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8133200000047

第47章 “人生岁月白驹过,应事牢骚记咏哦”(1)

——徐志摩、胡适日记中的日常生活

府中时期徐志摩的学习生活

在民国时期的浙江文人中,徐志摩以其天才的诗歌创作和英年早逝的人生经历,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有关的研究成果早已蔚为大观。这里笔者仅仅以其日记为资料来源,考察他在民国时期的日常生活状况,以加深我们对这位天才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先引一段现代文学研究大家陈子善先生对徐志摩日记的评价:“考察现有的徐志摩日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徐志摩的日记既是这位中国新诗坛祭酒毫不作假的生活真录,即真实的日记,同时也是优美隽永的散文作品,即上乘的日记文学,两者合而为一,这是十分难得的。”徐志摩著,虞坤林整理:《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此处引文见于该书序言。本章中所引用之徐志摩日记除特别标出外,均出自该书。

本章所依据的徐志摩日记,是由虞坤林先生整理编辑而成的《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徐志摩日记汇编。由于这部日记首次公开了一度失散的徐志摩的《府中日记》和《留美日记》,可以被认为是在徐志摩日记研究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徐志摩生前极为重视日记的写作,据陆小曼回忆,徐志摩曾对她说:“不要轻看了这两部小小的书(指《爱眉小札》),其中哪一字哪一句不是从我们热血里流出来的。将来我们年纪老了,可以把它放在一起发表,你不要怕羞,这种爱的吐露是人生不易轻得的。”(《〈爱眉小札〉序》)这一方面表现了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徐志摩对日记的重视。据徐志摩1926年12月28日日记,他当天送给陆小曼的新年礼物就是一部“曼殊斐儿的日记”。为说明其意义,徐志摩特别在日记中引用了该书前面的题词:“一本纯粹性灵所产生,亦是为纯粹性灵而产生的书。”按照陈子善先生的说法,徐志摩的日记充分和真实地记录了诗人的情感经验:“徐志摩的日记,在中国新文学作家的日记和日记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有其独特的地位,相信认真的读者自会细细咀嚼体会。”虞坤林整理:《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此处引文见于该书序言。本章中所引用之徐志摩日记除特别标出外,均出自该书。

确实,相比于周氏兄弟几近单调简略的记事体日记,相比于胡适为了留下历史记录多少有些包罗万象的“大杂烩”体日记,徐志摩日记的抒情性特别明显,这自然与其诗人身份有关。不过,此处我们将不过多关注那些诗意的语言,而是侧重分析他日记中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看看一个极为浪漫的诗人,是如何处理那些单调乏味之日常事件并从中寻求诗意生活的。

在此先看徐志摩日记中记录的他在杭州的中学生活,再看其留美生活。

1911年2月18日,是民国年间浙江最有名的杭州府中学堂开学之日,也是徐志摩的《府中日记》开始记录之日。次日,徐志摩由家乡海宁乘火车赴杭州,在到校缴费报到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宿舍,只得暂时住在客栈。由于该日日记中有“夜间到清河坊商务印书馆购《学堂日记》并杂记簿各一”的记载,说明其前一天日记中的“今日惟日己未,学堂开学期也”之内容很可能是购买日记册后补记的。在论述徐志摩这一段在府中的学习生活之前,有必要对他所使用的日记册稍稍描述一下。

根据其农历正月廿三日日记影印件,徐志摩所用来记日记的为格式固定之专用日记本,按照每日一页设计,版式为竖排。每页右侧分为三块,上方除有旧历日期、气候外还有公历;日期之下是一则汉译之英国谚语,该日谚语为“一羽示风之方向,一草示流之方向”,据此推测其印刷日期当为20世纪初且距徐志摩购买日期较近;在谚语之下则为预记事件栏。中间自然是用来写日记的,空间为固定的六行,所以徐志摩在内容较多时就不得不将记不下者移入次日,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其日记大都内容长短较为一致了。最左侧为当日所上课之科目及事项,其下方为自修科目栏。

既为学生,则上课为徐志摩此时之主要生活内容。从其课程表可知,他当时所学习科目有算术、英文、国文、历史、地理、读经、讲经、博物、官话、图画等,总计有14门之多。每周上课6天,每天6节。其中以算术、英文课时最多,而纯粹的国文仅有两节,另有读经、讲经四节和作文两节。稍微和当今的政治课有些接近的是“修身”,每周一课时。而每周体育课倒有两节,分为“普操”和“兵操”——前者即今日之体育,后者为军事训练。如此每周36课时,学习负担应该不轻。好在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很多课程教师常常因故不上,所以徐志摩学习起来十分轻松,其日记中有很多外出游玩、购物的内容也就不奇怪了。自然,这也与其性格好动、喜欢游玩有关。

既在杭州读书,则游览西湖必不可少。从日记中可知,徐志摩到杭州后第一个月就游览了五次西湖,另有一次因雨取消。对于西湖之美,徐志摩在日记中多有描述,且看其日记中关于第一次游西湖的文字,时为1911年2月24日下午:三人同至西湖游顽。乘湖船往游孤山,访林君之遗迹。时值早春,湖光明媚。梅花灿烂,诚仙人之乐地也。既出孤山,至唐庄,复至岳坟瞻仰忠臣之遗范,不觉令人肃然。游兴未赊,而日已将西下,爰即鼓棹而归。

这不就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游记么!短短数行,以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美丽的感悟以及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其诗人天才在此已经得到表现。

由于家境优越,且杭州离家乡海宁很近,家人常来杭州,因此在徐志摩的日记中看不到有思念家乡亲人的文字。反之,他与几位同窗好友来往密切,一起外出游玩、购物、饮茶,忙得不亦乐乎。其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加之学习压力不大,又怎会有想家之念头呢?

不过,毕竟是年少且在外生活,饮食起居方面不会事事如意,因此我们从其日记中看到徐志摩及其同学不时有身体欠佳的情况。不过大都为感冒发烧和牙痛之类,不是什么大病,所以对其情绪影响不大。倒是杭州的天气时常引得徐志摩不快甚至感到郁闷,且看日记中几条有关记录:今日为礼拜日,方期践蔡君之约以游西湖,不意天不从人愿,大雨如注。(1911年3月5日)

中夜大雨。……枯坐寓中殊可闷。(3月6日)

饭后回寓拍球为戏,因天雨不止,殊觉闷闷。(3月10日)

三鼓时大雨骤下,至天明不止,而余辈乃懊丧无已,闷坐清斋,直至饭后天始雨霁。(3月12日)

徐志摩自然知道江南春天多雨,但还是心情郁闷,忍不住要在日记中发一番牢骚。天气变化对人们情绪的影响一般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作为诗人,徐志摩对这种变化也许更加敏感。

其实,对于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徐志摩虽然成绩优异,且感到压力不大,还是会流露出厌倦和无聊之感。不过相对于鲁迅在民国初年京城时抄碑的无聊之感来,徐志摩的这种“无聊”也许只能被看作“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哀愁、成长期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甜蜜哀愁。好在徐志摩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比较清醒,每当自己对学习有所厌倦或者过于懒惰之时,他总能及时进行自我剖析,勉励自己要以学业为重。例如以下几条:竟日除上班外,无所事事……余与赵乃抟、蔡春元戏顽,为学监所见,幸不见责。此后宜加检束,倘被记过,于名誉殊有关碍也。(1911年4月4日)

多日嬉戏无所事,置读书于度外。今日上课反觉倦而不振,闲之为害也。……今考期已近,其将奈何!嗣今以后,苟能攻心于各科学,少事嬉戏,则又何患乎。(4月12日)

竟日除上班外,无所事事。或阅书,或闲谈,暇时尤多,在燕孙病房中看小说。余今日又学得一顽儿法:踢毽子。是课余常与三年级之来君之怡作此戏。(4月18日)

虽然课忙,伪也。笔懒实也。自入校至今,几曾见埋首终日哉。(4月27日)

倏忽间去星期日又五日矣,光阴一去不复回,能不怅怅。……略阅英文,闷极。(5月5日)

迩来笔懒甚,日记必间日作。各科学亦未加温习,仅稍稍读英文,偶演算术三四问而已。思所以愈其堕者,无术也。(5月15日)

上述日记说明,徐志摩在入学之后一个多月,当新鲜感消失,逐渐适应学习生活后,由于学习压力不大,生活较为从容,反而导致其产生无聊与厌倦之感。虽然他也不时对此进行反省,但这种感觉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另一方面,徐志摩入府中读书,不过15岁,正是活泼好动之年纪,加之徐志摩极有天分,学习压力不大,所以爱玩爱动本为自然,其日记中多有此类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好友郁达夫于1931年12月11日写的纪念文章《志摩在回忆里》,对此的有关记述可以验证:大约是在宣统二年(1910)的春季,我离开故乡的小市,去转入当时的杭府中学读书。……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一个是身体生的很小,而脸面却是很长,头也生得特别大的小孩子。我当时自己当然总也还是一个孩子,然而看见了他,心里却老是在想,“这顽皮小孩,样子真生得奇怪”,仿佛我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孩似的。还有一个日夜和他在一块,最爱做种种淘气的把戏,为同学中间的爱戴集中点的,是一个身材长得相当的高大,面上也已经满示着成年的男子的表情,由我那时候的心里猜来,仿佛是年纪该在三十岁以上的大人,——其实呢,他也不过和我们上下年纪而已。他们俩,无论在课堂上或宿舍里,总是交头接耳的密谈着,高笑着,跳来跳去,和这个那个闹闹,结果却终于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件很轻快很可笑很奇特的事情来吸引大家的注意的。

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着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得最多的一个。

好在到当年5月中旬,徐志摩的这种“无聊”之感终于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5月17日开始,其日记中再也没有出现有关“无所事事”的记载。而标志这种转折者就是这天日记中的一首诗:人生岁月白驹过,应事牢骚记咏哦。

书剑随身聊复尔,英雄得志又何如。

未能报国心空热,许作平民福已多。

窃叹我庐真自在,闲载花木醉高歌。

这首诗所体现出的人生感慨,可以被视为府中学生时代徐志摩思想情感的缩影。次日徐志摩又写一长诗,题目为《题焚琴怨小说》。《焚琴怨》,据阿英《晚清小说目》著录,作者为黄端履,光绪戊申年(1908年)由中国图书公司出版。根据其题目以及徐志摩诗的内容,可以推断该书为言情类悲剧题材。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诗中流露出的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许多绿惨红愁内,总为峨眉诉不平。”接下来的三天,徐志摩日记用几乎全部篇幅抄写了岳飞的《满江红》,又创作了两首表达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诗歌,当是受时局变化刺激而作。请看那一时期国内发生的大事吧: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72名烈士葬身于黄花岗。

5月9日,清廷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全国怒潮,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种子。

5月14日,长沙万人集会掀起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5月27、28日,徐志摩接连听了两场大演说家安狄先生的讲演,一为“中国现势之缺点”,一为“将来之希望”。这两场演说对徐志摩的刺激极大:“一时可惊、可警、可耻、可憎之心齐起于脑中。……呜呼,余心碎矣!”

作为学生,徐志摩交往最多者自然是同学,特别是同乡同学。他本生性活泼,爱结交朋友,所以他在府中时与同学交往极为密切,且深受同学爱戴。不过,结交最密切者是他称之为“三知己”的燕孙、叔薇、仕章三人,他们也都是其海宁同乡。据统计,徐志摩《府中日记》共133篇,其中提及与上述三人交往者就有62篇,且很多篇中有较为详尽的交往记录,甚至连好友患病、回家等也被写入日记,可见徐志摩对这些同学的看重。此外徐志摩与其他同学交往也很密切且关系融洽,从《府中日记》可知,他几乎每天都与同学一起外出,或游玩或购物或喝茶,不外出时也是和同学一起下棋、踢球、聊天等。相比之下,徐志摩对于家人安排的活动却不感兴趣。例如据其7月9日日记,其父亲命他到家乡的商会,参与商议开设供学生实习之商店事宜,根据其父亲的说法是为提倡商业、开通风气,但徐志摩显然不以为然:“此事于商业学堂则实有关系,余辈非习商者,则此又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