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制造快乐的能力
快乐是一种能力。快乐和愉悦并不是一回事。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快乐是一种礼物,创造了绝大多数生活。愉悦则来自不计后果的狂欢,让人忘记生活。”
“快乐并不是不快的缺席,”伦肖说,“它是一种善待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感觉如何。”但快乐和愉悦可以密切连接在一起。因为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痛苦而不是快乐上,所以我们无法得到快乐。
所有有关快乐的研究都表明快乐的人忙碌、有活力、外向。生活在个人郁闷世界里的人会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本我。孩子们则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去。当我们忘记自己是谁,把注意力集中在正在完成的事情上时,快乐就会来临。
有人讲述了一个好学的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学生认识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禅宗大师,向他询问永远快乐的秘密。大师笑着拿起粉笔写道:“专心。”“这就够了吗?”学生问。“专心就已经足够了,”大师说,“如果不专心,快乐就没有栖身之所;有了专心,快乐现在就在。专心是心无旁骛。专心就是一切。”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但我们总认为我们没资格快乐,或者做得还不够,远不到快乐的时候。这种等待心理表现是:我们常常说,“如果……的话,我一定非常快乐,但是……”事实是我们永远也到不了那个境界。如果快乐要待实现某个目标后才能享受,人就会藏起自己的快乐,一直等到那个时刻。不幸的是,不管这愿望是关于金钱、汽车、工作或者爱人,即使真的实现了,你却会发现自己仍然快乐不起来。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明天,生活已经失真。
很多人试图通过成功来创造快乐,是因为他们错误理解了这些东西带来快乐的质量和持续时间。新的幸福感很快就会暗淡,快乐开始变得平淡无奇,你只好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制定目标,只是鼓励大家将目标放在现在。问问自己今天可以为明天的最终目标做些什么,不管那目标是健康、工作成功、减肥还是别的什么。我们能控制的唯一时刻就是现在。
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言,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尺度。我们用它来丈量生活的品质,丈量我们喜欢生活的程度。
有这么一个故事。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设有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务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考核方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
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焦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只有一个人,还跟随着电视节目里的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做饭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
五天后,考核方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主考官说出了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生活的人被聘用了。主考官解释说:“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可以更有把握地走近成功!”
实际上,我们能否快乐主要是决定于下面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
即看待生活的方式,也是快乐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思维决定感情,所以我可以通过“想”某些事来促进相同结果的发生,即用思想指导行为。
2.价值观念
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规则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成功是你生活的信条,那么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赚钱。这个价值系统对制造快乐并没有必要。
绝大多数人继承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社会行为,我们甚至在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已经习惯了这些东西。如果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满意—很多人确实如此—那么我们首先担心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而这种想法只能带来不快、气愤、压力和疾病。过于在意外部环境会带来压力感。快乐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的目标并明确了解完成任务的方法的人。
3.角色认知
平衡我们的角色对快乐来说也很重要。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工作的、家庭的。人们当然会更重视能得到更多承认的那个角色—不管是工作的还是私人的。但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脸色上,只能给自己带来不快和压力。
可能你在自认为最重要的角色上表现不错,不过要记住,为此而忽视其他角色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将制造快乐的方法称做“更高使命”—生活的全部哲学或者目的。一旦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明确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为什么要这样度过,你就能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步骤去实现它。
忧虑源于自我
一位智者曾经说过:“如果我觉得厌烦,我想那肯定是我自己的杰作。”记住这句话,如果你觉得厌烦,那是你自己令自己厌烦,一切问题都源于你,一切改变也只能依靠你。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可见心情会决定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以好心情来度过每一天,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愉快的事情,从而破坏心情,影响生活。
我们常常会面临那些给我们生活带来苦难而我们却无法控制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较为乐观的解决办法,将苦难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得掉。
我们可以学着去应付问题,并且接受,那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必为苦难而忧虑,因为这比问题本身对我们更有害。
我们可以培养愉快的心情,虽然并不容易,但却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必要为那些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改变的事情而烦恼。我们尽可以暂时忘却那些事情,发现工作和生活的快乐。长此以往,我们的心情就会获得持久的愉快感受。
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无论办公或经营,有很多态度很重要,其中之一便是以快乐的心情去工作。若对工作感到乏味,做买卖也提不起兴趣,是人生中很不幸的事,当然也不会有工作成果可言。因此,即便是再单调的工作,也要愉快地去从事。
那么要如何才能拥有这种心情呢?我认为,使人才适得其所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人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认为自己的工作跟别人无关,也没什么意义,当然无法对工作感乐趣。所以,自己应建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去执行工作,并互相扶持。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多为自己寻找愉快的刺激。
你是不是属于那类能常常因持续的刺激而兴奋不已的人呢?就像一位在午餐时碰见老朋友,心情极为兴奋的人,他急忙冲向餐厅,扑向朋友的座位,眼光极为明亮地说:
“啊!我多久没有见到你啦!你知道吗,在这期间里发生了多少事?有好、有坏。三天前我买了一栋房子,但也不幸地发生了车祸(车子报销了,幸亏二人都没有受伤),接着我匆忙地赶去芝加哥参加一项我梦想已久的工作的面试(面试的情况不太乐观—我想我一定没希望得到那个工作了,真可惜啊!)。参加完面试之后我又匆忙地赶回这里参加个舞会。跳完舞后,又和别人一起出去玩,昨天晚上我大概只睡了4个小时。”
不见得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这个人所叙述过去3天发生的事很有趣,事实上反而有些人会因为其中发生些不愉快的事而怏怏不乐。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因为每个人对刺激的需要程度不一致:有些人需要很大的刺激才能感觉兴奋,并且很快就开始厌倦这种兴奋。一般情况下,低度需求的人不依赖密集的刺激。这并不意味着低度需求的人不会兴奋:一位对物质生活不太重视的哲学家和普通人比较起来,往往后者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获得和前者一样程度的兴奋。
不管是兴奋或是厌烦,如果不断增加,超过了某一上限,结果将演变成紧张,尤其是厌烦的累积往往极容易演变成紧张。当然了!这并非绝对如此,因个人而异。
有许多实验表明,当接受微量或适当的刺激时,人们能感觉到有趣,而一旦刺激过强,先前所有的感受完全消失,为另一负向的感受所取代,就会产生紧张情绪。当刺激到达某一点之后,就出现了吃惊、害怕及不满足的情绪了。
吃惊可能带来极大的乐趣赞叹,也可能是不愉快的震惊。而人类之所以会陷于如此复杂情况的原因,是无法预先得知究竟会发生什么事,还有他们是否能因此事而获得乐趣。一位任职于大公司的经理可以由他工作的多样性质而获得娱乐,有些人则从赌博中的不肯定性而获得趣味,更有许多人从冒险活动的刺激中得到极大的快乐—如爬山、潜水以及其他花钱得到的冒险活动等。又如在一场球赛中暂时受到挫折,不但不会使你觉得没意思,反而有股不服输的心理,从这种心理中产生攻击对方弱点,从而产生兴趣及趣味。若如果长久受挫折,则会变成痛苦与折磨。极大的害怕可能会引起极强的紧张情绪,但并非所有的害怕都一定会导致不愉快的感觉。轻微的害怕,就像当我们第一次从跳水板上往水里跳时的那种害怕,不但不会引起不愉快的感觉,反而有些兴奋呢!
如果我们长时期重复地使用一种刺激,它们就可能失去产生兴奋的作用了。因为那些能使我们兴奋、引起我们兴趣及让我们热切想得到的事物,已被我们所熟知及习惯,因而成为平凡生活里的一部分。就像是第一次学开车、第一次去听音乐会及第一次坐上飞机—当你第一次经验过,以后就绝对无法使你像第一次时能获得那么强烈的兴奋与乐趣。
今日的世界,新产品正以飞快的速度席卷整个社会及民众心理。由于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善变性,及传播媒介的大肆渲染,人类毫无选择地被置于新奇事物的展示橱窗之前。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新奇时髦品,人类似乎也无法分辨,只能照单全收。由于速度太快了,不寻常的事物很快地又变成平常之物,然后我们又再接收另一新奇事物,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接受与习惯。就如有一个人登上月球之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后继者,于是登陆月球也不再是件稀奇事了;又如现在所谓的世界纪录也并非很了不得的大事,因为也许下一分钟又有人打破先前的纪录。
现代人对这些现象的应对之策就是不断地接受、不断地寻找更多新奇的刺激。但问题是我们是否能源源不断地找到这些刺激以满足需求?而寻找这些刺激,可能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创造力—有时候辛劳还不一定能有收获呢。有钱人虽然能获得比普通人更多的刺激,但同时也发现,要寻找新刺激已成为倍加困难的事,因为他们已慢慢地耗尽刺激,最终由于刺激的来源被耗尽而感觉不愉快,甚至无法忍受。
为了追求刺激,味觉的享受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食用大量的糖、咖啡因、酒精饮料及刺激性药品,以后就更需要大量的上述刺激物才能获得刺激高潮。有的人还习惯于在紧张的场合服用刺激品以应付紧张的心情,例如,有时候因我们前面堆积了许多待完成的事而心情烦闷时,会习惯地泡一杯浓咖啡以刺激精神保持清醒。但如此一来反致使体内血糖浓度下降,也可能因此变得更紧张,更无法集中精力。
快乐的顶点—如欢喜若狂、心醉神迷、手舞足蹈的时刻—都是心理学家马士洛特别感兴趣的题目。他称这种经验为“尖峰感觉”,他发现拥有某些特殊性格的人容易于某些情况下达到这种感觉。
马士洛发现音乐、性、舞蹈、婴儿的出生、数学以及对伟大作品的欣赏等容易触发尖峰感觉,所有这些感觉都是由极大的心理力量而来。美好的尖峰感觉不只在感觉当时带来阵阵不间断的乐趣,并且于一生中都留下了好的影响。马士洛认为尖峰感觉能增加一个人的勇气,使我们纵使遭受不如意或责难,也不至于在有生之年有自杀的念头或成为酒鬼。他也发现“卓越者”往往是最容易获得尖峰感觉的一群人。
寻求尖峰感觉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但许多人似乎未曾有过这种感觉,为什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似乎限制了许多尖峰感觉发生的条件,就像现代社会强调大量生产,因此就限制了以往物以稀为贵的满足心理,而大量生产的结果,就会使人们越来越依赖物质化的享乐。
运用心理暗示
你我所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事实上也是我们需要应付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而且,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不错,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想的是不好的念头,我们恐怕就不会安心了;如果我们想的净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我们。
这是不是暗示对于所有的困难,我们都应该用习惯性的乐天态度去对待呢?不是的。生命不会这么单纯,不过大家应选择正面的态度,而不要采取反面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注我们的问题,但是不能忧虑。关注和忧虑之间的分别是什么呢?关注的意思就是要了解问题在哪里、然后很镇定地采取各种步骤去加以解决,而忧虑却是发疯似的在小圈子里打转。
从事成人教育35年的经验使我深信思想对于一个人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一个人只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就能够消除忧虑和恐惧,就能走向成功。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只是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与外在的条件没有多少关系。
思想的运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
当你被各种烦恼困扰着,整个人精神紧张不堪的时候,你可以凭自己的意志力,改变你的心境。这可能要花一点力气,可是秘诀却非常简单。
“如果你感到不快乐,那么唯一能找到快乐的方法,就是振奋精神,使行动和言词好像已经感觉到快乐的样子。”
这种简单的办法是不是有用呢?你不妨自己试一试。让你的脸露出一个很开心的笑容来,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大口气,然后唱一小段歌,如果你不能唱,就吹口哨,若是你不会吹口哨,就哼一段歌。你就会很快地发现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当你的行动能够显出你快乐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再忧虑和颓丧下去了。
好多年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而良好的影响,它的书名叫做《人的思想》,作者是詹姆斯·艾伦。下面是书里的一段:
一个人会发现,当他改变对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时,事物和其他人对他来说就会发生改变—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引向光明,他就会很吃惊地发现,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人不能吸引他们所要的,却可能吸引他们所有的……能改变气质的神性就存在于我们自己心里,也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们自己思想的直接结果……
自我暗示就是自动暗示,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它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支配影响你的行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自有人类以来,不知有多少思想家、传教士和教育者都已经一再强调信心与意志的重要性。但他们都没有明确指出: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用自我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这是现时代的伟大发现,是成功心理学的卓越贡献。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动意识,或者称做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自信意识的来源和成果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反之也一样,消极心态、自卑意识,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说,不同的意识与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识与心态的根源。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
不同的心理暗示,就会给你带来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有一天,一位朋友给我讲了一个让我十分感动的故事,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心理暗示的巨大魔力:它可以挽救一个重伤人的生命。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个名叫快乐的杰克的年轻人。
杰克是饭店经理,他的心情总是很好。当有人问他近况如何时,他回答:“我快乐无比。”
如果哪位同事心情不好,他就会告诉对方怎么去看事物好的一面。他说:“每天早上,我一醒来就对自己说,杰克,你今天有两种选择,你可以选择心情愉快,也可以选择心情不好,我选择心情愉快。每次有坏事情发生,我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受害者,也可以选择从中学些东西,我选择后者。人生就是选择,你要学会选择如何去面对各种处境。归根结底,你自己选择如何面对人生。”
有一天,他被三个持枪的歹徒拦住了。歹徒朝他开了枪。
幸运的是发现较早,杰克被送进了急诊室。经过18个小时的抢救和几个星期的精心治疗,杰克出院了,只是仍有小部分弹片留在他体内。
6个月后,他的一位朋友见到了他。朋友问他近况如何,他说:“我快乐无比。想不想看看我的伤疤?”朋友看了伤疤,然后问当时他想了些什么。杰克答道:“当我躺在地上时,我对自己说有两个选择:一是死,一是活。我选择了活。医护人员都很好,他们告诉我,我会好的。但在他们把我推进急诊室后,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了‘他是个死人’。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动。”
“你采取了什么行动?”朋友问。
杰克说:“有个护士大声问我对不对什么东西过敏。我马上答‘有的’。这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停下来等我说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吼道:‘子弹!’在一片大笑声中,我又说道:‘请把我当活人来医,而不是死人。’”
杰克就这样活下来了。
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固然是个法宝,但这个法宝的巨大魔力,还需要通过经常地长期运用,形成一种意识,才会充分地显示出来。具有自信主动意识的人必然会长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而具有自卑被动意识的人却总是使用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说,经常进行积极暗示的人在每一个困难和问题面前看到的都是机会和希望;而经常进行消极暗示的人在每一个希望和机会面前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困难。很明显,正是这种由成千上万次的心理暗示所形成的意识决定了一个人有无发展,能否成功。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本身确实能左右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孩子如果有了不良的自我意识,就会有不良的表现,也就很容易被人们看成是“没出息”、“没用”,甚至“有犯罪意图”。一个人的心理暗示经常是怎样,他就会真的变成那样。
人与人之间本来只有很少的差异,但这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巨大的差异当然就决定了快乐、烦恼、幸福、不幸甚至是成功、失败。
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心理,充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寻找快乐的源头
近年来心理学界的一件大事,就是关于“快乐”的研究有许多令人兴奋的发现。所有的相关研究都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揭开大脑的神秘面纱,就如过去我们掀开层层宇宙的面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和麻烦,但你是否曾注意到,某些人即使在处理一些伤脑筋的问题时也不像其他人整天愁眉苦脸,而比较乐观?这些快乐的人却不一定个个是幸运儿,相反,大部分人都曾遭受一连串噩运的打击,并且并不富有。失恋的沮丧、失业的苦恼、负债的压力、上司的白眼、辛勤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种种的无奈能将一个人击倒—但他们为何仍是一副乐天派的模样呢?为何仍能苦中作乐呢?他们是如何办到的呢?关键就在于他们掌握了快乐,激励自己做得更好些。因为他们常怀着一颗满足的心,照亮了自己的世界也缓冲了挫折的打击。这些快乐的人拥有充足的快乐理由,使人生总是充满希望。他们能找到快乐的“发源地”。
建造心灵快乐园地的好方法就是找到快乐的发源地,把这些储存快乐的来源加以扩大。你可以借助很多方式来收集储藏这些来源。我们不要将快乐的来源看成一项特别不寻常的事或举动,而将它视为种种“满意的”累积结果。快乐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是依据能带给我们多大影响力而定。
刺激与松弛在快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刺激是快乐最大来源之一,它以许多方式翩然降临到我们身上,从新食品、新认识的人、新观念甚至于从神秘、惊人的冒险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新奇感受与经验等。
此外兴奋也是快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
拿动物做实验就可看出“兴奋”是一项强有力、不可抵挡的利器—如果在猩猩脑里接通电流至控制快乐兴奋的中枢,并给予猩猩一个可以连通这电流的按钮,使猩猩可以处于兴奋状态,则猩猩必然会不停地按这个按钮直到自己精疲力竭后才停止。
兴奋的相反一面—松弛,对一般人而言就没有那么容易做到了。我们发现很难将松弛浇注于生活之中,而完全地放松也成为奢望。不能自我松弛是快乐一项很大的威胁。如果你希望获得快乐,就必须暂时脱离压力的烦忧,保持一段时间的孤立,走出每日的琐事,使自己完全地平静与平衡。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方式以获得介于兴奋与放松之间的平衡。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满足感增加,你必然会更快乐。假设有一天,你因为凡事都不顺心而使你心烦意乱,觉得很不快乐,建议你不妨与烦心的事来一次竞赛,有意地堆积满意的心情,直到发现满足胜过你原有的不满意,如此一来,你一定就不会觉得那么难过了。
又假设你和一位好友吵架,又因交通阻塞以致在一重要的业务会议上迟到。开完会后,公司发布命令今年不加薪。上班时牙痛不得不请假去看牙医,好不容易回到家又看到邮箱里塞满了账单—这是多么令人不高兴的一天啊!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计划一个充满乐趣的傍晚。你可以拨电话和一些知心朋友聊天,打打球,到一间优雅的餐厅好好享受一顿晚餐;吃完饭后再去看场电影,放松放松身心。这样,你白天积压的不满意就会被晚间的满意所取代,会显得快乐一些。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太简单了,不会有什么效力,不过多次的试验都证明还蛮管用的。尽管它无法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可以稳定情绪,使你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
有的人在不顺心的日子里会刻意去制造快乐的情境,就像上面所提过的方法,但通常他们不会继续思考:“现在该做什么事才能使我最快乐?”我们应该培养制造快乐的良好习惯,使快乐能随时随地自动出现,而不是一味地让自己沉溺于懒惰和被动之中。举个例子来说,当你想自娱一番时,你一定比较容易想到喝些饮料或是打开电视观赏节目,但不会想去骑脚踏车或是上法文课,而往往后者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只是一般人往往都忽略它们罢了。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多方面培养快乐的来源。因为多方面的来源能带来多层面的乐趣,并且如果你只有少数的快乐来源,它们可能不堪长期重复使用,而对仅有几个来源依赖过深也会造成乏味。如果你只靠一件事或物来追寻快乐,当你失去它时烦恼就会跟着来了。毕竟你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可以替代或填补它的东西。就如一个只专注于工作无其他嗜好的人,一旦他遭到解雇的命运或年老必须退休时,他一定会非常不快乐。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越多的快乐来源越好,因为种类多我们就不会容易厌倦,假如不幸失去了其中一样,立刻有其他来源可以取代,快乐才能不受影响。
另外,我们使用一项来源时,还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使这来源确实有效,确实能使我们从中获得快乐。我们必须真正“进入”来源中才能领悟其中的乐趣。运动就是这样,门外汉怎可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必须是你对某项运动已有相当的熟悉程度之后,才能从中获得乐趣。又比如工作也是必须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后,才能令你觉得愉快。有些人虽然拥有许多快乐的来源,但因为不能专心于一件事情,并与这件事情融合为一体,所以他们仍然觉得无聊,当然也就变得不快乐。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企图在一天里做很多事,就算是这些事本身都很有趣,但由于分心太多,所以一天的快乐也降低不少。
现在你不妨看看自己的快乐来源,并作一个评估,看看你是否太依赖某一项来源。让我们努力去增加来源吧!也许令你快乐的一些事物或活动是挺花钱的,但当你仔细检查过之后,你将惊讶地发现,有许多来源是由环境、朋友、增加见闻或是其他与钱无关的来源获得。如果你有金钱方面的困扰,记住不管价值多少,目标总是目标,期待还是期待,新奇品仍是新奇品,放松依旧是放松;刻意去制造富裕的环境以获得快乐是没必要的。豪华的度假别墅与公园、城市与森林又有何不同?只要你愿意,到处都有不同的活动供你享受啊!
从生活中找寻情趣
一位哲人曾说过:在这地球上,那叫做“生命”的刺激冒险的机会,是你唯一能去做的。因此何不计划它,尽量设法活得丰富而又快乐?
世上充满了有趣的事情可以去做。在这令人兴奋的世界中,不要过乏味的生活。
生活要过得简单而不乏味,有情趣而不孤独,这需要生活的技巧。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到了40岁以后,生活就过得非常“简单化”了。所谓“简单化”,并不是说:简单地生活,如古代西班牙式的生活。而是说对于一切的时间,能够不随便浪费到无用的地方!
当然,仅仅生活简单化还不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地学习一些技艺。一个人到了50岁以后,能力就将逐步衰退,换言之,学习进步的速度,就不得不减慢了。所以,50岁以后的人,想学习什么新的技艺,那是比较困难的。
有一位作家曾说法国人懂得“生活”的“技术”,而不是说他们懂“生活”的“艺术”。
懂得“生活技术”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生活艺术”的人。所谓“生活技术”,也就是“职业技术”—你有“谋生”的本能吗?假如你回答说:“有!”那么,你的“谋生本能”便是“生活技术”,因为没有这种“技术”,你便不能“生活”。
简单的生活琐事,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结果,就看你怎样应用技术来处理了。
真正懂得乐观地去生活的人,是因为他的生活富有情致。
我们也许都这样认为:作家的生活就是贫困一词的诠释。我们却不可以否认:作家的精神生活是如此富有!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40岁以后的“美满生活”,并不是指“职业”上有何成就。也不是指“谋生技术”上有何进展。而是说每个人努力的结果,心灵上必可得到一种安慰。
但这种“安慰”,不是宗教上的“抽象”,也非哲人的“玄虚”,而是“事实”的证明。
爱迪生的电灯研究成功后,他的名字立刻誉满全球,这样的安慰,是“生活艺术”上的安慰,是心灵上的安慰。一个作家成名之后,所得到的报酬,也和爱迪生相同。
追求个人生活的情绪,不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还可以得到情感的升华。
所以,生活从40岁开始,我们不应该消极、灰心,而要加倍努力,为自己的心灵营造一方净土—生活情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式。
任何人都想过幸福且充满活力的人生。要实现这个愿望,时时接受新事物的挑战就显得格外重要。
年龄虽大但依然精力充沛的人,多半是不断接受挑战的人。
年纪越大,越感到时光流逝之快。我曾在全美国进行过一项心理实验,也得出与这句话相同的结果。
生活的心境不同,是导致年纪稍大的人觉得时间过得快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们很久已没有尝试新的事物、听听新鲜事了。
所以,40岁以上的人应努力对很多事物充满兴趣,寻找新的挑战,并且去体验一些新的发现—打破乏味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使一个人变得愉快,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变得令人欢快;让一个人陷入忧郁的思绪和痛苦的状态中,那么,你就会发现他成了阴郁的、牢骚满腹的、怪僻的和很可能是邪恶的人。因此,我们发现,粗暴和犯罪无一例外地都是出现在那些从不懂得欢乐的人身上,他们闭锁了心灵,对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空明澄净的愉悦丧失了兴趣,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启迪的愉快交往也就没了兴趣。
人有一种强烈地渴望轻松与娱乐的天然爱好,像其他天然的爱好一样,这种爱好之所以会植根在人身上,那是有它的特殊目的的。它不能被压抑,而会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发泄出来。任何旨在促进纯洁无邪的娱乐活动的良好努力,其价值同旨在反对邪恶行为的布道训诫等值。如果我们不为享受健康的快乐提供机会,人们就会找到邪恶的活动来取代它们。西尼·史密斯说得很正确:“为了有效地反对邪恶,我们必须用更好的东西取代它。”
生活的艺术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出来。也许它可以用这几个字来概括:“物尽其用”。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不屑一顾;即使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渺小之物都有它发挥作用的地方。它给家里带来生机和雅致,赋予大自然新的魅力。通过它,我们可以享受富人们的公园和森林,好像它们是属于我们自己似的。我们吸入普通的空气,在普照大地的阳光下取暖。我们赞美茵茵的绿草、飘浮的白云和欢笑的鲜花。我们热爱我们共有的大地,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它延伸到所有的社交活动中去。它产生善良的愿望和仁爱的真诚。在它的帮助下,我们使别人幸福,使自己被赐福。我们改善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升华我们的命运。我们高居于大地的爬行动物之上,渴望走向无限的永恒。由此,我们把时间与永恒结合在一起,在永恒之中,真正的生活艺术拥有它最完美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