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困生转化技巧
8159100000015

第15章 美育和体育管理(3)

(2)充分挖掘其他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因素。确立各学科的美育标准,并强调教师要把美育自觉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政治课教学可直接讲授美学知识,向学生展现社会美、信仰美、心灵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

历史课和地理课的教学,可通过介绍历代的文化艺术珍品、时代的丰功伟业、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事迹、祖国壮丽的河流山川、丰富的地矿宝藏、优美的风光景致,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

语文课教学,使学生体会本民族语言所具有的音、形、义的文字美;从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美;通过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美和结构美。语文课中有优美图画,优秀作品,不但要讲字、词的含义还要运用艺术手段和电教媒体创造情境,化人于情,把那些生动、具体、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到一种美的意境中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真、丑,从而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数理化学科,可以其准确清晰的数字、柔美流畅的线条、立体形象的图形、精炼严谨的语言、规范整洁的作业、系统严格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抽象美、逻辑美、运动变化美。

体育是健与美结合的艺术。通过动作示范之美、场地设计之美、队形排列之美,使学生掌握准确、协调、矫健、灵敏的动作、组合变化的造型,形成健美的体魄,进而培养学生勇猛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奋进的精神。

教师还要关注各种社会渠道向学生输送审美的信息,把握学生审美情趣的变化,提高对家庭、社会审美影响的应变能力。要对学生实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生活方式美,教育他们健康、朴素、大方,充分体现“青春美”。善于运用各种美的因素,培养学生成为审美主体,提高他们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制订并建全课外美育活动的管理制度,配备辅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校外教育阵地,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或艺术活动小组,定期举办专题艺术讲座,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健美体魄,发展艺术兴趣和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优化教育环境。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和补充。学校这几年来特别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先后从学校经费中拨出专款,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学生记者团、文艺队、合唱队、管乐队、民乐队、声乐队、电声乐队、书法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板报小组、读书小组、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电脑培训班和各学科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看电影、看小说、看作文、欣赏音乐或美术作品学生抱着一种深的情趣去欣赏。在不知不觉的欣赏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地受到教育,这种由美感得来教育一旦留在心上,就不会轻易逝去。

6.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只有三个问题: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美育对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品格;美育与人生境界。

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问题牵涉到很多方面,仅从一个方面谈。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德智体美”,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对21世纪将有巨大的推动。有三个理由。

(1)德育不能包括美育。我国原来的教育方针是不列入美育的,把它视为德育的一部分或手段,认为美育没有独立的价值,这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美育与德育互相配合、补充、渗透,但不能互相代替,它们的性质、社会功用都有所区别。

第一,性质。美育和德育同作用于人的精神,引导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德育主要是树立行为规范,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观念;美育则是通过熏陶、感发,“兴发”人的精神,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德育注重理性、思想的层面,作用于人的“良知”,理性道德;美育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性格、胸襟等深层因素,在此层面德育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社会作用。德育强调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规范,建立社会伦理、秩序、规范,避社会行为的“失序”。美育着眼于保持个体人精神的平衡、和谐、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人类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现代社会追求功利、物质,竞争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加,产生大量的心理疾病,而缓解这种状态更多的要靠美育,要在精神的深层施加影响。美育是通过精神和谐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荀子说:乐使人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这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

现代社会的动乱,社会心理、情绪的因素显得越来越突出,有些社会动乱不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而美育发挥了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而社会安定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区别和联系,在中国古代的有关理论中就有论述,认为德为“礼”的教育,主要建立“序”;美育为“乐”,内容为“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礼乐相济”,但不能相互代替。

(2)加强美育是培育重新人才的需要。“重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这可从三个方面体现。

第一,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

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孔子说:“诗可以观”,是指直观洞察。美育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第二,美和“真”的关系。自然界形式美的特征——简洁、对称、和谐——启发人的联想和发明,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往往由追求美的形式走向真理,“一个方程式的美比其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发明就是选择,这要由科学美感来支配。”美感对科研发明重新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要由美育来培养。

第三,成就大事业,需要建立广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人若心烦气乱、眼光短浅,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业。比如城市山水园林,能够拓宽心胸。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往往游历祖国的山河,为的是拓宽心胸,心胸小了是不行的,古代的“乐教”、诗教就是为了拓宽人的胸怀,认为豪杰、圣人的教育要通过诗教来“兴心”“荡浊”。

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对人成就事业有很大作用,这已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映证。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试成绩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业。

(3)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第一,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名牌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价值;人们挑选商品样式超过实际功用,实际注重的是审美价值。提高格调、品味成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大问题。我国的建筑、旅游、服装产业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格调低。例如北京的很多建筑物,往往比例、色彩搭配不对,产生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主要因设计人员基本修养差,包括政府部门和批准部门的人员素质。导致北京建筑整体的问题,贝律铭说,新建筑很难搞“古都风貌”。这是美学问题、文化问题,需要各级人员的文化修养。又如旅游业,我国的自然景观很美,但人为建筑和导游的素质太差。设计、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包括流通部门、政府部门,他们的文化修养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二,21世纪最大的产业有两个: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目前高科技产业已被认识,但艺术产业还并未被认识。高科技的发展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并不同步,物质提高了,反而使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使得邻居多年互不相认。而“数字化生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必须要加上“艺术化生存”。到那时,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会更迫切,高科技要与高情感需求结合,艺术产品将会更被需求。现在已经产生工业产品向艺术产品转移的端倪。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未受到重视,或仅限于低层次利用。21世纪的艺术产业将有广阔的前景,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由此可见,发展美育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综上所述,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21世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蔡元培先生(甚至可以上溯到孔子),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美育从多方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文化品格

美育的实施,不等于开设几门美育的课程,而应贯穿于全部教育环节中、贯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从两个方面谈。

(1)空间方面,即整个社会生活。营造优良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其人文价值导向到底是什么。现在电视的影响面非常大,但其文化内涵、价值、格调都存在很多问题,它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理论责任感”。

(2)时间方面,美育应贯穿人的一生。一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大学毕业后的教育更重要,直至退休后的精神生活。美育对人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成几点。

第一,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培养对感性世界无限风的形式的感受,体育对内涵丰富意韵的感受。如果常用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会使世界千篇一律、暗淡;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则无限丰富。美育培养人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能力。这有别于科学的认识——发现本质规律,得到知识体系。美育是体验人生的价值,审美能力即体验人生的能力。

第二,培养想象力。

第三,培养创造的欲望。

审美即发现,发现即创造。审美创造审美意象。郑板桥画竹有“眼中-胸中-手中”之竹的区别,这就是创造。艺术欣赏也是这样,心的过程也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

第四,培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美育可以使人了解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并了解美好事物对生活的意义。艺术作品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这是艺术不同于理论、政作品的区别。产生美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审美者的差异、更因作品本身的无限性与不确定性而起。

第五,培养对个性的尊重。科学成果是普遍性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审美活动是独特的、一次性的,是独创、不可重复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个性不同,审美体验不同。美育培养广泛趣,培养宽胸襟和人文气氛。

第六,培养群体意识。

艺术活动具有共同和社会化的功能,能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说:“诗可以群”,它可以培养群体意识,在现代社会针对人与人日益疏远的倾向,美育显得更加重要。

第七,培养宽广平和的心境。美育可以拓宽胸襟,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艺术有净化功能,可把过分极端的情感释放出来而达到平和。

第八,培养超越的精神。人的感性存在(空间、时间)是有限的,但有追求无限、永恒和自由的要求,这就是超越的要求。审美可以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功能,可以超越生存的有限。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后来有很多人批评这个观点,认为“幼稚”,认为宗教除了认识,还有社会方面、人性方面和心理依赖等,仅用教育是无法取代的。人类发展有可能消除宗教,但人的精神的超越需求是永恒的,除了宗教,只有审美活动具有使精神超越的功能,这是一种积极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以美育代宗教”,就有了新的价值。

八个方面,可归结为,美育是人(精神)的最高层面,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