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的“靠山”左宗棠。左宗棠的赏识和托庇,让胡雪岩在二十年间一帆风顺、金银滚滚,却也招来了朝廷的忌恨。杀机四伏的封建官场对于一介商人而言,机遇是相对的,风险则是绝对的,一旦触及官场的雷区,必然会遭受灭顶之灾。
“左大帅”虽是官至极品的朝廷重臣,但当时的大清朝是“老佛爷”的天下,而且无论左宗棠,还是曾国藩、李鸿章,在众多清朝皇族看来,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外臣。特别是,左宗棠自己就已经招来了很多猜忌,只是由于内忧外患的非常时局,慈禧太后才不得不对左宗棠尽力笼络、善加利用。
对这一点,当年的曾国藩就看得非常透彻,左宗棠也心知肚明。曾国藩在官运最为兴隆的时期,特意要求左宗棠必须在一切公开场合骂自己,假装与自己势同水火,做给天下人看。但二人在公事合作中始终保持默契,绝不互相掣肘。1872年曾国藩逝世,他无时无刻不在官场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终于在殚精竭虑中把自己消耗得油尽灯枯,死时只有61岁。曾国藩死后,左宗棠的假戏就再也演不下去,他公开前去吊唁,从此再也不说曾国藩的半句坏话。对这一切,身为一世奸雄的“老佛爷”,以及左宗棠的死敌李鸿章,岂能不心知肚明?
胡雪岩虽然精明绝顶,也自以为消息灵通,把官场的所有动态都摸得“门儿清”,但他所看到的一切,终究只是表象;一介商贾的地位,决定了他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官场的核心。对于真正的官场,胡雪岩最多只能充当“事后诸葛亮”,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和了解。他单纯地以为左宗棠是个位居极品的大官,只要死心塌地依附这个大靠山,就能永远兴旺下去,殊不知他所依靠的并非岿然不动的徽州黄山,而是一个随时可能漂移或融化的冰山。
李鸿章是左宗棠一生中最大的政敌,这不仅仅是因为“海防”与“塞防”的政见之争,甚至不仅仅是由于争权夺利。李鸿章远比左宗棠更懂得慈禧太后的心思,他知道慈禧太后最不愿让桀骜不驯的左宗棠掌握重兵,虽然不能直接撤销左宗棠的军权,但是可以从左宗棠身边的人才下手,让他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派系。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功高盖世之时,李鸿章进一步看清了胡雪岩的重要作用,已下定决心将胡雪岩除掉。
左宗棠以垂暮之年率军西征新疆,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朝廷表面上赐予他侯爵头衔,但是此后他再也没有率领大军、执掌兵权。一方面是慈禧太后不断设法把他架空,另一方面他的身体状况,也越发不容乐观。一个朝不保夕的老人,纵然官职再高,又岂能成为胡雪岩长久的靠山?
1883年,在法国,以镇压巴黎公社起家的法国总理茹费理,派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舰队,悍然入侵中国福建和台湾,并调遣陆军进攻越南。七旬老臣左宗棠请命出战,被朝廷百般搪塞,把战事的指挥权交给了李鸿章。第二年,孤拔率领舰队袭击福建马江,李鸿章一味妥协,下令但求自保,不许抵抗,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随后,李鸿章指使其心腹盛宣怀等人,对胡雪岩百般打压,造成阜康钱庄的巨额亏损。很多李鸿章的嫡系,都已写好了状告胡雪岩的奏章,准备在适当的时候,一举将胡雪岩置之死地。胡雪岩情知不妙,赶忙给左宗棠拍电报,但电报在中途被李鸿章的心腹扣下,左宗棠一直到死也毫不知情。当地的官员早已觉察到胡雪岩的危机,因此每当胡雪岩心急火燎地来访求助,这些官员都以各种借口推脱,不与他见面。
马江海战(或称马尾海战)惨败之后,左宗棠拖着病体亲临福建,积极布防。与此同时,淮军名将刘铭传死守台湾,与孤拔的舰队长期胶着,最终以孤拔阵亡告终。1885年初,法军在越南战场也节节败退,茹费理被迫辞去总理职务。但李鸿章却在这个关头以胜求和,向法国支付了巨额赔款,并强令在越南协助抗击法军的刘永福等部全面撤出,放弃对邻邦的一切支援。
左宗棠几乎气炸了肺,却无可奈何,由此一病不起,含愤而终,享年73岁。
至此,胡雪岩失去了保护伞。他在官场上的所有朋友,都看到胡雪岩的衰败已成定局,因此全都对他“翻脸不认人”。有些比较卑鄙的官员,甚至率先写奏章“告发”胡雪岩的种种“不赦之罪”,以此向权倾天下的李鸿章“表态”……
曾经亲口“降旨”赐予胡雪岩黄马褂和“淑德彰闻”手书的慈禧太后,望着案头纷至沓来的“控告”胡雪岩的奏折,现出一丝无声的冷笑。一个身居“四民之末”的商人,居然能引发这么多朝臣的“关注”,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当初她对胡雪岩的一切恩惠,都只是为了笼络左宗棠,如今左宗棠死了,李鸿章成为必须妥善笼络的对象。区区一个胡雪岩,在慈禧的心目中轻如鸿毛,无论把他抬到天上还是摔在地下,都比捏死一只蚂蚁还简单。
“那个胡光墉啊!”慈禧面无表情地发了话,“告诉浙江巡抚,把他就地正法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