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讲析高考满分作文
8132900000055

第55章 浙江卷(1)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这一道作文题目典雅优美,既有诗意的描述,又有哲理和禅意的点拨,具有启发性。佛家有云“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要理解其中的内涵,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从一般命题规律看,话题作文由三部分组成:材料、话题和要求。这一道作文题的材料是唐诗和宋词名句,话题是富有七言绝句意味的“一枝一叶一世界”,要求是十分规范的“三自原则”。命题导向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激活学生库存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关注现实的认识观,引导学生心灵的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和多样。通过所给的材料来看,唐诗宋词的表达是通过对“一枝一叶”的细微观察,洞悉宇宙世界的变化,期望考生描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一层意思的文章,这又要有很强的理性思维和融合能力。虽然表面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两者的意思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引导学生审视内心,“小即是大”,后者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节看世界,由于考生的语文积累、生活阅历等各不相同,因此眼中所见的“一枝一叶”与胸中所想的“世界”也大不相同。视野是否宽广,思考、感受、领悟是否深刻、独到,也直接决定着作文水平的高下。

【优秀作文1】

留得残荷听雨声

浙江考生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知春。”登高远眺,窥知早生华发,一叶而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方品“小荷才露尖尖角”,诗人的多愁善感似乎与万物的兴衰心照不宣。感叹诗人的灵魂之花永不凋谢……

“……一蓑烟雨任平身……”一滴水中,哪怕是“一蓑烟雨”,在愁情烦绪的人眼中,就是承载生命分量的世界,承受生命无法承受之轻,残荷最悲,义山有诗“留得残荷听雨声”许是听“世界”吧!萧湘妃子最喜这一句,命途多舛,行若弱柳扶风,泪眼朦胧,含恨而命绝,即使她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苦命的角色,可梦阮之心,梦阮之情,通过笔尖倾注到这一介白纸中触情的“隐形”人物中,仿佛她便活在我们心中。“残荷”曾有“风华正茂”时,我想残荷比艳荷更能显示出一个世界,哪怕是一粒沙。“枯枝败叶”、“岁月无情的侵袭”与人老珠黄岂于《琵琶行》相比?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易安之情与义山之心,诗人的世界里,似乎都以草木的衰败来影射心中无限的苦闷与思念,“最美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或许,残荷,败黄,烟闲……衰退的事物更能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把一切的愤懑,一切的不满,一切的离愁,一切的思念,寄托,保存,埋葬……

我欣赏“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便使人联想到小楼、绮户、清池、烟雨,一为绝美的女子,眉头缴展,手摇香扇,轻倚楼台,眷念远方的情人,残荷给予了她心灵的依靠,也似乎让她明白,一直等待,其结果必将让她如残荷一般!这个世界中,有太多的等待,不妨听听这无声的雨。有心的人或许能体会到雨声对她的诉说,雨是上帝派来的精灵,是来倾听人世间的疾苦的,残荷是天仙的凤冠,等待另一个人的心灵嫁娘将它佩带。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花之雨,鱼之心,诗人之愁绪,莫管你是否真是个有心之人,也莫强求如义山之妙语。

世界本如此,一枝一叶一世界,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之缩影,无限往往搜藏于有限之中,悲情寓于残荷,离愁寄于烟雨,“留得残荷听雨声”,或许不经意间你已经读懂了这个世界。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作者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全文紧紧扣住了文题包含的“感悟”之意,文中的小楼、绮户、清池、烟雨,无不成了作者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载体。文章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

【优秀作文2】

感悟,从点滴中开始

浙江考生

我看不见海,我却能从一滴水中感觉到它的存在。

再过几个月,我就满十九岁,在这十九年的阴晴雨雪中,前方的道路似乎很遥远,怎么也看不清又似乎触手可及。

人生的树干上伸出的枝丫绽放着感悟的花,我们是生命的过客,辽远的天空留不下飞过的痕迹,带走的不过是些细微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指针重合的那一瞬,这些细微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

夕阳的迷雾搂抱着眷恋,当我们背负着那捆叫做记忆的柴火,消失在那扇叫做时间的门后,指尖触到的才是世界细微而具体的存在。

鱼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因为它活在水的具体里。

我们感到世界的存在、时间的流动,因为飘花落叶、流水浮云告诉我们一枝一叶附木而生,世界永恒。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历史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没有遍天火枫,翩然一叶谓我知秋;不见漫天冰封,鸦声一嘶冰结成云。

感悟从不由连绵上浮起,却总从一脉一络中渗出,世界隐于细微。

湖畔河边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

不见大江东去,岸崖的石壁镌刻着历史的痕迹、世界的轨迹。

我们依旧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

世界的存在清晰而具体,我们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

那捆记忆的柴火静静地散落在地上,等我们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

淡然世界的存在具体直接,到触手可及——柴火躺着,抽取尽一世界的缩影,点点滴滴。

存在就这么细微丝毫地凝聚直至成为世界。

感悟,只寄托点滴。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借助大量的自然景观,让我们发现身外世界的细微之处,为生命之悟打下很好的基础。文章语言上也多用感与悟的结合,如“人生的树干上伸出的枝丫却绽放着感悟的花”,显得老练而精致。

【优秀作文3】

梧桐细雨中的湮没

浙江考生

秋风乍起,一杆孤枝,一片孤叶,经不起萧瑟寒意的催促,花凋无声,叶落无影,就那么一瞬间,繁华褪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叹惋,却只有无声的寂寞和生机逝去的惆怅。

没有人挽留,没有人吊唁,当一时的繁华灿烂都化作枯枝腐叶,化作落花流水,会有人感叹“世事无常”么?

独倚门廊的易安居士,那个人比黄花瘦的女子,不曾看透绿肥红瘦的凋零。人世、命运,在历经风雨之后早已不堪一击,聚也罢,散也罢,年年岁岁,红杏出墙的盎然春意,叶落知秋的萧索情味,都在悠悠箫声、铮铮琴音中化作了无情。谁说她不曾明白:这叶落知秋的玩味,不正也预示了她命运的索然?没有了《金石录》的映衬,《漱玉集》如何能够独放异彩?倘有,怕也有些不甘了。“秋”,一个对她来说最熟悉而难忍的字眼,在一次次悲怆中袭来,落叶无声,心境却如何能平?然而她不是一般女子,她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那声声咏叹之下的,是一个怎样坚毅执著的灵魂!叶落知秋,纵然秋已尽,然心无秋意,命运,便不会有秋。

人生宿命,家国兴旺,便如一片秋叶,终会有那一刻,它将面临考验。而生命的痕迹,灵魂的重量,能否得以延续,则远不是叶落知秋的暗示了。

石头城外的潮声见证了六朝古都的兴亡。秦淮河畔,莺歌燕舞,桨声灯影里,是流不尽的繁华与艳丽。即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那孤枝上的垂垂枝叶,在贵族王公的眼里,也怕是没有丝毫的秋意吧?他们不知何为纸醉金迷,他们的眼,早已被重重罗帐所迷蒙;他们的心,也早已在美酒佳酿中蚀去。于是,六朝已逝,繁华褪尽的金陵古都,只留下城外滔滔江水诉不尽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秋之将至,秋风褪去了春的盎然、夏的华丽,却留下那最深处的灵魂和生命的悸动。那么,随落叶而去的洗不尽铅华的那个世界,是否依然惹人注目?

人总是无法预知将来,亦如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纵是区区一叶,也可牵动秋节之至。无限之意味,高远的、辽阔的、缥缈的、虚无的,此间种种,都是凌驾于有限的、真实的、存在的一切之上。一种萦绕于宇宙万物之间的力量,我们无法感知,而当这一切巨变之后,留下的那些,却非无限,那必是人类的智慧的凝聚,为历史所见证。那便是一叶知秋背后的韵味,是告诫我们春华秋实的道理,有些东西,是必不会随秋叶落去而化为灰尘的,那便是人的意念吧。

梧桐细雨,淹没了往事匆匆,春华秋实,却刻下了今日种种。生有涯知无涯,而无限孕于有限,叶落归根种下的是一季节的希望。命运,人生,不应该在秋风秋雨的叹息中淹没。随秋叶落去的,是一个时代残存的记忆,更是另一个时代孕育的生机。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文章借悲凉的人和物抒发时代悲情,以小见大,主旨深刻。作者从李清照悲惨的命运和不懈的人生追求落笔,以李清照的人生遭遇揭示一个时代的悲剧。但作者并没有仅仅限于此,而是从一枝一叶的衰变,从个人命运的变迁中提升到对人的精神的叩问:“有些东西,是必不会随秋叶落去而化为灰尘的,那便是人的意念”,使文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突破了简单的议论文的形式,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使议论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众多句式的灵活运用和富有哲理性的语句,都是文章的亮点。

【优秀作文4】

山水人文看华夏

浙江考生

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回荡在千般丘壑,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坚韧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在,我要撷取你存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暴骨沙砾。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惨烈决绝与刚强。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着中原。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交融!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宽容与博大。

最后,我漫步走在江南的古镇,莼鲈之思和那个桃花流水的童话,或许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的情结,在这里,有人选择了隐逸。“大隐隐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置身于锅碗丁当声中,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杂货俗物叫卖声中,而这里温柔的小桥流水,温柔的炊烟老屋,这里淳朴的乡亲邻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来。然而,古镇,也有难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发苏州的那个复社,以及那篇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

华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这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宏大的文明时空,从“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到“江南的古镇”,中间穿插“中原、湖湘”之地;从“多少个春露秋霜”,到当代“杂货俗物叫卖声”;从刘备、李白,到《五人墓碑记》,视接千载,思通万里,作者写出了一曲“山川秀美,人文醇美”的中华颂歌。以小见大,本文堪称典范。

【优秀作文5】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浙江考生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社会末期女性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