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34

第34章 中国互联网:美国IT企业的滑铁卢

谷歌还是难逃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来一家败走一家的命运。很多美国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美国的东西,上至电脑、汽车等高科技产品,下至衣服、鞋子、汉堡、可乐等生活用品,甚至美国的肥皂剧和好莱坞的电影也能让中国的观众如痴如醉,唯独这个互联网,任凭美国公司怎么样讨好中国用户,中国用户好像都打了防疫针,不买美国公司的账。

这就要问一个似乎没有答案的问题了: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是因为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互联网行业的内容在不断变化。早期的门户网站更像是平面媒体的网络版,后来视频出现了,互联网就延伸了电视的触角。再后来,个人网站出现了,人们可以在网站上展示个人信息,成就了个人也能向大众发布信息的先例。然后,论坛出现了,人们就跑到论坛里灌水、聊天,用户可以在那里互动,包括互相勾引和互相掐架。接着,聊天软件出现了,勾引和掐架可以通过私密的方式进行。再后来,博客出现了,社交网站出现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就变得更加个性化。到了今天,网络上可以同步收看电视,可以同步跟人视频聊天,可以即时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所以要问互联网是什么,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如果一定要进行总结的话,那么互联网应该是信息发布和传递的一个工具,只是这个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网站或者软件。

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互联网之中。这种参与不仅是浏览和接收信息,同时还包括用户自己去发布信息,对信息进行反馈以及与其他用户的互动。这个时候,用户创造了互联网的内容。做个通俗的比喻,互联网就好像是一个菜市场,有人去那儿买菜,有人去那儿卖菜,有人在那儿瞎溜达,甚至有人吵架斗殴,边上还有一群人看热闹。因此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用户数量和用户参与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没有用户,光剩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菜市场,即便是七星级的,也毫无意义。

而说到互联网的内容,就不得不说互联网文化。中国人的文化和美国人的文化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人相对个性独立、表达直接,而中国人则有跟风凑热闹的心态,而且还比较讲面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即便你对办公室里坐你对面的那位有意见,也不会当面直接说出来。不说出来憋得难受怎么办?没关系,回家上网,找一个论坛,把你对面那位数落一通,保证能够引来成百上千的人围观,其中肯定还有跟你同病相怜的三五知己,说他公司某某人也是如此,等等。

互联网让中国人这种心态有了表达和宣泄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的草根文化:一种夹带着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通过互联网这个工具发扬光大。具体表现出来,那就是一个家长里短的帖子能够在互联网上有几十万的访问量,引来无数人的回复,其中不乏“顶”这样毫无实质性内容的凑热闹回复,甚至像“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神帖一样盖到几十万层。这也就是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中,论坛这种最古老的形式能够长期红火的原因——大家都喜欢看热闹,说两句。今天的互联网即便进步到Web 2.0的社交网站时代,不少人还是在开心网上转帖、投票、评论,如果还有闲工夫,就去偷菜,总之人多热闹。

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体制下,供普通人使用的传统舆论渠道不是很多,有人对社会问题不满,要发牢骚,无法理直气壮地说出来,于是互联网就又成了表达这种不满的工具。在实际生活中,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但是在网上,我有意见就说,而且还都隐姓埋名,谢绝跨省!在这种社会舆论大环境中,中国互联网上的牢骚重一点,争论多一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两点我们中国人都很明白,但是要让老美明白,难度不小于让拉登和奥巴马坐在一起吃顿饭。美国也有互联网草根文化,但是美国人的草根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个人主义,所以无论是Youtube,还是Myspace,很多用户都把它作为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大量原创的音乐或者视频作品。甚至有些人实在没什么特长,就在电脑前架一个摄像头,每天对着摄像头聊上10分钟的天,然后录下来上传到Youtube。这样的人在美国实在太多。骂他们脑残的人也有,但是更多的人觉得好玩。

而在中国,特立独行的芙蓉姐姐是少数,但是只要出一个,马上就能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下面起哄的是绝大多数,也就是看看热闹。

理解了这层区别,就很好解释土豆网在中国和Youtube在美国的不同。中国用户上土豆网是去看连续剧和综艺节目的;而美国用户上Youtube主要是去找一些新鲜、好玩甚至是无聊、恶搞的视频,要看电影电视的话,美国人还是会去买正版DVD,或者付费下载有版权的视频。如果老美不能理解这个区别,还死活在版权问题这棵树上吊着,那么按照美国经营Youtube的思路来中国经营Youtube中国市场,注定很难成功。

这种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比如,我们要进行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首先要研究心理学。比如网页界面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这个网站的定位,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有哪些人会过来看,这些人的使用习惯又如何。所以即便是看似简单的谷歌搜索界面,也是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才决定的。再比如,中国人喜欢用喜庆的红色,每到过年过节,一些主流的门户网站都做成了红色背景,用户虽然没有红包拿,但是看着心里也舒服、喜庆,而老美就不会这样干。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构成和使用习惯还跟经济发达水平有关。比如美国经济相对发达,几乎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人人都可以在家里上网;学校、公共图书馆的电脑很多也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供公众上网。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发达到这种程度,因此每一个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网吧,里面聚集了大量的学生和年轻人在聊天或者联网打游戏。这些人也是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在中国的网吧混过,美国企业就很难理解网吧里中国草根网民的需求。

而这些草根的互联网用户又有一种顽强的文化免疫力。如果是一个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国网民,他可能很容易接受一些新鲜的美国网站;但是对于那些混迹于网吧的草根互联网用户而言,美国离他们太遥远,美国的东西可能太“阳春白雪”,他们只要有QQ和魔兽世界,人生就完整了。

所以,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方面,因为文化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往往有先天的认识不足。这是互联网企业与其他企业一个最大的不同。假如美国的一个银行来中国,中国人可能会看重他们,觉得他们很先进、很牛叉,被他们忽悠去购买他们的投资产品,因此完全可以把美国银行的那一套搬到中国来,不存在水土不服的因素。而对于互联网企业,如果同样把美国的产品原封不动地拿到中国来,而不考虑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中国用户最多一开始觉得有新鲜感,但日久天长未必真能适应中国市场。这也是包括谷歌在内的IT企业每天在强调“本地化”的原因。

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不能做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网络效应”。这个网络效应让中国企业在时间上占尽了先机。比如搜索引擎,在刚开始的时候,市面上有十几家公司,谁也没有做大。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家企业能够迅速崛起,并且马上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只要不出现特殊情况,其他企业就很难再进来了。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模仿能力世界第一。任何形式的网站,美国只要做出一个新的样式出来,保证第二天早上起来就能看到有100个中国网站跟它长得一模一样。所以以雅虎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一出现,中国就有了新浪、搜狐、网易;以IC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一出现,中国就有了QQ;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一出现,中国就有了百度;以Youtube为代表的视频共享网站一出现,中国就有了土豆网;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一出现,中国就有了开心网……

这个还是要感谢网络把全世界都联通了。如果要仿造人家电脑、手机,先得把机器买过来,拆开了分析半天。遇到点技术难题,还得琢磨一阵,费不少时间。而这个网站,那是没有时间差的,美国一出来,中国立马就能够看到,而且现在技术也不是问题,所以美国人一旦做出一个,中国人立即就能做出100个山寨网站,这点的确让美国人很恼火。

不过中国这100个同样的山寨网站的局面不会维持太长时间,过不了多久,这100家网站经过互相厮杀,饿死的饿死,踩死的踩死,90多家关门,市场被一家或者几家公司占领。而美国的企业也是经过同样的厮杀,由一家或者几家企业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如果美国人想要拓展中国市场,就会发现中国的网站已经牢牢锁住了中国用户,美国的网站再怎么使出浑身解数,也还是不能把用户抢过去,最后也只能感叹一句:我来得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