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8128000000001

第1章 检讨我们的文化观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状态,是与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概念息息相关的。

从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其演变过程,恰逢西方文明凭借着殖民主义船坚炮利的强大威力大举扩张,中国处于近现代社会的门槛上。单线进化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论,古今之变被置换成中西之变。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7年七七事变,一个自称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由将近一百年连续战败的惨痛经验,激发出向西方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冲天干劲。“以夷制夷”,“师夷长技”,走向世界,全民学外语,洋品牌和进口商品成为时尚品质的象征,洋节日和欧美习惯成为国际潮流的标准。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生成,大部分是通过引进日语假名对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社会人文的转译。支撑古代汉语的知识谱系是东方传统文化,支撑现代汉语的知识谱系却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这种西方近现代文化,既不是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现代文化。现代汉语里的“文化”概念,就是建立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大约相当于牛顿物理学时代的知识谱系和学科分类。

那是一种机械的、直线的、学科分裂的知识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标志,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开始突破并超越牛顿物理学时代的观念体系。

1922年11月,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应邀赴日本讲学,来回两次途经上海。第一次经过上海时,瑞典驻上海总领事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通知他荣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在一次演讲报告会上,爱因斯坦回答一位普通听众提问时,幽默地解释什么是相对论: 如果您和热恋中的情人在一起,一小时会被当作十分钟;如果让您在酷暑的夏日坐在火炉边,十分钟会被当作一小时。满堂喝彩,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颠覆了近代科学关于时间的绝对观念。

1932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 1901—1976)因为提出“测不准原理”(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创立量子力学。该理论通俗地说,就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这样一直分析下去,凭借着科学仪器,一直分析到最后,海森伯发现那种物质最微小的构成因素,在质量上是测不准的,是不可靠的。这从空间上颠覆了近代科学关于质量的绝对观念。

1957年,两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颠覆了物质运动规律性的绝对概念。

相对论、测不准、不守恒三大发现,带领着西方科学理论走向与人文思想相渗透、相交叉、相融合的道路。

我们几代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关于物质的概念,源自列宁的论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那么,何谓“范畴”(category)呢?

其实,范畴就是不知道叫什么东西的东西。

世界是由某种东西构成的,当人类知识还不能够为之准确命名的时候,应当允许假设。18世纪50年代,中国迈进近代社会之前夕,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里,贾宝玉说过一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昏话里实际却包含着一种真理,即,假设世界的本质是水,那么,女儿是这个世界的正品,而男人则是水中搀杂了沙土,成了次品。所以,他见到女儿感觉清爽,看到男人觉得浊臭,应当是非常正确的生命感知。

假设世界的本质是水,是火,是气,等等,皆可,理解的关键是不要追究这“水”、“火”、“气”是什么意思,而是一种符号,相当于X、Y、Z。其实,放大视野,我们就很好理解在宇宙空间站环境下,必须假设一个逻辑元点,从中引出线,构成面,才能建造其他物件。我们生活在悬浮茫茫宇宙的星球之一的地球上,地平线就是一条假设的线,海平面也是一个假设的面,但是我们所有的城市街道和高楼大厦都是建筑在地平线之上的。我们用地平线这条假设的线,来认知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星球环境。

超越了近代知识谱系和学科分类之后的西方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融会贯通,学科界限被不断拆除,重设,再拆除,再重设,于是,有了许许多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于是,有了互联网通讯技术,在二进制原理基础上创造的网络世界,我们无法用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标签来简单判断之。

可惜,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文化观念,没有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知识谱系和学科分类的发展而变更,而刷新。先是冷战时期闭关锁国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在知识传授的中小学教育和政府行政机关职能设置上,我们依据的核心价值基本保持并停滞在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牛顿物理学时代知识水平。对于文化,依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念构造中的地位划分和功能定位。

《现代汉语词典》自1973年初版至2005年第五版,关于“文化”的释义基本保持一致,仅在举例的顺序排列有变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3年9月初版。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1989年版《辞海》中关于“文化”的概念解释为: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1999年新版《辞海》对“文化”的解释调整为: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文化是“……的总和”,属于广义的文化概念。从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去谈文化,这样的文化是完成时态的,静止的,死亡的。正如一块木板,一个小板凳,一架栋梁,都是由树木制成的,但不能说栋梁就是森林,小板凳就是树木,木板就是树苗。文化的灵魂在生长的过程中,而不只是凝聚在躯壳结果里。立于外,丢其内,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将导致所谓文化行为上“最大”、“最小”、“最高”、“最长”、“价钱最贵”的外在盲目追求。同时,这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文化概念,是泛文化的,也是反文化的。当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一张美人面孔,真正的美貌就不存在了。当神州大地任何一个名词都可以被粘贴上文化标签,并且由政府主导,通过市场化运作成五花八门、轰轰烈烈、形形色色的“……文化节”,这是文化泡沫的膨胀与泛滥。

受长期阶级斗争观念影响,我们更习惯于接受和使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并逐渐形成相应的文化观念。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制约,可以为经济基础服务。按照这样的地位划分和功能定位,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年代,文化是整个革命阵营里的一支部队,配合并听从革命武装队伍的统一指挥。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思想观念上,文化被机械地理解为是可以从革命和建设的中心工作中拆卸下来,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零配件,其职责和使命就是默契配合衬托主角的一个配角。在体制机制上,文化是属于文化部门分管的工作,年前报项目,年中抓落实,年底搞总结,经济是经济,建设是建设,文化与经济建设发生关系,必须跨越行政体制机制的围墙。在实际工作中,文化就沦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去了,口袋里有钱了,文化还不好办吗?你们到欧美国家看到那些典雅的小城镇有文化,好吧,我就花点小钱,在上海周边地区建几个原汁原味的欧美小城镇。你们要保存中国古代文化,也不难办,我再花点小钱,重修城隍庙,重建圆明园,公祭炎帝、黄帝,举办孔子文化节。殊不知,如此之文化只是拾洋人的牙慧,抱古人的大腿。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符号化,但符号移植绝对不等于文化。简单地移植文化符号,牛气轰天,是文化贫困得不敢或不能正视贫困,又惧怕别人说自己没有文化后的一种疯狂。

这种符号化的文化观念,还直接导致了以经济建设的堂皇名义,在城乡建设上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全国上下到处都贴上光亮的瓷砖马赛克,再种植几棵身价高昂的热带植物,摆放一批可以移动的盆栽花草。

其实,文化的精髓与要义很朴实,就是把人当人,把贵人当人把贱人也当人,把富人当人把穷人更当人,把友人当人把敌人亦当人。岂止于人,还把物也当人,把迎客松当人,把小草也当人,把大熊猫当人,把穿山甲当人,把青蛙也当人,把小麻雀也当人……

文化寄托在一切人类活动中,但我们不能把人类活动形式踪迹当作文化本身。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文化机构,不等于说这个国家就没有文化。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很多老人不识字,并不等于他们没文化。相反,今天有些博士、教授,并不一定很有文化。文化就在待人接物的言行举止中。文化工作实际上很具体,很世俗,很细微,甚至是婆婆妈妈的。

文化是盐,生活是水。盐给水带来滋味,文化赋予生活以品位。不能溶于水的盐,肯定不是好盐。不能融入市民群众生活的文化,肯定是一种伪文化、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