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静待花开: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的日子
8136600000009

第9章 专业成长:在翩翩思绪中启悟(4)

教是为了不教,旨在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学。但在自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那将会存在不少问题,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或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这将成为无效的自学。教师应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情,靠近学生,弯下腰来,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重点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随时指导,点拨思路,及时反馈,推广学生好的经验,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② 关注学生的生成——开拓资源

课堂,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其实,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有时,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暴露错误,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如果以此为契机,沿着他的缺陷点,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就会使学生从不懂到懂,豁然开朗;使课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应视之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③ 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能激活学习兴趣,能产生无限的动力,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平等的首席。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关注合作情况——是否人人都参与其中,主动交往,洞察讨论中的意外情况,及时调整合作学习的航向,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④ 关注学生的差异——多元评价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和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积极的发言,比如机智的答问、主动的问难、新颖的思路,教师要大张旗鼓给予肯定,使学生倍感鼓舞;对于消极的生成,比如无心的错误、欠佳的表现,教师应肯定其积极方面,巧妙地提示,以委婉的方式,真诚地期待,不着痕迹加以引导,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3) 课后反思学情,总结和修正教学的策略课后,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内把课堂上获得的学情信息进行认真的反思,分类归纳,做好教学笔记,以便预设下节课教学方法时有据可依,有法可设。

教师可以反思的学情包括: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哪里?我的处理方式是否妥当?是否需要进行补救?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反思学情还可以与调查访问、批改作业、阅读学生日记结合起来,并落笔成文,整理成随笔。

课后反思往往能够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许多不足之处,能预测到由此导致的学生在认识中所要犯的错误,并能及时地纠正。课后反思能促使教师在上课时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活用教案。最重要的是课后反思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有一首歌,叫作“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如果我们不懂得学生的心,不关注学情,教学便没有了“抓手”,运用再多再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无的放矢。所以,我们不仅要“胸中有本”、“心中有爱”,更要“目中有人”,将“关注学情”贯穿教学的始终,做到课前全面了解,课中悉心引导,课后及时反思。唯有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才能知彼知己,得心应手,使教学更加有效,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 研读教学培训: 在蜕变中享受教育之美——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有感生完了宝宝,整天在奶瓶、尿片和育儿经里打转,已经好久没有触碰专业书籍。那天,趁宝宝熟睡之际,即将回归讲台的我信手翻开了潘裕民老师的新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这样一本看似很“理论”的书,居然让我一口气读完——没有丝毫的枯燥艰涩,而是让你在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一段段发人深省的话语中,不知不觉受到吸引,得到浸润。同时,将镜头一次次聚焦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你在国际化的教育视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悟素质的差异,润物无声地激发你对自我成长的内在期许,提升自主发展的动力,引领我们加强文化自觉,激发创造热情,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天。

享受阅读的美好,让我们把生命中寂寞的时光,转换成丰厚的精神财富。书中浓墨重彩地叙述了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非凡意义——那是“经典学习”,也是伴随我们终生的“另类备课”。随着那温润的文字,我们漫步俄罗斯、法国、德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领略异国浓郁的书香氛围。可是国内民众阅读的情形与之相比,就很令人汗颜了,一股责任感顿时溢满心胸……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作者不仅以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为我们详尽介绍了“今天我们怎样阅读”的十二种方法,还从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不同角度为我们推荐了三十多本书,并一一列举其内容概要和特色。此外,书中信手拈来的传说典故、诗词名句、教育哲言,如同颗颗散落的珍珠,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让我不由感叹作者阅读积淀之深厚。于是,在星星点灯的夜晚,大师们厚厚薄薄的经典书籍聚到了我的枕畔,那一刻的我,跨越时空,神游物外,与书中的先贤会晤,尽享思想的盛宴。

享受课堂的变化,让我们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对话、开放的教学氛围。书中指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从“主唱”的讲坛上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否“听话”并不能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尺度——学生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特点,丧失自我。为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应从灌输到引导;课堂知识结构应从“以教案为本”到“师生互动”;教学基本要求应从控制到对话。我们的课堂要有预设,更要有生成;有合作,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探究与发现。正如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样的课堂,呈现出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精彩互动,智慧与智慧的激情碰撞,情感与情感的美丽邂逅,时时迸发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处处洋溢着成长的气息。

享受创造的乐趣,让我们在专业化的自主发展和研修共同体中执著前进。当下,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多途径,比如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但作为教师,如果不会反思,没有创新意识,即便再高明的专家,再丰富的教研活动,恐怕也是爱莫能助。有些老师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远离科研,不愿思考,多年在唱“同一首歌”,每天都在“重复过去的故事”。渐渐的,职业倦怠写在脸上,教学质量每况愈下,题海战术使人抓狂,语言贫乏令人生厌,那是对学生精神的折磨,更是对自己生命的糟蹋!所以,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个教师的尊严和价值,不在于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关键是有没有创新精神。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天的学生和我们也应该是崭新的。我们要通过实践和反思,观摩和研修去发现新问题,尝试新方法,积累新的知识经验。真正的爱和教育,不是高耗低效的无谓牺牲,不是唠里唠叨的再三重复,而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发现,一起创造。

轻轻合上书本,望着宝宝恬静如天使般的脸庞,我的心中感慨万千。每一个孩子,都牵动着家长们无尽的期盼和祖国明天的希望。无论成名与否,至少也要做一个有境界的老师。因为我的一举一动,会像镜子一样反映到孩子们的身上,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只有自己热爱学习,才能把上进的动力传递给孩子们;只有自己善于动脑,才能把思考的习惯带给孩子们;只有自己心态平和且感到幸福,才能把快乐的阳光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阅读、实践、用心研究。从明天起,追逐梦想和希望,我与我的学生,心心相印,共同成长。从明天起,与每一个孩子对话,传递给他们智慧的力量。教育生活带给我的诗意和美好,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用真爱温暖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日子,愿我们在专业发展的路上执著前行,好好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天……看了这本书,让我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心中充满了对职业发展前景的向往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