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8158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就在本书还在紧锣密鼓地写作进程中时,谷歌又出事儿了——北京时间2010年3月23日,中国大陆

一大早,大部分中国内地网民还像往常一样,穿过车水马龙的早高峰,进到办公室,打开电脑,输入http://www.google.cn,这时竟发现自己悄无声息地“被偷渡”到了http://www.google.com.hk//!其实很多人只是使用谷歌搜索,还没注意到自己已遭漂流。与此同时,谷歌官方宣布,关闭中国大陆搜索服务,将用户重新定向到谷歌中国香港网站。

而在此之前,北京时间2010年3月16日,中国政府曾提醒谷歌的合作伙伴:为退出做好准备!

把这两件事儿摆到一块儿,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都扔出了同一个问题:谷歌玩真的了?

然而——

北京时间2010年4月3日,谷歌中文首页

刚刚习惯了“香港10日游”的大陆谷歌用户,在谷歌中文首页赫然发现,沿用四年之久的中文名“谷歌”已被更名为“Google中国”。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小沈阳:我的中文名是小沈阳,英文名是Xiao Shenyang.

可是一天之后,谷歌中文首页又变回“谷歌”了。

当地时间2010年4月20日,美国Google

真是个好演员,戏份不断增加,更难得的是,说来就来,特专业。

就在全世界人民刚收起看戏的小马扎之际,谷歌又公布了一份名单,列举了一段时间以来,对他从搜索结果中移除某些信息做出最多要求的政府,以及向他索取信息以帮助犯罪调查做出最多要求的政府。这下连他的哥们儿白宫也赫然在目,而且成绩排名还很靠前!

没办法,谷歌太淘,让我们有些眼晕了。本书的内容,也因此经历了不断的重定向,但是,始终没放弃对这次谷歌事件结果的猜想:是否会像流鼻血一样,过程很鲜艳,结局很苍白?

果然不出所料——

当地时间2010年6月28日,美国Google

大卫·德拉蒙德在谷歌的博客上又发言了,说要向中国政府申请新一年度的ICP备案。博文中绕来绕去,娇羞无比,可意图再明显不过:前阵子大刀没耍好,以为能玩好过家家的游戏,结果弄得灰头土脸,没捞着便宜,现在谷歌又想自己回来了。

这事还真的耐人寻味,谷歌这么玩,要说背后没玄机,鬼都不相信。

……

现在,这本书终于摆在读者面前。为了本书内容不折腾,我曾一度随着谷歌事态发展而不断地折腾,甚至有些心力交瘁。

不过,首先还是要感谢互联网和本书的主角——谷歌。不管目前人们对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存在着什么样的评价,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和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拓宽了我们普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把每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我们处于世界的哪个角落。

正是得益于此,所以笔者虽然人在美国,但还是能够通过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关注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的最新进展,同时不断丰富自己对谷歌的认识以及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看法。

谷歌事件还在继续,不同的读者对这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本书的目的并非是要下一个是非对错的结论,而是在于结合笔者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感受,从这个角度向读者提供一些对此事件的分析和思考。如果这些信息有助于读者获得一个更大的视野,从谷歌在美国的处境以及全球市场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分析,那么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同时笔者还想说的是,对于谷歌退出中国市场存在争议,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利益,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在这中间,我们需要有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其中,理性是对自己的,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获得的,什么是不应该获得的;而宽容则是对别人的,我们应该考虑别人的处境和立场,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无论是理性还是宽容,都需要一个人有一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角;无知和狭隘只会导致愚昧。在这一点上,互联网用其独特的方式,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并且一点点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功不可没。

其次,要感谢卢国俊先生,邀请笔者写作本书,才使笔者有机会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形成文字,与读者分享。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卢国俊先生还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还要感谢虞哲华、梅屏、张金珠、王力勇、康赛琴、王翠芹和翟冠朝等人在本书写作期间提供的支持。

本书写作较为仓促,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吴寸木

2010年6月

于美国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