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15

第15章 文化民生与文化软实力(2)

“鸟巢”的地面并没有全部用水泥铺起来。水泥地是一块死地,不透地气,冬冷夏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夏天持续高温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星期,若是超过一个星期也关系不大,因为晚上会有海风沿着黄浦江,沿着街道的弄堂呼啦啦地吹进来,感觉好极了!后来我就留在了上海。但最近二三十年,上海夏天连续高温的日子越来越长,甚至有连续高温四五十天的纪录。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城市的天气会恶化成这样!从市区转到郊区工作后,我找到了答案。上海郊区原来都是稻田,甚至整个“长三角”都是农田。农田就是湿地,湿地就是城市的“肺”,对水、空气、天气有着天然的调节作用。这二三十年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解为三步: 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上海最近二三十年的现代化发展,把郊区的农田划分为一个个的工厂和开发园区,而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开发园区都把地面铺成水泥地。有时候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从生地变成熟地,要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老祖宗将大片的熟地留给我们,而我们却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恰恰把中国大陆版图上最好的土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全用钢筋混凝土固化了!那么,我们给后代子孙们留下的是什么?因为这些被钢筋混凝土固化、硬化了土地,要想恢复土地的生命力,很难,很难。

幸运的是“鸟巢”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建设观念的改变。

第一,人与土地。“鸟巢”的路面用天然石块铺成,石块与石块之间不是用水泥填缝,而是由沙砾铺填。用沙砾填缝有什么好处呢?雨天的时候,雨水可以渗入地下;夜晚的时候,地气可以升上来,天气就不会很热。而现在,城市里一阵暴雨之后,雨水无法从水泥地渗入地下;雨下多久,马路上就会积聚多少水。要是胶靴还好,现在大家都穿着皮鞋,皮鞋一定会湿会潮。上海南京路倒是没有铺水泥地,而是用天然的花岗岩石块铺地。但花岗岩石块之间不留缝隙,甚至用水泥勾边,那么花岗岩路面的积水效果和水泥地基本上是一样的。而“鸟巢”的这种地面就不会积水,雨水会从沙石中渗透到地下。从路面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当初在建造城市的时候,你有没有考虑到下雨天穿着皮鞋打着雨伞在积水路面走的人们?有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活?这类细节,就是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以普通市民的生活需要为建设的尺度与标准。

还有地气的问题。什么是“香港脚”?从生到死都穿着皮鞋,双脚不接触地面,你的脚就容易患脚气。地气这个东西,你如果一直生活在农村一定感受不到,你要是一直生活在城市也一定感受不到。如果你自农村来到城市,你就会突然真切地感受到地气的异同。春天早晨心静的时候,或者夜晚散步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地气的存在。

第二,人与河流。“鸟巢”东边有一条小河,河道两边没有用钢筋水泥将其固化。河流与土地,就相当于血管与肌肉,它们之间有着互生关系。如果把一条河流的两岸全部用钢筋水泥固化,那这条河一定会变臭,变成死水沟。湖泊亦是如此。如果一个湖四周全用钢筋混凝土固化,那么这个湖的湖水迟早会变臭。因为,河岸(湖岸)具有净化功能,土地是有生命的。

第三,人与物种。很多城市地产开发商,为营造楼盘所谓高贵的居住环境,常常仿建一些欧式雕塑。再是外出旅游时,看到椰枣树好看,就决定绿化种椰枣树;看到草地好看,就决定种荷兰草。而那些荷兰草地上常常竖着个牌子说:“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搅。”我就纳闷了,这小草睡觉怎么睡个一年到头啊?(笑声)我任何时候想去草地上坐坐都不得允许,而欧洲并不是这样的啊!每到周末节假,那草地上到处都是人呀!而在我们这儿,为什么把小草伺候得像小姐一样娇气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这些草不是本地物种。它不是本地物种,就会水土不服,过得很是“娇气”。你们看,现代城市小区里种着多少椰枣树啊!一到冬天,天气一冷,物业公司就赶紧叫保安用草绳把树干缠起来,甚至是用被子捂着。可全副武装之后,它们还是半死不活的样子!为什么?因为椰枣树不是本地物种。

如同人一样,物种具有地域分布差异。经过长期的历史进化,物种已适应当地的土地与气候环境,才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而作为城市规划者,是否有自信心使用本地物种进行绿化,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观念的问题,即对本土文化有没有自信心的问题。有自信的人,绿化就会选用本地物种,用那些和我们的老祖宗相守共生千百年的乡土物种。

“鸟巢”周边的绿化,就选用了本地物种。这是北京野茅草,极其有生命力。“鸟巢”东边有一个停车场,绿化植物种的竟是红薯。有北京的朋友告诉我说,先前有很多人不认识红薯,但附近的农民工认识,插队落户的人家认识,于是晚上的时候便有人偷偷地到花坛里挖红薯。可我觉得,怎么要偷偷地呢?如果我们城市中所有的绿化带都种上庄稼种上油菜啊花生啊,那多好呀!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入主白宫后,就在白宫的绿化地种上蔬菜,这多好呀!

再看一个例子,是世博后滩公园的天然水净化工程,我推荐大家有机会去看看。世博后滩公园,位于卢浦大桥往西的黄浦江沿岸浦东地区,世博园区欧洲国家馆区域的尽头处,长约2千米、宽约100米的滨江狭长地段,占地面积约18公顷。这里原先是一家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搬迁后留下已经被深度污染的工业棕地。经过两年多的规划整修,休养生息,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原有的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让上海地区本地生物、植物和农作物发挥生态净化功能。

现在的后滩公园,每天“喝”进黄浦江的劣五类水,不使用任何工业资源和能源,经过园区垂直和水平两种生物、植物净化方式,共计八道自然生态净化过滤,在园区停留大约七天后,“吐”出来的是优三类水。区别在于,劣五类水有明显臭味,一般不可以触摸;而优三类水则比较清澈,可以洗手。这个生态水岸景观净化系统,设计日净化水量达到2400立方,可以满足整个世博园区的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和室外设施清洗等用水需要。

在这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奇迹。黄浦江边上那五十年一遇的防汛墙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项目设计师和上海防汛部门沟通,做出承诺不破坏防汛墙本身构造而获得许可之后,用植被将这防汛墙“包裹”了起来。“包裹”后这儿便形成了滩涂。两年之中,就有黄浦江里的乌龟,爬过防汛墙,爬到这净化带里来了!如果运气好,你们会在世博园里看见乌龟!(笑声)这些乌龟不是放养的,而是真正野生的乌龟自己爬进来了!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水坝也只是用石头垒起来,而不是用混凝土钢筋固化。用石坝输送水体,本身就是一个净化过程。再看这里的梯田,其本身也能起过滤净化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园里选用的物种,全是农作物和本地物种,没有任何物种是外来的。春天种向日葵,夏天向日葵收获后种荞麦,冬天荞麦收割后再种油菜。在上海,看到这样大片大片向日葵的场景,你会发疯的。(笑声)

这是荸荠,这是茭白。它们都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再看,这是非常浪漫的一种植物——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就是荇菜。有了水草,就会有鱼儿生长。这是一道石坝子,石坝子本身也具有水净化功能。大家看,这野草长得多茂盛!因为它是本地物种,生命力极其强。这是茅草。秋天茅草花开的时候,你们会惊叹,上海城怎么会有这样的地方!

我举“鸟巢”和世博园这两个例子,就是想说明: 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不仅仅在于城市建筑如何。因为真正的文化,通常不是实体性存在,而是一种功能性存在。什么是功能性存在?就是在规划城市建设的时候,你是否考虑到人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动物的生命。考虑到这些,你的城市规划便体现着文化内涵。

三、 文化功能

(一) 赋予意义

我小的时候,有种钢笔叫做“新农村”钢笔,那是很时髦的文化符号。当时穿的中山装胸前有个小口袋,要是这个小口袋上挂一支钢笔,大家就会觉得这人很有文化;要是挂两支钢笔,大家就羡慕得不得了啦!有人为显示自己有文化,甚至挂上三支钢笔!(笑声)挂上三支钢笔,就能说明你有文化吗?我认为,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在乎口袋上挂着几支钢笔,也不在乎手腕上戴着多么名贵的手表,更不在乎穿着多么名贵的衣服。有文化的人是,当你与他交往时,你会觉得他非常亲切,非常温暖,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他。大家想想看,可亲,可敬,可钦佩,这些是你内心所感受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是看不见的。它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更多时候是一种功能性存在,当你感受到它时,它便存在。

文化为什么是功能性存在呢?这就在于,它能够赋予意义。产品加文化成就品牌。城市若有文化便有魅力。我学中文,有道是,文学是对生活的一种综合反映。以前我就纳闷,我每天过的日子为什么就不能叫做生活呢?后来我才知道,如果我每天过的日子没有文化没有意义就不能称之为生活,而只能叫做过日子。生命也只有加上文化才能称之为人生。

(二) 意义在人生与社会中的作用

首先,人生有意义吗?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回答是,人生本没有意义。一个人生下来时和一个小动物一模一样。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体会到的人生意义就是把本来没有意义的人生变得有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掌声)

其次,与人生意义相对应的一个问题是,社会平等吗?我认为,社会永远都不会平等,我们生活的社会永远不可能实现绝对平等,一千年、一万年以后也都不会实现平等。那么,政府存在的意义在哪儿?它的存在有哪些价值?那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本来不平等的社会变得平等或者趋向于平等。这就是一个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要向政府纳税?那是因为政府维持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老子曾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是说你本来处于弱势,在竞争的环境下你将变得更弱。而“天之道”与“人之道”正相反,“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什么意思呢?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以补充不足。一个人占有所有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事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漠视自然,破坏自然,我们迟早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这是我们这几代人面临的最大困境。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就在物质上确实养活了我们中国人,然而,文化的缺失让我们活得没有尊严,让我们的生活缺少品质,让我们时时刻刻警惕自然对我们的报复。

四、 文化民生内涵

(一) 家园重建

这是文化民生的第一层内涵。你可以不知道文化的概念,但是你一定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判断一座校园、一个城市或一个时代有没有文化的标准是什么呢?不在于文化的物质性存在,而在于文化的功能性存在。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在这个城市生活,或者你来这个城市旅游,当你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归属感、认同感的时候,那就证明这个城市是有文化的。相反,你在这个城市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地区买了一套豪宅,但你却没有家的温暖感、归属感,即使门铃的响声也会让你惊诧,那么,这不是家,这座城市没有文化。

文化的这种“家园重建”内涵和现代科学相对立。现代科学不能给我们家的温暖感。

(二) 生命绽放

通俗来讲,文化就是衣服。当一个人拥有自由选择穿何种衣服的时候,那么衣服就是他的生命外在展现形式。文化之于城市,就像是人穿衣服一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在文化消费的时候,这个时代和社会提供的文化消费的多种可能性;第二层含义是在文化创造的时候,这个时代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多种可能性和宽容度。

有两个地方的人穿衣服不一样。一是部队,部队里的人穿着统一。那里有没有文化存在?有,统一着装就是部队里的文化。还有就是医院和精神病院,那里的人们穿衣着装也统一。那儿也有文化,但那儿的文化是我们常人所不愿接受的文化。常人期望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宽容性、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所以判断文化民生的标准就在于,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生命是否像花朵一样自由地绽放。

(三) 精神守望

什么是精神守望?你所生活的城市,你所生活的时代有没有出现一个精神领袖?他用自己的人格思想守望着我们的家园,而我们其他人会因为有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比如南昌的“八大山人”,就是生活在南昌这块土地上的参天大树,他就是南昌城有文化的标志之一。判断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用文学的方式来表示就是看这座城市有没有出现高山大河、参天大树式的人物、事件或品牌。品牌也是判断的标准。曾经有一个朋友很骄傲地跟我说: 你可能不知道我所生活的那个城市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微软,微软就在我们那儿。他讲得如此自豪,让我觉得微软这个商业品牌就是他生活的那个城市的高山大河、参天大树。

我曾经在上海参加过一个“文化论坛”。在论坛上,我严厉地批评了上海图书馆门前的雕塑。上海图书馆门前安放一尊罗丹的“思想者”雕塑,我觉得不伦不类。上海图书馆有两个功能: 一是收藏人类文明,另一个是传承上海城市文明。那么,如何传承上海城市文明呢?那就要找出在上海历史上,能够代表上海形象的高山大河式的人物、事件、品牌。在上海历史上,能够被冠以如此高评价的人物有哪几个呢?

第一个人物是春申君。黄浦江为什么叫申江?缘由来自春申君。现在的上海就是当时春申君的封地。我相信,春申君时代的上海一定是滩涂荒芜之地,是春申君带领着属地的老百姓们开凿了河道、整治了河水,由此土地才可以耕种。老百姓为了感念他,才把这条江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申江”。第二个人物是黄道婆。第三个人物是徐光启。历史的发展如果按照徐光启和利玛窦的规划,中国近代就很可能不会出现被欧洲列强欺凌的历史。第四个人物是鲁迅。第五个人物是巴金。“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过去之后,所有人都认为那是“四人帮”的责任。而巴金写文章却暗含着不同的意思。他认为那不仅仅是那四个人的责任,当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也有责任,”他这样写道。

因此,上海图书馆门前应该安放这些人的雕塑,他们才是上海文化的标志。

对于文化民生我不下一个结论,我只讲它的感受,那就是——有没有家的感觉?有没有生命绽放的光彩?有没有出现标志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