。志趣不同的人是难以建立密切的联系的。

性格、气质不同以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冲突。例如,一个急性子人会看不惯一个慢性子人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一个慢性子人又会抱怨一个急性子人干什么都风风火火。总之,这两种人常常互相不能理解和谅解,结果便产生一些矛盾。

人和人相处,即使主观上不想发生磨擦,但仍然难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有些误会甚至还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生活中有些冲突是隐性的,冲突未必公开化,有些则是发生显性的冲突,轻则产生口角,重则拳脚相加。

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诸如狭隘自私、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等人性的弱点造成的。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平时疏于同别人理解和沟通。

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必然会对各自的事业产生消极的影晌。一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矛盾,使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同别人产生冲突呢?

以理解的眼光看别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也是各种各样的。别人不可能完全同我们有一样的观点与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别人。

宽容别人的过错,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内谁都有缺点,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就像希望别人也原谅自己的过失一样。

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记住“水至清则无鱼”。对别人要求过高就会曲高和寡,对别人太苛刻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没有人同我们共事。

除非是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不能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装糊涂。绝不应简单问题复杂化,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却非要弄个水落石出,论出个我是你非,那只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化解矛盾要首先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敬开胸怀。

身陷尴尬靠自救

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中从容不迫,洒脱大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尴尬的场面。自己感到不自在,别人也不自在,结果气氛凝滞,不会留下好的印象。

这种尴尬局面有可能是因为交往的时间和地点不适合,如别人在午睡或吃饭时你上门拜访,对方就可能会尴尬,你也会感到不自在,因为看别人吃饭很不自然。交往的对象不熟悉,尤其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也常有尴尬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