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乔贵发出生在山西祁县乔家堡一个仅靠几亩旱地为生的农民家庭,他7岁丧父,10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无依无靠的乔贵发,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小小年纪的他整天不是推磨做豆腐就是做其他杂活,一刻都没有闲过。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练就了他坚强的性格,同时也让他学会了做豆腐的简单技术。
稍大后,乔贵发便自立门户,开始了他自己的独立生活。一开始,他靠种几亩旱地维持自己的生活。好在他年轻力壮,地里的活儿难不倒他,忙完了自己的就给人家打零工,挣钱混饭吃。
祁县农村,每遇上红白喜事,邻里之间都有互相帮忙的习惯。有一天,比乔贵发小两岁的侄儿结婚,乔贵发由于去的迟了,恰巧被席宴上的一个平时村里的小刺头儿看见,遭到了冷言冷语的一顿讽刺。吃饭时,自己甚至连席位都没有。血气方刚的乔贵发,咽不下这口气,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定要混出个人样出来,一怒之下离村出走,加入了走西口的大军。
乔贵发走到祁县的贾令镇时,恰遇祁县本地走南闯北的商队,乔贵发便给人家帮忙,混熟了之后,他便随着这些商队去了口外。到了口外后,脑子聪明伶俐、身体又结实强壮的乔贵发很受人欢迎。他操着一口山西方言在山西商人集中的地方,很容易找到事情做。
这时的乔贵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选择了很辛苦也很挣钱的拉骆驼的活。他一年四季行走在路上,风餐露宿,风雨无阻,不停地运送商品货物。北起归化城,南到汉口等地,南南北北中,乔贵发走了个遍。这一走就是几年,在这几年中,乔贵发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还悟出了一些经商做买卖的道理。
后来,乔贵发又到了萨拉齐厅老官营,用多年的积蓄开了一个豆腐店,同时也做生豆芽生意。这是他自小学就的手艺。由于当时那里没有做豆腐、生豆芽的,他的店铺一开张,就吸引了不少顾客。特别是山西人,在蒙古能吃到豆腐、豆芽,很不容易。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乔贵发想到了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这时,他遇到了一个种菜卖菜姓秦的山西老乡。两人一见如故,遂开始合作做起了磨豆腐、生豆芽的小生意。从此,二人兢兢业业,生意也很快兴盛起来。
乔贵发这个山西汉子,逐渐在走西口的大军中异军突起,有了一席之地。
乔贵发的生意也并非顺风顺水,虽说前方花开,但也总有荆棘铺路。
乔贵发自从做豆腐、豆芽起家之后,买卖一天比一天红火。尤其是率先实行“买树梢”的运行手段,更是获利颇丰。从一个孤儿成长到一个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小老板,乔贵发不知不觉地飘飘然起来,渐渐地把一个商人的勤苦敬业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乔贵发也慢慢沉迷于酒桌赌场,把铺子里的日常买卖全交给秦氏去管理了。以前细致的前景分析也不管了,谨慎的决策判断也懒得去想了……这样漫不经心地做买卖的结果就是乔贵发在一次买卖中赔得血本无归。十几年的辛苦顷刻间化为乌有。
大起大落之后,乔贵发心灰意冷。他把铺子留给秦氏,自己离开包头,回到了老家祁县乔家堡,借此调整心态。
乔贵发回去后,乔家堡的乡亲不但没有歧视他,反而给了他许多力所能及的帮助。乡亲的厚道,浓浓的乡情让乔贵发非常感动。以至于在他经商致富之后还立下了“和睦乡里、扶危济困”的家规,甚至临死前还不忘叮嘱儿孙不准歧视穷人。
乔贵发早年虽经常受到乡人的嘲笑、排挤,但事业有成后,他并没有傲行乡里,遇见谁家有困难,还出钱出力,不计回报。在创业过程中,他还理顺了信、义、利的先后关系,开始创造千秋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