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23

第23章 山景地小镇

在美国硅谷众多小镇中,有一个叫山景地(Mountain View)的小镇。这个人口只有7万的小镇上云集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IT公司或者办事处,其中包括诺基亚、赛门铁克(Symantec)、美国在线等大牌公司。而真正让山景地名声大噪的是谷歌总部的入驻。

谷歌早在1999年就在山景地安营扎寨了。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小办公室,后来随着员工的不断增加,谷歌于2004年搬到了现在的总部办公楼,为此谷歌还专门发明了一个词Googleplex,用来给他们的办公楼命名,这个词是由谷歌(Google)和楼群(Complex)合并而来,合在一起意为“谷歌办公楼”。这个Googleplex原本是硅谷图形公司(Silicon Graphics, Inc, SGI)的资产,后来这个硅谷图形公司经营不善,江河日下,只有把办公楼出租赚点钱维持生计。到了2006年,硅谷图形公司面临破产,谷歌干脆出资3.16亿美元把这个总部大楼给买了下来。谷歌山景地总部的员工也从最初的约800人爆炸式地增长到目前的约1万人。

对于谷歌的到来,无论山景地的居民还是市政府,最初都是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因为按照常理,企业的入驻可以带来税收和就业机会,就像之前入驻山景地的其他公司。不过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当谷歌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并且牢牢扎根于山景地,风吹雨打都撼不动的时候,山景地的居民发现,谷歌的入驻只是徒有虚名,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首先,山景地是个小镇,常住人口只有7万,但是每天天一亮,就有大约5万人进入到这个小镇来上班,其中谷歌就占了不少。虽然不像大城市那么拥挤,但是人一多,总是会带来交通问题,而且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其次,尽管是在硅谷,可山景地家庭年收入大概也就10万美元,而当地一栋普通住宅的中间价目前为70多万美元,在过去的10年间几乎翻倍。即便美国经历2008年的次贷危机,这里的房价依然很坚挺,毕竟硅谷那么多高科技公司员工的购买力摆在那。而这70万美元还仅仅是个中间价,也就是一栋普通中等房子的价格,稍微像样一点的都要100多万美元,比美国一般地区高出好几倍,因此当地居民对于高房价叫苦连天。

最主要的是,谷歌福利好,这点地球人都知道——有免费的三餐、免费的游泳池、免费的按摩、免费的健身房、免费的网络游戏,等等。谷歌大门一关,一万员工的吃喝拉撒都在公司内部解决,而且过得很滋润。全美国有多少IT男梦想着去谷歌工作,并且最好进去了待在里面再也不出来。但是谷歌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让当地居民很恼火,原本还打算在谷歌门口开家烧饼店赚几个小钱,现在什么都没捞到,最后怒气都撒到了谷歌身上。所以像交通等问题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现在全都可以拿出来攻击谷歌了。

而且谷歌自己还有班车,对于那些住得比较远又不想自己开车的员工每天上下班都有班车接送,所以一到上下班的高峰期,谷歌的班车神气活现地盘据在山景地的道路上,当地居民都嫌太闹腾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山景地的居民也太多事、太挑剔了,当然,这里固然有谷歌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好处而闹脾气的一面,不过也要理解美国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美国和中国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的结构。在中国,越是住在大城市,越要住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往往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所以住在乡下的想进城,住在郊区的想搬到市中心。但是美国就不太一样,美国因为交通发达,几乎人人都有车,很多人虽然白天在市中心上班,但是房子一般都买市郊小镇的,因为那里环境好、学区好、治安好,所以住在小镇的大多是日子过得去的中产阶级,素质也相对较高。而住在市中心的通常是闲杂人等,低收入者和非法移民混居在一起,晚上街头还睡着流浪汉,偶尔还有黑帮打架枪击事件,因此一般家庭只要稍微有点钱,都要离开这里搬到市郊好一点的社区去。

像山景地这样的小镇,就是美国典型的郊区小镇,硅谷的很多小镇都是如此。如果说硅谷一定有一个繁华的中心,那么旧金山算一个,离山景地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山景地很多当地居民习惯了宁静的生活,平时遛遛狗、晒晒太阳、喝喝咖啡,安然自得,要热闹的话自己开车去旧金山玩。所以一旦这个小镇人太多,太闹腾了,哪怕你是谷歌,当地居民也觉得你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有意见就有话说。《山景地之音》(Mountain View Voice)是当地主办的一个网站,代表了山景地的一些民意。这个《山景地之音》于是就三天两头发表文章,指责谷歌越来越庞大了,对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构成了威胁云云,只是无奈其影响力实在太小。

不过为了维持和谐的社区关系,谷歌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鼓励员工多骑自行车,给山景地捐点钱,等等。而且谷歌还在2006年干了一件大事,他出钱设立了无线网络,覆盖整个山景地小镇,供当地居民免费使用。山景地也因此成为美国第一个实现无线网络覆盖的城市。山景地的每家每户省下了每个月几十美元的上网费,总算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这也让谷歌成为电信公司的冤家仇人——这个下一节再说。顺便再说一句,这山景地还嫌光有免费网络不够,因为谷歌的无线网络信号装置是架在山景地的电线杆子上的,谷歌还又为此向山景地交了一笔钱,美其名曰“电线杆子使用费”。

如果说以上只是谷歌和山景地居民之间的微妙关系,谷歌和山景地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微妙了。

在美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山景地这样只有7万多人口的小镇,当地政府往往显得很渺小,而谷歌这样的大企业,手里有着大把的钱,与地方政府的势力相比较,那是土地爷跟齐天大圣的差距,企业要比地方政府强大得太多太多。而美国企业与美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虽然美国是一个由大企业主导的社会,大企业往往能成就一个城市,比如可口可乐对于亚特兰大,波音、微软对于西雅图,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对于底特律,但是人们在总体上还是认为企业不应该凌驾于政府之上,哪怕企业再有钱,城市的发展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和管理,这样才不会有失社会公正。

谷歌和山景地政府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谷歌在山景地不断扩张地盘,已经让当地居民不爽了,但是谷歌依然我行我素。2010年2月,谷歌联系山景地政府,要求修改城市土地规划,要在谷歌总部附近新辟住宅和商业用地,这样谷歌的员工就可以在公司附近买房子,生活也会更加便利。

这遭到了山景地大部分当地居民的反对,《山景地之音》网站又开始向谷歌开炮了。而反对声背后的最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利益关系没有摆平。

按照美国现行的法律,山景地市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物业税——无论是私人住宅还是办公楼。而物业税主要是用在社区的公共设施,比如学校、图书馆以及社区道路、卫生等设施的维护上,这些是当地居民能够实实在在享受到的。而其他主要税种,比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消费税主要都落进了联邦和州政府的腰包。正是因为谷歌对山景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物业税上,所以即便他的销售额和利润再上升,但是在山景地的办公楼还是那点办公楼,他每年对山景地政府的纳税额不会有所增加。因此,作为居民没有理由让谷歌不断地占有当地的公共资源,更何况,如果谷歌的那些员工都来山景地安家落户了,无疑又会支撑高房价,挤占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

而作为山景地政府,它对于造房子的事情永远都是欢迎的,因为房子越多,物业税的收入也就越多,所以它不反对谷歌的建议,但是它也必须考虑到当地民众的诉求,如果民意反弹太大,政府就容易被轰下台。因此政府在处理这种问题上往往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相比之下,在这几个利益群体中间,谷歌就强势了很多。《纽约时报》、CNN等全国性的主流媒体都有报道,纷纷为谷歌唱高调,说谷歌发家致富之余,不忘帮助山景地进行城市规划和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企业和社区的和谐关系云云。谷歌和山景地被描述成“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关系。在这些大媒体的强大攻势下,可怜的《山景地之音》早就被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