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32

第32章 闵行文化资源调查报告(2)

在“四大金刚”的旁边,今天崛起的是中国航天航空工业科研基地,从长征火箭,到神州飞船,其核心技术都是在这里诞生。

从新中国现代工业的标杆,到航天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研发,闵行一直扮演着中国现代工业长子的角色。从万吨水压机,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神舟系列飞船,高尖端的现代工业产品,生动地体现了闵行人敢于担当、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精神文化情怀。

2. 紫竹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主要包括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等,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新兴业态,也顺应了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趋势。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坐落于闵行紫竹科学园区,规划占地约220亩,总建筑面积为40万平方米,主要由主题广场及主题轴、数字新媒体研发运营区、综合楼宇区及配套服务区四大块组成,整体设计涵盖网络视听产品的设计、制作、研发、延伸产品开发等环节。百视通、土豆网、激动网、九天音乐等十多家新型网络企业签约落户……该基地作为国家广电总局与上海市政府的部市合作项目,已被列为上海市“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3.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位于闵行境内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从借文化营销,到营销文化,探索出一条民族器乐文化从传承、制作、创新、演绎、培训、展览展示的一条龙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一批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大师,在这里传承着中国民族乐器制作、研发的精湛技艺。目前,该厂已与上海城市剧院合作,建设民族器乐传承演艺基地,强强联手,不同所有制合作,打造新的平台,创造新的文化活动品牌。

4. 民营创意文化产业。位于颛桥镇光华路的高诚艺术包装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致力于包装创意产业化的企业,整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创意资源,成为国内高档酒类商品包装设计产业之翘楚,在短短七年内,产值飙升数亿元,成功实现从制造企业向创意产业华丽的转身。

5. 品位颇高的民间收藏。近三十年来在闵行这片土地上民间收藏的发展兴盛,是闵行城市化进程中值得记取和骄傲的一种文化标志。处在城郊接合部的地理位置,闵行区的民间收藏密度可能仅占全市中等偏上水平,但是收藏理念居于上位,收藏品位处于高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为第一个高潮。这个时期民间收藏大都集中在一些工艺品、小物件,诸如纽扣、女鞋、纪念章、创刊号等,收藏规模受经济能力影响体量不大。但收藏品质量比较纯正,收藏观念也比较纯正。通过收藏陶冶情操,是很多民间收藏者的基本共识。

此后一个时期相对低谷,幻想通过收藏发财致富者比较多,很闹猛,很世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收藏市场上赝品、假货横行。地摊上的卖家往往拿一两件便宜的真货,骗取你的信任,然后兜售大量的假货。诚信全无,坑蒙拐骗,不一而足。

最近十年又是一个民间收藏高潮,收藏队伍不断扩大,收藏品类不断增加,收藏品位不断提高,出现举足轻重的民间收藏人物。他们深藏不露,用智慧把物质财富转化为精神财富,创造着闵行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奇。

可口可乐公司一个生产基地落户闵行,成为该公司员工的一位闵行人萌生了收藏可口可乐企业文化产品的想法。从可乐瓶、可乐罐,到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各式各样可乐纪念品、特制品、高档礼品,汇集了一个跨国企业品牌文化的无限创意、丰富内涵和审美追求。它不仅让一般观赏者惊叹,而且赢得了可口可乐公司上层的激赏。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世博会徐徐降下帷幕后,世博会美国馆就悄悄地被整体迁移到闵行的一家私人院落,成为这位民间收藏者的藏品之一。

(四) 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河道港湾,滨江湿地,是江南水乡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闵行处于上海大都市的城郊结合部,至今尚存部分原生态水系,尤其是与古镇老街共生共存的河道港湾,更具有人文价值。而黄浦江、淀浦河、春申塘等自然历史河道水系,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黄浦江流经闵行区域计约28公里,西起马桥水文化博物园;中间有老闵行新中国现代工业博物馆群落资源、吴泾紫竹科学园区森林半岛;东至浦江召稼楼古镇,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借鉴世博会后滩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构建一条纵贯闵行南部地区的生态黄金水岸,通过恢复大地自然景观生态功能,为区域内的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科技园区等,提供一般生活用水。在此基础上,延伸开发黄浦江黄金水岸生态文化线,打造浦江生态农业园、浦江航天博物馆、召稼楼古镇生态文化园、紫竹半岛生态休闲园、江川路绿色香樟走廊、新中国工业文明博物馆和马桥水文化博物馆一线的东西向滨江生态文化旅游;贯穿一条南北向的商务文化旅游线,连接虹桥商务区、七宝古镇和文化公园、莘庄文化体育休闲项目、颛桥民族民间艺术、江川现代工业文明等旅游景点,形成南北对接、水岸连动的旅游线路。

逐步开发淀浦河、春申塘沿线文化休闲景观带,将沿线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生态人文景观,为市民群众开辟出沿岸景观休闲空间。

(五) 优质的社会人文资源

闵行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优秀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入住。作家、艺术家、社会人文学者等文化人所占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交大、华师大新校区启用以来,高知人群集聚此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拥有各类知识界专家、教授300—500人,其中文化名人120多人,包括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乔榛、丁建华,知名作家叶辛、孙甘露,著名书画家韩硕、娄世忠,影视演员吕凉、王志文,知名学者熊月之、朱大可,等等。还有各类各样媒体策划人、主持人和资深记者编辑。闵行集聚的高端人才覆盖了教科文卫各领域,客观上为塑造闵行新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些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家们,把自己的工作室或创作基地安放在闵行,以社区文化志愿者的身份融入市民生活,就是把艺术创作的根扎进了社区深厚的生活土壤,接通地气。他们都是各自专业领域里的饱学之士、翘楚人物,他们对于闵行这片生机盎然的现代化新城区充满了关爱和热忱。他们不仅送文化,而且种文化,收获是双倍的,敬重是加倍的。

二、 对文化资源认识和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悠久的历史传承,优越的地理区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人才资源,以及历届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文化的投入和努力,闵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这些丰富文化资源很多还处于一种隐蔽状态,有的没有进入我们的文化视野,有的没有发挥应有的文化作用,甚至有的还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生存状态,探究其缘由,可能存在观念问题、体制问题和责任问题,从而约束了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局限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妨碍了我们的文化作为。

(一) 存在观念问题,约束了我们的文化认知

受一种狭隘的文化观念影响,文化被认为是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文化被理解为唱歌跳舞等文娱活动。文化建设被误解为移植某种标识符号,把文化工作与其他工作割裂开来,以为经济工作搞好了,文化自然而然就跟着上去了,从而导致实际工作中淡化、弱化或漠视文化工作的现象。

比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历史记忆与效率功能的关系,如何处理空间布局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如何处理工业生产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我们总是倾向于物质空间构建,往往忽略了人的精神空间构成;总是热衷于道路和高楼修建,而淡化了人的需求满足;总是在城市历史记忆遭到毁灭之后,再醒过神来,收拾一鳞半爪的残砖剩瓦,修建所谓的纪念馆、陈列馆,让城市文脉受到严重伤害,让人生失去了想家的理由。

文化有符号性的特征,但是,符号的移植绝对不是真正的文化,只能是文化的皮毛,甚至是文化的渣滓。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成的所谓中高档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绿化用椰枣树、荷兰草,开挖人工水面,用钢筋混凝土或者橡皮坝固化堤岸和水底,形成死水变臭,草地绿化养护成本高昂等弊端。在花园别墅建设中,一味模仿欧式风格,不顾江南地区气候特点,采用裸露墙体,瓜皮小屋顶或平顶结构,无法抵御夏季热带风暴导致的墙体渗水,贻害无穷。而且维护这种僵化的建筑风格,让业主忍受着住不安心的煎熬。

狭隘的文化观念,约束了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很多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空间、物件、名号,都不被认知和珍惜,在招商引资的旗号下,遭到弃绝和毁灭。然后,建成的是没有任何特色,没有人文内涵,品质低下的城市新区。

(二) 存在体制问题,局限了我们的文化视野

受行政体制条块分割的影响,区级政府文化部门所管辖的文化工作,仅仅局限于本行政区划之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机构,而在行政关系上直属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机构,往往不被区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纳入工作视野。

比如,被称为新中国现代工业“四大金刚”的滨江重工业带,代表中国航天航空工业科研水平的航天航空产业园区,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属于行政体制中的“条”形关系,通常不在属于“块”的地方政府视野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其他属于私人所有的民间收藏,属于民营经济体制的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管辖的自然生态资源,通常不被区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纳入其工作视野,从而导致文化资源统计口径不统一,家底不清楚。

(三) 存在责任问题,妨碍了我们的文化作为

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文化是点缀,是锦上添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投入被视为一种恩赐行为。其实,文化是一种社会民生,是政府必须提供服务的职责所在,政府财政支持文化事业不是恩赐,而是必须履行的职责。教育投入、卫生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中都有明确比例指标,而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至今没有量化指标。与此同时,文化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中所占分值比例,明显偏少,导致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于文化工作的物质投资与精力投入,缺少刚性制约。

三、 关于整合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优势的几点建议

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新活力,形成住在闵行、爱在闵行、乐在闵行的文化价值认同。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资源,积极盘活潜在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自然文化资源,借势借力社会人文资源,将闵行打造为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挑战。根据实地调研,课题组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对现有古镇老街的保护力度。在没有考虑清楚之前,对现有古镇老街严格控制人为拆除、移动和破坏。目前,区内还存在近十个残缺不全的古镇老街,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难题。这里是老年人怀旧的老话题,摄影爱好者游走的聚焦点,是古董贩子生财的宝地,外来人口蜗居的乐园,是青少年认知的盲区,文史研究沉重的课题,有的是城市管理的弃儿,以致成为脏乱差的新闻源、黄赌毒的滋生地。

在城市化进程中,因缺乏乡土文化传承、历史文物保护和科学发展等意识,缺乏调查研究,有的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就被丢弃了。很多古镇老街的门牌号码上都被加上一个“(临)”,也就意味着这是临时建筑,随时都有可能被拆除毁弃。相反,在新建的建筑门牌上都是正式编号。清楚地表明,新建筑是正式的、永久的,而老建筑却是临时的、没有价值的。甚至在近三十年编纂的地方志中,城市建设中不列入老建筑,文物纪念物只有被有关部门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才被载入方志。成片的古镇老街,在新修方志中名不见经传。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深度城市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建设,在构成城市软实力中,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或缺、不可再生的稀缺内容。

二是开展对潜在文化资源的调查、规划、保护工作。随着深度城市化进程,逐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住在闵行的文化名人,至今是一个模糊的数字,需要我们建立有效的机制,搭建有效的平台,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居住地文化共建共享工作;黄浦江边新中国现代工业厂区,随着业态的逐步转换,需要我们积极筹划如何将历史转化为文化资源,实现区域生态重现、社会生机重新;对于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需要我们主动联络,不问所有,但求所用,共同营造创新活力、繁荣发展、生机无限的新型社区文化。

三是建立政府文化荣誉、奖励政策。激励文化创新,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搭建各式各样的文化平台,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作和劳动,鼓励文化名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增进闵行文化认同。比如,开设“闵行新年主题书展”,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开设主题书展,每次组织不少于五十位闵行文化名人的图书作品,设置专区。同时,开展闵行文化名人签名售书、专题讲座、读者对话等活动,增进市民群众对闵行文化名人的了解,提高文化名人的知晓度。

四是加大文化工作在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的比值。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创建文化大区、文化强区的进程中,闵行要增加文化建设在干部业绩考评中的权重分值,充分调动基层发展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12年10月16日初稿

11月4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