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36

第36章 李开复的总部压力

“海龟”和“土鳖”不仅仅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也有差异。

中国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老板说了算。有些企业做大了,资本结构就比较复杂。比如百度,最初的创始人李彦宏目前持有约16%的股份,而包括德丰杰投资公司在内的美国股东的股份超过了50%,因此公司在重大问题上也不是李彦宏一个人说了算,而要通过背后的董事会。但是即便如此,董事会一般也只管公司的大方向,关心百度是不是赚钱了,具体事务还是由管理层来做,所以作为百度CEO的李彦宏还是有相当大的决策力的。

而谷歌中国就复杂了。谷歌中国有一定的独立决策和执行权,但是因为有美国总部这个婆婆,个中滋味就有得一说。

一般来说,谷歌美国总部和谷歌中国的高层们必须保持良性的互动,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一方面,美国总部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倚重中国的高管们对市场做出研判,对产品开发提出建议;而另一方面,谷歌美国总部对整个互联网产业有自己的判断,中国市场也是其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必须在谷歌全球策略的一个大框架下面,不能特立独行,这样一来,谷歌中国高层提出的一些建议可能就被否决掉。所以这个决策制度就变得不清晰。

如果谷歌美国总部完全信任谷歌中国的管理层,那么可以放手让他们一搏,尽量不去干预,只要谷歌中国能够有一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结果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美国总部觉得谷歌中国有问题,那么就有可能把决策权收上去,这样一来,谷歌中国再高的高管也就只有执行权,说白了就是一干活的。

在这样的决策体系之下,就会出现权责不清和知情者不在位的情况。业界普遍流传,王怀南和周韶宁就是因为其市场构想屡屡被美国总部否决,积极性受到打击才不得已离开谷歌的。而唐骏也曾表示,他之所以不去谷歌当总裁,也是因为觉得谷歌的策略有问题。谷歌一直觉得只要有谷歌这个品牌,到哪里都不怕别人不认得,因此很少考虑不同市场的特殊性,只是把中国市场简单地当作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认为美国能这样做,中国也能这样做。这也就是李开复之前常说的“总部压力”。

2008年,李开复在接受新浪在线访谈的时候谈到了谷歌中国与总部的沟通问题。李开复说谷歌中国有95%的项目是不需要同美国总部沟通的,但是这95%的项目大部分是对已有的产品进行修修补补或者是对美国的产品进行汉化,也就是按照谷歌英文版的模式打造一个中文版;而一些与谷歌全球市场不同的东西,李开复说是需要美国总部拍板的,比如谷歌音乐。因为谷歌从来没有在其他国家提供过类似的产品,谷歌美国总部并不知道谷歌音乐在中国是不是能够做好,因而对此保持谨慎的态度。李开复几次三番地去美国总部说明这个问题,最后在美国总部拍板之后,谷歌中国才开始着手谷歌音乐。

而在李开复离开谷歌之时,媒体爆出谷歌总部对谷歌中国不满,李开复被美国总部架空之类的传闻。李开复在自己的博客里反驳说“谷歌是跨国公司里最放权的”,同时拿出这个谷歌音乐来做证据“如果不放权,如何能够做出昂贵、(谷歌)公司唯独在中国有的谷歌音乐?”

上面这两段话一对比,其实很容易发现李开复所谓的“谷歌是跨国公司里最放权的”也就是分手时候的体面话。因为如果谷歌总部真的放权,那么李开复也没有必要多次跑到美国去说明谷歌音乐这个项目,显然这个决策权还是在美国总部手中。

实际上,在李开复离开谷歌之后的2009年年底,市场就传出谷歌音乐的骨干团队都已经离职,巨鲸网——谷歌音乐的合作伙伴,也传出与谷歌停止合作的消息,理由就是谷歌美国总部在评估谷歌音乐上线一年的表现之后,觉得这个产品还是背离了谷歌的全球市场策略,打算不再继续做了。那么花在谷歌音乐上的700万美元也就可能因此打水漂了,美国总部对谷歌中国的表现也绝对不会满意。这就体现了谷歌中国的另一层无奈:如果做得好,那是美国总部领导有方;如果做得不好,板子往往打在谷歌中国管理层的身上。

谷歌中国和谷歌美国总部之间的权责不清毫无疑问也会影响公司的决策效率。李开复上任以来,频繁地奔走于北京和美国硅谷之间,向总部汇报和说明情况,而这一切的根本则在于谷歌长期以来对中国市场定位的不清晰——谷歌中国究竟应该是美国谷歌的翻版,还是完全按照中国市场推倒重来,或者选择其他的第三条道路?而实际上,谷歌美国总部还是偏向于谷歌中国要忠实于英文母版的内容,否则谷歌也就不是谷歌了,因此不愿意过多推出只用于某个市场的特殊项目。

所以也不难理解,当2009年李开复离开谷歌之后,主管大中国区业务的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说:“我们不是Google China(谷歌中国),而是Google in China(在中国的谷歌)。”这话意味深长,就是说谷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门户,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美国谷歌在中国。同时刘允还表示,谷歌在李开复主政的几年里推出了很多本地化的产品,但是经过一番权衡之后,谷歌在策略上会做出一些战略调整,这也就是说李开复时代的路线被抛弃了。

而当中国媒体和用户还在揣摩刘允这番言论,探听谷歌中国在他主导之下会采取何种市场战略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在2010年1月,谷歌美国总部就发布准备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声明中还特地强调,这个决定完全是根据美国市场做出的,与谷歌中国无关。

如果谷歌美国总部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而完全没有征询谷歌中国管理层的意见,那么也太不把谷歌中国的管理层当回事了。如果谷歌中国管理层知情,谷歌总部说这话的用意只是替谷歌中国管理层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的话,那么就很难解释消息传出之后,刘允和杨文洛还联合发表声明,说“谷歌中国的员工们仍在一如既往地努力向我们的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暗示谷歌不会走。可事实上,谷歌在2010年3月正式把Google。cn的服务器搬到中国香港,而且可能还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又与刘允和杨文洛的声明背道而驰。之后,也有媒体爆料说,谷歌中国管理层确实是在美国正式公布这个消息之前得到这个通知的。这也说明,在如此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谷歌中国的管理层并没有参与其中,谷歌总部还是牢牢掌握大权。

中国外企与其美国总部的权力分配问题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跨国企业中。但是在说到谷歌中国的时候,我们尤其要强调这个问题,因为这可能是关系到谷歌在中国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原因前面多次讲过:互联网是一个特殊行业。这个行业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制造行业,互联网涉及到文化的层面,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巨大,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互联网的产品上,美国的标准未必适合中国的市场,因此很多公司才要做本地化,开发适合中国的互联网产品。而谷歌的美国高层处庙堂之高,他们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了解极其有限,如果不能让真正了解市场的人掌握权力,就会导致谷歌中国实施策略有失水准。

除了决策机制之外,使用清一色的海归高层也存在着一定风险。

长期以来,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如果做到一定的级别,是很愿意被派到中国来的。这里面的理由有好几重。首先在美国的上升空间有限,竞争激烈,如果外放到中国,升迁机会比美国大;其次,派到中国的高管依旧拿着美国的工资和福利,这日子过得不是一般滋润;此外,很多人在美国呆了很长时间,难免会对同一个环境感到厌倦,甚至可能还有点想念中国老家,等等。因此,现在如果有个机会去中国工作,一举多得,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同时,跟十年、二十年前相比,现在世道不同了。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跟美国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中国的各种机会越来越多,所以无论是刚毕业的留学生要找工作,还是在美国已经工作多年的人想寻求突破,大家都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

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能够让公司派到中国去,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在中国有其他好的发展机会,那么可以轻轻地挥一挥衣袖,跟美国老板说拜拜;如果没有好机会,甚至觉得在中国工作还不如待在美国呢,那就再回美国完事。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但是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一些人把外派到中国的机会当作之后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跳板,因此做起事情来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比如李开复,很多人觉得他到了中国之后太热衷于到高校去演讲了。李开复在谷歌中国期间,频繁地出入各个高校,做了几百场演讲,直接面对几十万学生。这里引用一段《李开复自传》中的描述:“2005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整整一个月,我和我的团队穿梭在中国十多个城市的校园里。那段日子里,我每天5点起床,6点出门,8点坐上飞机,11点到达校园,跟学校领导和一些学生见面,下午演讲,晚上继续演讲,23点到酒店登记入住。如此循环往复。”

而实际上,去高校无论是要推广谷歌的企业文化还是招人,都是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应付的事,用不着每次都请大老板出马。所以尽管李开复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也受学生欢迎,但是作为谷歌中国的一把手,还是有人觉得他有点热情过头了。

除了演讲,李开复还热衷于出书。同样在他为谷歌中国工作期间,基本上一年出一本书,大部分是励志类的,主要也是面向年轻人群体。

李开复于2009年9月4日从谷歌辞职,三天后,他宣布成立“创新工场”。这个“创新工场”的目的就是“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这份新工作跟李开复当初四处演讲和出书的事情一脉相承,所以如果有人怀疑他早就在为自己的新工作做铺垫,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吧!

同样,谷歌中国的其他高管也在走类似的一条路。

郭去疾2005年跟随李开复来到中国,开始谷歌中国的宏伟大业。郭去疾在谷歌中国担任总裁特别助理。2009年2月,郭去疾离开谷歌成立了一家名为“兰亭集势”(lightinthebox)的公司,开始自己创业。

周杰,清华大学毕业,之后留学美国。2002年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谷歌工作,2006年被派到谷歌中国,担任产品经理,两年后离开谷歌,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叫作“浪淘金”的公司。

沈思,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留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管理学和计算机的双硕士,毕业后加入美国谷歌总部,担任产品经理,2007年被派到谷歌中国,负责谷歌中国的移动部门,2008年离开谷歌创立“木瓜移动”(Papaya Mobile)。

……

到现在,谷歌中国最初的海归元老基本上都走光了。这里固然有员工自己的算盘,但是作为谷歌,也应该在用人机制上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