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打开艺术学之门
8126300000009

第9章 艺术和科学终将合一?(1)

艺术和科学最终会合二为一?应该没错吧?

大家不要诧异。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2008年8月8日,北京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奇迹,奥运会开幕式顺利隆重举行。

著名导演张继刚负责开幕式上半场,其中有个规定动作是“有特色、高水平”呈现奥运五环图案。最开始整个导演组绞尽脑汁,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奥组委给张继刚发了两块白板,让导演组在上面记录构思过程。白板上写了很多构思,都不能令人满意。书写描述的痕迹怎么也擦不干净,仔细一看原来是崭新的白板薄膜没有撕掉就开始用了。编导工作室主任曹小明去撕薄膜,当他撕到一半的时候,张继刚激动地说:“你别动,奥运五环诞生了!”8月8日晚,蔡国强的29个大脚印沿着中轴线向鸟巢走来,当最后一个大脚印炸开了以后,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星星向中间一个透明的“薄膜”上汇聚,就形成了一个五环。

五环飞天一幕,不仅成为众多观众心中的奇迹,也成就了科技奥运的一段经典传奇。五环怎样凌空飞起?灯光怎么与环境及节目流程配合得丝丝入扣?

据梦幻五环灯光无线控制系统技术设计负责人张友梅介绍,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材料及制作工艺。技术人员用发光二极管制成一个五环,并将之安装在一张巨网上,用威亚吊起巨网带动发光的五环升空。这张长36米、宽16.5米的巨型钢丝网,全身被包裹成黑色,以衬托水晶五环,并具备“隐身”功能。事实上,这张重约800公斤的钢丝软甲,卷起来厚度不过40厘米,巨型钢丝网上下两端都有横梁,可以确保垂直静立于半空。

上方横梁除了安装4个威亚保证拉起巨网外,更重要的一项就是安装4个大电池和12个灯光控制无线接收器。4.5万个晶片通过干电池获得动力,接收中央系统信息,从而准确完成从暗到明,又从明变暗的工作。不要小看这些接收器背后的程序设计,梦幻五环构思最难攻克的就是无线灯控。为了展现星光向舞台中央地面汇聚,五环奇迹般诞生的场景,鸟巢舞台地面上安装了5万个LED彩珠,演出时通过灯光控制系统展现汇聚场景。

导演组利用舞台中央的巨型显示屏制作了一个五环视频,当全场灯光都暗淡下来,音乐响起时,舞台中央巨型显示屏会首先慢慢显示出与钢丝网上五环图案完全重合的图案。张友梅说,他们是以秒为单位设定两个五环图案灯控程序的。显示屏五环亮起后第五秒,钢丝上的LED晶片逐渐发光。第八秒,钢丝网上五环图案完全明亮的时候,显示屏图案渐渐消失。

此时,威亚装置随着音乐缓缓拉起钢丝网,奥运五环神奇地从地面上升到空中。

张继刚在媒体采访时谈到奥运会开幕式创作的细节,他说:“十几年前我搞创作的时候很少想到科技,现在在大型舞蹈音乐史诗的创作中,我们有文学部、音乐部,还专门成立了科研部,即使是搞别的创作,也是与科技密切相关。”

这次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至少证明了一点:艺术要更美,更超乎想象,离不开科学的帮助。那新颖的艺术表演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运用。对于当代从事艺术创作工作的艺术家而言,科学技术一定是为艺术服务的。

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这句话说出了福楼拜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看法——艺术与科学其实是相通的,它们就像家人,一路上,多数时候它们互相陪伴、扶持对方,但又彼此独立,轻易不会被混淆,中间可能会有一会儿分开,但最终它们会在山顶会合。画家李可染也打过一个类似的比方,他说:“学艺像爬山,有人从东边爬,有人从西边爬,开始相距很远,彼此不相见,但到了山顶,总要碰面的。”他们的比喻,说明了艺术与科学最终合一的关系。

还是一个大型活动的例子:2012年11月,北京举办第三届艺术与科技国际作品展,孩子们参观后叫嚷着说“好玩”“新鲜”“太有意思了”。在孩子们的眼里,这里是一个艺术和科技交汇起来的神奇世界。

中国科技馆展厅里,一只黄色大怪物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它是由荷兰动能艺术家用丢弃在海滩上的塑料管和塑料搭建成的。孩子们都叫它“海滩怪兽”。“海滩怪兽”有2米高、4米宽,能够利用风能和简单的物理效应,借助身上的12条“腿”,在不需要太大外力的情况下就能模仿人类“行走”。“海滩怪兽”的身体中央,有一个可转动的“脊椎”,它的转动能牵动每根“脚趾”,像人身上的关节一样能够做出复杂的动作。“怪兽”脚底最前端的“触角”可以感受沙滩的湿度,当行走到太过湿润或干燥的沙地上时,它会朝反方向移动,保证不会偏离海岸线。

这太奇妙了,科技的进步,让艺术的想象和灵感既美好又能够实现。画家达·芬奇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科技进步就像是艺术创作创新的一对翅膀。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

大家都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知道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建筑艺术的巅峰作品。它能被列为七大奇迹之首,是因为在当时,单靠一些原始工具及人力,古人就能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这足以震惊世界。现今使用最先进的科技也未能做到,那古代埃及人到底是怎样建造的?有人说金字塔并非埃及人所建,而是外星文明所建的遗迹。关于金字塔的各种神秘故事,至今仍是一个个未解开的谜。

但对金字塔背后的故事人们可能知道得还少,有事实证明了金字塔是古人建造的。它的出现是以当时高度发达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作为基础的。

1789年7月21日,拿破仑率领他的远征军来到了埃及。在开罗,他遭遇到埃及统治者毛拉德亲自指挥的部队的阻拦。面对着埃及士兵的弯刀,这位科西嘉的小个子指着金字塔说:“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显然,拿破仑对埃及怀有无比的敬意和深刻的理解。金字塔,这些挺立在荒漠中的巨大石头,代表了古代埃及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

埃及境内迄今留存下来的金字塔和金字塔遗址大约有80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因其最为高大雄伟。

胡夫金字塔用花岗石砌成。大金字塔原高146米(经数千年风雨侵蚀,现高137米),原塔基每边长230米(现长227米),占地5.29万平方米。在建筑历史上,它保持了一项经典的记录,它曾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霸占历史排行榜达4500年之久,直到19世纪末才被埃菲尔铁塔超过。它庞大的体积所需用的石料之多是空前绝后的。据估计,建成此塔共用了230万块石料,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达16吨。庞大的工程准确度却高得让所有研究者吃惊:巨大的金字塔的边长和角度的误差“不超过一个人的大拇指;石块的拼装紧密,至今石缝里一根针、一根头发也插不进去”。

胡夫金字塔的内部构造也比较复杂。塔的入口位于塔身北侧中心,高出地面约18米。塔中心地下30米处,是一个被废弃的地下墓室。沿入口处不远的一条上行的狭窄甬道,可到达第二个被废弃的墓室。沿此甬道再往上走,走过一条高达8米的大长廊,再经过一小室,就是国王墓室,这里安放着胡夫的红色花岗岩石棺,不过里边的木乃伊早在古代就被起义人民抛出墓外了。国王墓室长10.5米,宽5.2米,高约5.8米,入口处有一50吨重的石闸门作为保护,屋顶用多块共达400吨的大石板覆盖。由于墓室离地面已有40米高,顶盖承受重压极大,所以上面又连续用同样的石板筑成五层空间结构,这种5倍安全系数让现代建筑师们赞不绝口;当然也有吹毛求疵的人对此提出批评,因为在现在看来,只需一层就够了。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19世纪,西方的技术人员根本不相信,也不肯承认没有机器、滑轮、卷扬机和吊车的古代能造出如此庞大的建筑物。然而考古学家们在一座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法老墓里发现的一幅画,证明了古埃及人的确干成了这件不可思议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简单、最笨拙的装置,但他们凭那无与伦比的耐心和技艺,并借助科技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巨大的建筑艺术品,使现代人不得不甘拜下风。古埃及法老们追求万世不朽,在当时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金字塔逐层加高,千千万万的人们却一批批地在劳累中死去,国家财富也被这石头巨人吞得精光。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大批工人出现了,很多大体积的机器出现了,工人干活需要大场地,厂房出现了;大量的材料要从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马车不够使了,设计最精妙的马车,被最初设计得极为简陋的汽车所取代,火车、汽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那时,科学家、艺术家们,创造出了许多至今仍被认为是极美好的产品,“流线型”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新名词。

为了减少空气摩擦阻力,提高行驶速度,科学家们仿照鱼和鸟的体形设计汽车。最先设计“气流型”轿车的,是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工程部。造型在当时非常新潮和前卫。随后,这种设计手法扩展到其他领域,出现了流线型的冰箱、流线型的打火机、流线型的订书机……流线型成为一种时尚,它的造型代表了流行风格和时代感。

那些看起来和科技最没有关联的油画名作,其实它们的背后有着大量的科学家和画家参与的科学研究,例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