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文化创新能力指标,主要是考察有没有创造出为此前时代社会所没有过的新内容、新形式。以城市为单位,每年原创文化作品千人占有率、每三年原创文化作品传播率、每十年原创文化作品社会影响力、每三十年文化大师出现率、每五十年重大文化实践传播率、每百年对人类文化精神贡献率,是判断一个时代社会或一个城市城区文化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外,著作权、商标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拥有及转化情况,也是文化创新的主要参数。
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行为,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兼有传播文化价值、提供精神体验的功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和地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点领域,承载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扩大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的历史使命。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文化交流的程度决定文化多样性的水平状况。文化开放性、包容性、交流性、文化市场化水平和文化消费水平,是其基本范畴。
文化影响力是判断文化软实力发展结果的参数标准,具体表现为文化亲和力、感召力、传播力。
上述六个文化领域内容,在构成城市文化软实力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同,其在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则相应变化。如果按照百分制计算,文化民生的核心作用与文化创新的灵魂作用,各占25%;文化交流关系文化多样性条件,以及文化产业关系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各占15%;文化资源、文化影响各占10%。其中部分指标可以量化考核,部分指标不能直接进行量化处理,需要先进行定性分析,再将定性分析结果作层级划分,转换为定量数据。这样,可以初步形成一个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框架(参见表1)。
表1文化软实力指标考核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文化民生
(25%)
公共财政文化投入公共财政文化投入人均数;文化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之比;文化投入占GDP之比
社会资本文化投资社会资本文化投资年度总额;社会资本文化投资增长率
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每千人博物馆和美术馆数;每千人剧场和音乐厅数;每千人图书馆数;网络宽带入户率
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率;人均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场次;人均参加音乐会场次;人均图书阅读量;人均每天网络浏览时间
公共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开放度;空气质量
文化资源
(25%)
社会人文资源世界文化遗产数;国家及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国家及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数;连续举办十年以上文化艺术节庆活动
自然景观资源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数;国家级旅游景区数
文化资源影响力知名人物出现数;知名品牌出现数
文化创新
(
15%)
创新环境和平台政府人均研发经费支出;各级创新服务平台
创新人才大学学历人口比例;专业技术人员人口比例
创新贡献率每千人发明专利数、知识产权拥有量;每年原创文化作品千人占有率;每三年原创文化作品传播率;每十年原创文化作品社会影响力;每三十年文化大师出现率;每五十年重大文化实践传播率;每百年对人类文化精神贡献率
文化产业
(15%)
产业环境产业集聚程度;产业政策环境;产业市场环境
产业规模产业资产总值;产业利润总值;大中型企业数
产业效率资产总量增长率;产值增长对GDP贡献率
文化多样性
(10%)
开放性国际信息化水平;举办文化会展数
包容性非政府组织数;跨国企业总部或分部数
交流性各级文化交流平台;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场次;国际文化交流参与人数
续表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文化影响力
(10%)
亲和力市民文化认同度;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
感召力国际文化人才来访工作时间;国内文化专家学者来访工作时间;休闲旅游接待人数
传播力报纸发行量;广播电视收视率;门户网站浏览量
备注: 作为考核指标的分值计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处理。
三、 有限性: 文化的本质灵魂不可以量化处理
建立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对文化发展的各个要素和阶段性成果进行量化考评,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功能性存在,文化的本质是不可以计量的。正如一个人的体质和体重都是可以测试的,但灵魂是不可以计量的。建立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有效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切不可舍本求末,为了考核而考核。
现代汉语里的“文化”概念,是建立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大约相当于牛顿物理学时代的知识谱系和学科分类。那是一种机械的、直线的、学科分裂的知识状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伯的“量子物理学”为标志,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开始突破并超越牛顿物理学时代的观念体系,并促进人文社会学的观念突破,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学科界限不断拆除、重设,产生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文化的概念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演变。可惜,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文化观念,没有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知识谱系和学科分类的发展而变更刷新。先是冷战时期闭关锁国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在知识传授的中小学教育和政府行政机关职能设置上,我们依据的核心价值基本保持并停滞在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牛顿物理学时代知识水平。关于文化,依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念构造中的地位划分和功能定位。影响所致,整个时代社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样的观念: 经济建设搞好了,文化建设可以随之附和繁荣,把符号移植当作文化真身。
文化表现为符号化的知识状态,但不等于就是知识。人性的有效传递才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其中人性是根本,有效传递是关键,传递的方式、方法、载体、符号化是基本特征。
事物的基本存在方式应该有多种,我们熟悉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性存在,还有一种功能性存在。人类可能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当其发挥某种功能作用时,人们才感知到它的存在。文化就是以这种功能性存在的方式存在着。地平线是一根看不见、摸不着的假设的线,但是,所有高楼大厦的设计建造,所有高原山峰的身高体量,都建立在这根假设的地平线上。上帝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信奉者来说,他是存在的,时刻存活在心灵的深处,平时为其提供精神的支撑和抚慰,关键时刻为其释疑解惑,划出行为的底线,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鸿沟在前,秋毫无犯。
文化的功能性存在方式,使得文化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一项工程、一场活动、一个事件、一个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文化具有赋予意义的功能,意义的根本来源在人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
用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考核社会人文发展进程,只能是权宜之计。科学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秉持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是可控条件,尤其是实验室环境,可以获得纯粹的物质元素;其二是平均值,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数据后,经过分析总结推论,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一种反应正常情况的平均值。实验室环境下的可控条件,养成科学思维上的绝对观念,移植到社会生活领域,就变成文化的劫难。自然条件下不存在绝对纯粹的化学元素,显然,我们生活的实际境况是复杂丰富的自然环境,而不是实验室的可控环境。恰恰是不可控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形成了人类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漠视多样性,否定多元化,物种就萎缩退化,生活就单调枯燥乏味,文化就贫血亢奋僵硬,人生就丧失创新的能力。科学结论的平均值,可以作为一定条件范围下的参考指标,如果被绝对化地作为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命令指标,那将是生命中非常残酷的遭遇。因为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有个体差异,越是复杂的生命,越是高级的生命,其差异性越大。所以,科学是有用的,但科学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科学,更需要拒绝科学主义。
建立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作为对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考核方式,摆在第一位的我们的目标一定是发展文化民生。“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二十二·彖辞》。人以化文,文以化人,是中华文化传统语境里的文化态度。在用文化处理国际事务关系上,我们崇奉的理念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子路》。这与“软实力”本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文化发展有没有道德底线?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否需要设置道德标杆?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剔除“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原始概念中的霸权意识和血腥气,代之以人为本的文化民生理念。这对于国际舆论,是和平价值取向;对于国内环境,是要明确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为了提升城市品质,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让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体面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