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先让家长优秀起来
8125100000002

第2章 家长成人化与重新学习的矛盾症结

一、为什么要家长重新学习

家长都是成年人,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负担,如何学习呢?再者,有这个必要吗?这就产生了家长的成人化与重新学习之间的矛盾。

所谓家长成人化,就是指家长步入工作期,主观上以为自己主要的活动应该是赚钱养家,做自己的事业,其学习内容更多的应该是与自己的工作兴趣有关联。家长的学习行为已经职业化、固定化、个人化了。虽然有了孩子,也要学一些家教知识,但不是主要的。

重新学习,是指家长从原来以家长自身发展为中心转到必须注意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学习,注重学习育人知识,进而掌握育人道理。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就可以教育好孩子;其实,从孩子角度看,这些大人现有的知识储蓄和非智力状况,仅凭家长的自然发挥,对孩子往往不一定有用,家长有些坏习惯如果不注意表现方式还会产生坏影响。为此我强调家长至少父母双方有一方要加强学习。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个家庭教育调查,数据表明家长重视家教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孩子成绩优秀。调查704位中学生家教情况,对其中的31位优秀生(成绩常排班级前三名)和237名中下生(学生成绩常排班级平均分以下)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家长的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孩子的性别、气质等客观因素在统计意义上不影响孩子的成绩,但家长是否重视家教知识的学习却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等生家长重视家教知识的学习,他们参加省家长函授学校学习的人数是中下生家长的四倍(20% ∶ 5%)。在学校里,凡是有父母经常配合学校的孩子,孩子就要表现好些,凡是家长不顾问的,孩子一般都要难教些。

(赵刚主编的《家长教育学》)

我国还没有要求家长必须学习家教知识的管理规定,教育孩子没有规定必须有家教证件,因此学习家教知识依然是家长自己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自觉学习。家长的观念也就成了家长能不能重新学习的根源所在,观念问题又来自认识水平。有的家长懂得如何教育,所以才能够科学投入。

请看一则家长的自述:

当双胞胎儿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做的最主要的一项家庭教育工作就是让孩子多听我们讲的故事,让孩子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学习的兴趣。我们讲的故事内容是非常庞杂的,但有一条选择的标准,就是孩子一定要喜欢,并且带一点点益智性。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既讲了大量的世界童话故事,也讲了像小虎队那样的通俗故事;既讲了有哲理的一些美文,也讲了报纸上那些增长实用知识的消息,例如发生火灾该怎么办等等。在那个阶段,我们很少让孩子写字、看书,主要是讲,讲出他们的兴趣、讲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讲出他们安静倾听的习惯。

实践证明,对幼小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办法。

幼儿不识字,但能够听,也喜欢动。所以讲益智性和情趣性的故事,非常适合孩子。这位家长深懂这点,所以很适时地给了孩子合理的教育。

幼儿时期,就给了孩子合理的教育,也就是给了孩子抢占人生制高点的教育。胡适、鲁迅、郭沫若、毛泽东等很多名人,他们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学习中国的经典著作;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人生,是因为起跑时已经先行一步。幼儿时期学习知识一时无法消化,但是却可以用一生去消化。因为这个时期读书,已经养育了读书的性灵,培养了读书的好习惯。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为什么伟人这么少,是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忽视儿童教育。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重视了幼儿教育,说不定也就能够培养有出色成就的孩子。

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两个孪生女儿,她的科研工作可以说忙得令人难以想象,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忽略对女儿的教育。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她自然十分重视科学地教育孩子,尤其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在女儿不足1岁时,居里夫人为她们“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她称之为“幼儿智力体操”训练。

居里夫人的想法是让她们广泛接触人和大自然。她忙里偷闲,带着两个女儿到动物园看动物,家里还养了一只猫。每当看到女儿们与猫玩在一起玩得嘻嘻哈哈,居里夫人都会忍不住也加入她们;有空的时候,她还喜欢带着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玩水,在大笑声、快乐的尖叫声中,让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就这样,孩子渐渐快乐无忧地长大了,居里夫人想:“仅仅学习大自然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她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给她们讲童话。每晚睡觉之前,居里夫人坐在女儿的窗前,用低沉轻柔的声音给她们讲白雪公主,讲丑小鸭,女儿深深迷恋上那些有趣的故事,每当这个时候,她们总是安静又听话,眼睛专注地看着妈妈慈祥的面孔。再大些的时候,就开始智力和手工制作的训练了。比如居里夫人一有空,就亲自训练她们数数,教她们识字,还不厌其烦地送她们去学习弹琴、画画、做泥塑。

平常的时候,居里夫妇都喜欢养花,孩子们自己也学着在自己家的庭院中栽花、种菜,虽然有时候院子被搞得乱七八糟,但居里夫人从来都是笑呵呵的,根本不在意。

饭后,居里夫人经常抽出时间与女儿们去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讲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总是用身边可以见到听到的东西教女儿,而且不停变换花样,孩子们就不会觉得枯燥。有时候,邻居们还能看见在林荫道上,居里夫人还教两个可爱的女儿骑车,笑声、歌声撒了一路。就这样,“智力体操”陪伴了两个女儿的成长。

居里夫人这套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终于一个女儿成了科学家,一个女儿成了音乐家。

我们和居里夫人一样关注儿女的成长,甚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比她要急切得多,但是都没有她这样的智慧。

反之,错过了幼儿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期,也就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一生。为什么总有家长抱怨孩子难教,我一听到这种抱怨,就百分之百地断定,是幼儿时期没有教好。

有些家长不懂得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以为,孩子那么小,怎么教?所以除了抱在手上,放任孩子无所事事,很难得会想点心事教孩子学文化,或做智力开发之类的游戏,或做非智力培育的活动,总以为孩子还小,从而错过了孩子教育的第一个最佳时机。很多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知道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不懂得教育孩子精神养育,以致孩子逐渐任性。甚至到了读小学阶段,也有些家长还认为不是最重要时期。

比如有一个年轻妈妈连续两年生了两个孩子。我问她:“第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准备好,怎么就生第二个?”她回答得很简单:“一个是带,两个也是带,一次解决,一起养大。”这位家长以为带孩子就是吃饭睡觉的事,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如何教的问题。还有些家长竟然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也飞不出凤凰,认识几个字就算了。

在城市,本来条件好些,但是很多家长忙,基本顾不上孩子,有的请爷爷奶奶来,有的送到幼儿园。爷爷奶奶远道而来,带孩子特别小心,生怕孩子哭闹,得罪儿子儿媳,加上对周边环境不熟,自己都有做客人的感觉,就更难以主人翁姿态带好孩子了;送到幼儿园,一般更好些,但是如何配合,也很不容易。

认识的背离,是非常痛心的。因家长的认识过失导致孩子错失接受教育的良机,那些不成功的孩子基本都打上了不成功家长的烙印。

凡此种种问题,引人忧虑。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该先教育自己,就得重新学习。以前我们所学的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学的,现在我们所学的是要根据孩子的需要而学的。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很多人混淆两者区别,不愿意重新学习,因而总犯经验的错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难呢?我以为就是家长太自我的缘故,总以自我经验出发教育孩子,就像给孙悟空头上套上紧箍咒一样,能不反抗吗?

如今,日益富裕的生活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用贫困年代的方法来教育富裕年代的孩子,就好像在农业示范区最先进的温室里用“刀耕火种”的办法来种庄稼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家长越希望孩子有本事,孩子越无能;家长越希望孩子长志气,孩子越得过且过;家长越希望孩子刻苦,孩子越逃避困难;家长越希望孩子勤奋,孩子越懒惰;家长越想说服孩子,孩子越不爱听。家长被弄得筋疲力尽,焦虑万分,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拿家长当仇敌,巴不得立刻离家出走,永远看不到家长才好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对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使其夭折。”

要解决这种问题教育,只有通过重新学习,才能纠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地进修自己。”

当然不能否认,有些家长看起来没有付出什么,但是孩子就是很争气。

我有位农村同学,他兄弟三个,个个考上了大学,让邻居好生羡慕。为什么这一家子出了三个大学生呢?他父母都是农民,一天到晚辛苦劳作,很难得给孩子什么教育。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细究其因,同学的家风很好。父母不仅勤劳,而且从来不让孩子懒惰,放学回家,就要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上学不得惹事,同学需要帮忙的,就不要推迟;要结交好同学,凡是打架之类的事要三思而行。家长与邻里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待人有礼有节,绝不随意跟人闹矛盾;手脚要干净,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特别是在几岁时,就教孩子自己吃饭,尽量教孩子做独立的事,有时要孩子帮助大人洗脚、拿碗,等等。家长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很简单。兄弟之间也是互相学习,哥哥给弟弟做榜样,弟弟有问题,哥哥有教育责任。

其实这种纯朴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

今天的孩子成长环境不同了,社会环境复杂了,甚至学校教育也不纯了,如果家长在家教方面无所作为,孩子就容易感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性。像80前出生的人,家长无所作为,孩子或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最多不过成为普通人,但是80后出生的孩子,环境越来越复杂,家长无所作为,不良的环境教育就容易主动侵袭孩子,尤其网络文化和媚俗文化无所不在的今天,家长必须时刻警惕,并主动占领孩子教育的高地。

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个成功故事:

一位叫做宋留成的家长,6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妻子是厂子弟学校的老师。

没有想到,他的两个女儿都成了美国博士。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女儿的前途,他本来想考研究生,为调离山沟做准备。

但妻子却不同意他考研究生,认为山区教育条件本来就差,如果这个做爸爸的走了,把两个女儿扔下,会有很多困难,对她们的成长不利。经过艰难抉择,宋留成当即就做出决定,放弃考研究生。

接着宋留成又做出了第二个重要决定,放弃已经从事8年的技术工作,到学校去当老师。

为保护女儿,他以女儿作为试验对象,采取了一套有悖于现行教育观念的“自然教育”的方式,以克制应试教育的不足。以一种边学边玩的方式,使两个女儿在小学阶段的生活充满着愉快。虽然她们的成绩非常一般,但宋留成认为,学习的效果并不能完全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实际上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根本无法从成绩单上反映出来。他看到女儿的发展是均衡的、和谐的、健康的,在小学阶段她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他预言:“她们小学轻松,中学轻松,大学更轻松。”

女儿们小时候,宋留成和妻子的工资不足百元,双方父母都在河南农村,需要寄钱,所以他们在经济上非常拮据,常常入不敷出,只能省吃俭用。但对女儿的智力投资,他们却舍得花钱。为了保证女儿小时候有充足的营养,他们常常跑十几里路到村里挨家挨户去买鸡蛋,为了给女儿广泛的业余爱好创造条件,尽管家徒四壁,但1986年还是狠狠心花六百多块钱给女儿买了录音机。后来又发现女儿对钢琴特别痴迷,又下决心给她买钢琴。当时一架钢琴三千多块钱。为买钢琴,他们勒紧裤带还了两年账。

现在女儿成功了,走出了大山。他们会心地笑了。

——宋留成《博士姐妹》一书

孩子的成功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啊!宋先生把子女成功作为最大幸福,并且付诸行动,作出牺牲,因而促成了孩子的成功。

有些家长总不能放弃自己的工作,为了工作,官场上的、商场上的家长们都很“固我”,休息时间都搭上去了,很少有个完整的一天待在家里,甚至很多父母很少有一个星期天陪陪孩子,更不用说长期在外工作的,打工的。

我以为夫妻两个要商量好,至少有一个必须做出牺牲。有些家长在工作中的确担任重要角色,这些家长的确富有奉献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难能可贵。可是优异的工作表现不能成为规避家长责任的理由。

为了孩子,为了祖国下一辈,我不敢恭维家长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因为以耽误孩子前途为代价的奉献其实不仅害了孩子,也有害于国家。做不好家长,就等于放了一个问题孩子到社会,这就影响社会风气,所以在搞好工作的同时,不要忘了教育孩子这项工作。

如果人人都关心自己的孩子,人人都注意经营自己的小家,我想从小家里走出的孩子也许都会是更健康的孩子;社会由家庭构成,健康的家庭也就组成了健康的社会。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选择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要让孩子优秀,家长必须先优秀。

二、家长学习什么

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至少以下几点不能不学习:

(一)要为建立科学的儿童观而学习

不同的儿童观,就会有不同的行动,就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观念问题是教育孩子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相信婴幼儿是很有接受能力的,以避免轻视婴幼儿教育,从而降低孩子的人生品位。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每个孩子出生后就能获取知识信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至8岁又增加了30%,8至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其次,要懂得人一出生就是独立的道理,享受跟大人一样的尊严,所以婴幼儿从人格讲就是独立的,小时候的依赖是暂时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独立精神。

在这点上,很多家长误入歧途,一切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学会了依赖,失去了独立本性,是非常有害的,美国把这样的家长称为“中国妈妈”加以讥讽,值得国人深思。

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须是根据孩子天性来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维护孩子独立发展的精神。

再次,要以做人为先,培养好习惯,以避免片面开发智力的后果。要发展的智力,更要注意培育孩子做人的习惯。“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德智体三者中,德是重中之重。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一定要把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不能唯分数是瞻。

一位七十多岁的诺贝尔奖获奖者,遇到这样的一位记者提的问:

“对于您的成功来说,您在哪所大学、哪个研究机构获益最多?”

老者沉吟片刻后满含深情地答:“在幼儿园。”

记者十分惊异地问:“为什么?”

老者沉静地答:“是幼儿园的老师给了我一生受益的习惯。”

记者惊异地问:“哪些好习惯?”

老者答:“在幼儿园里,我懂得了要把用过的东西摆放整齐,懂得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懂得了有了好吃的东西要分给小朋友一些,懂得了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老科学家的回答的确让许多人感到惊异,但他恰恰说出了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阶段教育。不要以为小孩子听不懂,其实真正不懂的,是家长。

(二)要掌握最起码的育儿知识

1. 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人总是要走向社会的,不了解社会,就不可能帮助孩子准确把握孩子发展的方向。家长对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是非常关键的。家长有帮助孩子处理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责任,关心孩子与关心社会应该是同步的。

2. 生理发育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大脑发育的常识。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如何发掘和发展孩子的潜能。心理学认为,我们大脑的左半边是控制语言、沟通以及读写能力的,右半边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

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在6岁之前,对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脑为中心,也是右脑最活跃的阶段,适当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让右脑功能发挥更优秀。及早对宝宝进行感官训练,促进他的右脑发育,对宝宝的整体发育,包括智力心理及学习生活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

专家研究,如果不在6岁前及时开发大脑的右半边,以后很难成功开发。

大脑成熟的关键是互动。孩子们在出生的时候大脑里的神经元非常非常多,这样,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他是可以学习发各种各样的语音——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慢慢更接受了母语,所以母语的神经元就开始链接,而其他一些没有用的神经元则慢慢地消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长大之后学习外文非常困难。为了及时“链接”,就要我们经常设计与孩子一起互动的游戏,以开发大脑。懂得这些原理,对指导我们抓紧抓好早期孩子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营养学方面的知识

只要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为健康的人生打下基础。很多家长是很关心这方面的知识,但要全面科学地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很多孩子营养过剩,说明家长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

4. 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是自我依恋期,为此要给孩子安全感,教会孩子转移自我依恋。到了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认同期,因此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很关键。到青少年时期,进入叛逆期,因此如何适应孩子,顺应孩子心理特别很重要。

教育孩子还要注意“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为什么与孩子之间有代沟?孩子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甚至很讨厌父母的唠叨?我想父母还是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好。

心理学里还有一个叫“蝴蝶效应”。用在教育上,就是如果有一次没有教育好,孩子由此会逐步养成坏的习性。比如最初孩子是没有依赖的,也喜欢帮助大人做些事情,但是大人总是不让孩子做,真到了大人需要孩子做的时候,孩子不会主动做,时间长了,孩子不会关心人,变得很自私。

5. 还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教育要讲究时机,讲究方法。

比如,大双和小双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14岁考入大学,19岁攻读航天博士,22岁参与国家863课题研究。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其父母抓住了他们的“闪光点”,例如,“二双”的父母从哥俩用铁丝去探电源插座是否有电开始,发现了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从兴趣入手,培养了孩子对有关学科的兴趣。

的确,学会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只知道学习重要,只知道要孩子学习,每天给孩子学习任务,每天看到孩子学习就高兴,却不能想办法让孩子高兴学习,这是很痛心的。

“又一则故事”

2004年9月12日,刘晓琳以全额奖学金登上了飞往英国牛津大学的飞机。刘晓琳从小学到高中,就读的都是普通的学校,她的父亲刘根正是广东某小镇上的工人,母亲王丽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就是这样的教育环境和家庭背景,她如何取得如此成功?

他的父母刘根正和王丽的办法非常简单:“把学习作为一种奖励。”

刘晓琳三四岁的时候,最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的故事太好听了,每当妈妈讲故事的时候,都会拿来一本书。晓琳也知道,妈妈的故事都来自于那本书。

“妈妈,妈妈,”那天中午,晓琳跑到厨房找妈妈,“快,给我讲故事。”

“不行啊,琳琳,”妈妈看了看她手上的童话书,“妈妈正在做饭,如果你能帮我洗菜,做好饭,就奖励给你一个故事。”

晓琳想了想,同意了。虽然她把水弄得满地都是,菜也洗得不是很干净,但妈妈还是夸奖了她,并在饭后,给晓琳讲了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

晓琳的全部心思都在故事书上。渐渐地,她不满足于妈妈讲故事了。故事就在书里放着,如果自己认字,就不用总是求妈妈讲了。可是,她不认字,怎么办?晓琳自己提出了识字的要求。

“我要自己看故事!”晓琳不懂得说要认字,“故事就在书里呢。”

“那你就要学会识字。”妈妈说。

“妈妈教我。”晓琳来劲儿了。

王丽觉得,现在也的确到了让她学习识字的时候了。不过,如果只是泛泛地教她认字,过一段时间她就会感到烦了,把学习识字当成了负担。所以,她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把教晓琳识字,也当成了奖励。如果晓琳能够按照与家长的约定,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按时起床……一天的综合评分达到优秀,得到家长的认可,就教她故事里面的5个字。如果表现更好,就会奖励10个字。

晓琳非常喜欢这种奖励游戏,因为,那些神奇的故事,就像一个个迷宫,渐渐完全地呈现在她面前。

有一次,妈妈正在“奖励”晓琳时,忽然有件急事要出去办,她让晓琳自己先复习以前的“奖励”,匆匆地出门去了。2个小时后,妈妈回来时,发现晓琳还捧着故事书在“研究”,见妈妈回来,她高兴地扑了过来,要求把剩下的字也“奖”给她。王丽觉得,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应该可以教她查字典了。后来的奖励就变成教查字典。没想到,晓琳学得很快,随着识字量越来越多,晓琳已经不需要妈妈给她奖励了,碰到不认识的字,她干脆就查字典,自我奖励。

王丽认为,与其用别的奖励学习,不如把学习当作奖励。因为,在学习就是奖励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让她学会了付出回报之间的关系,学习了做家务,甚至还学习了等待和忍耐,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的重要元素。

——《小布丁》中《刘晓琳,普通家庭培养的牛津生》一文

还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成长。很多父母为安全起见,总是不让孩子碰这碰那。不仅是父母,就是国家行为也是这样。譬如有孩子在出游时出了生命事故,于是教育主管部门就要追究责任;追究责任没有错,但是结果是没有人敢组织学生出游。然而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灵按摩师,是孩子成长的天堂,家长要懂得这点,并及时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畅游。

帮孩子学习全面发展,是很多家长很关心的课题。

比如专家研究证明,艺术素养是让孩子享用一生的财富。对于世界,人总是有很多想法,孩子也一样有很多想法;有了想法,孩子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绘画。我们说的艺术活动,特别是儿童,最容易操作的就是图画,只要给他一根小棍,一块地,他就可以画,更别说是画笔和画室了。孩子想的、他对世界的认识都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活动特别体现了人作为一个主体的能动性。不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相对来说比其他的活动对孩子来讲更开放、更宽容。比如学数学,规定是很强的,加减乘除只要错了,答案就是错的。但是艺术对孩子来讲,创造、使用、变化的空间非常大。

在艺术世界里,有着更快乐的体验。为此,我们要安排孩子一些基本的艺术活动,而不仅仅是数理知识的补习。

要鼓励孩子玩耍。玩耍和养育、健康以及教育都一样重要。孩子们对玩耍应该是主动和自然的。玩耍是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也是他们的工作。有专家指出,如果你要孩子考大学,那么就要让孩子在幼小时充分玩耍一两年。

但是我们很多家长成人后,不愿意玩耍,更不愿意与孩子一样玩耍,这恰恰限制了孩子发展机会。一个真正合格的家长必须是能够保持童心,并与孩子一样玩耍的家长,要经常设计一些游戏,与孩子一起活动。

当然真正的玩耍是由孩子们自己决定的,是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的。所以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是最好的。独生子女没有这个条件,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哪怕全家人都要玩耍,也是非常有效的。

“家教案例欣赏”

(一)为了孩子,重新开始

河南洛宁县的贾容韬,原是该县服装鞋帽公司的经理,贾容韬有一对儿女,成绩并不好。一是上网玩游戏,二是与同学打架,并且屡教不改,差点被学校开除。为了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忍痛关掉生产红火的工厂去陪读,潜心研读了不少教育专著,终于将一双儿女送上了重点大学。

为了孩子,他毅然实施三戒——戒烟、戒酒、戒麻将,又订了几种杂志报纸,买来了一大堆名人传记和教育专著,将全部业余时间用来读书。过去,贾容韬和孩子聊天谈心,总是那句重复了几千遍也不嫌烦的“要努力学习呀”,现在他提“李政道当年……”,“林肯小时候……”,故事开始融化孩子的心。

贾容韬开始推心置腹地与儿子、女儿谈心,检讨自己以前的不对。表示“以后我要像歌词里说的那样,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儿子感动了,红着眼睛说:“老爸,谢谢你明白儿子不是猪。比起衣食,我真的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盼望遇事可以和老爸商量,烦恼了可以向老爸诉说。”贾容韬眼眶也湿润了,就这样,父亲和两个子女终于谈到一块了。

当女儿没有考好时,贾容韬没生气,因为他记得魏书生老师说的:考砸了,正是孩子最痛苦、最伤心的时候,做父母的再打骂一顿,再给压力,那不是往孩子伤口撒盐吗?有本事的父母应该帮孩子拿出提高成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没本事的至少要鼓励孩子。

贾容韬鼓励女儿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初中时你多辉煌啊,数学还考过满分呢。以你的聪明,只要用心,下次一定能考好。贾蕾非常激动,父亲这样理解自己,情不自禁地哭了:爸爸,只要你相信我,我就有信心!自信的孩子一定能成功。高考时,贾蕾数学考了138分(满分150分),顺利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

虽然贾毅与父亲的关系亲如哥们,学习也比以往认真了很多,但网瘾一时还戒不了,后来居然被学校警告。贾容韬为此惊出一身冷汗。他考虑到贾毅住在学校,身边总有网友鼓动他去网吧,而贾毅的自控力又比较差,所以他决定关掉红红火火的工厂,和妻子一块儿去给儿子作陪读。妻子起初有点不情愿,但贾容韬态度坚决:赚钱的机会以后还有,儿子的教育可误不得。当贾毅看着父母背着一大堆行李来陪读时,马上沉下脸来:你们想当看守吗?贾容韬诚恳地说:你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到那时,咱们父子天各一方,今后在一起的日子恐怕少之又少,咱们要珍惜父子情分,多做两年伴,再说了,我也想静下心来读点书。

贾容韬夫妇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处房子,妻子负责伙食,丈夫负责转移儿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为此,贾容韬在家里支起了乒乓球桌,经常和儿子切磋球艺。每天清晨,贾容韬陪儿子去跑步。

儿子戒掉网瘾有波折时,贾容韬不但没有批评他,还端上热饭热菜,说:贾毅,虽然你又去网吧了,但你的进步是惊人的,进网吧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了,这证明你是有毅力的人,离成功不远了!连网魔这么强大的敌人你都能战胜,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贾毅激动得大喊:老爸万岁!贾容韬热泪盈眶。后来,贾毅不但戒掉了网瘾,同他姐姐贾蕾一样,也考上了重点大学。

——苍溪教育门户网《家教成功案例》

评注:

贾容韬的转变来自学习,学习使他首先注意身教,改变自己,端正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不是责怪,而是理解和鼓励,通过谈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子女受伤的心灵得到安慰、受到启迪;尤其在孩子反复出现问题时,他准确把握了孩子的特点,及时调整了家庭事务,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毛病;由于处理得当,很有耐心,使孩子在危险时刻再次受到鼓舞。

(二)李明博:妈妈是他成才的明灯

李明博的成才之路是坎坷的,历经了种种磨难,但最后成功了,这其中母亲的教诲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第一则故事”

李明博的母亲没有上过学,她是一个典型的韩国乡下农村妇女。

李明博小学三年级时,一次父母带全家人来学校,为他参加运动会助阵。比赛前,老师就说只要谁跑进前几名就会有奖品,而奖品除了奖状还有两支铅笔。这对经常使用旧铅笔头的李明博来说,两支新铅笔将是何等丰厚的奖励,他决定尽全力赢取两支铅笔。果然,李明博使出吃奶的劲跑了个第三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两支新铅笔。这是李明博平生第一次得到新铅笔。

两支新铅笔在手里还没握热,就在嘈杂的人群中弄丢了。年幼的李明博拼了命似的在操场的每个角落来来回回寻找,结果找不到,最后他坐在草地上悲痛欲绝地号啕大哭……这时母亲走过来拍着李明博的肩膀说:“孩子,不要哭,你什么也没有丢。”

母亲继续说:“你不是还有奖状吗?铅笔迟早会用完的,可奖状会永远留在你身边给你力量。”一席话让儿子停止了哭声。

评语:

懂得鼓励孩子是母亲最大的成功。始终记住,要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寻找孩子的优点及时表扬。

“第二则故事”

初三那年,一次母亲郑重地说:“你现在不小了,明天邻村一富人家办喜事,你去帮个忙吧。”李明博的第一反应是,平时家里吃不饱,母亲以此让自己到富人家吃顿饱饭。

不想母亲又跟进一句话:“不过你得记着,你只能去给人家帮忙,绝对不能随便吃人家的任何东西,回家时更不能带人家的任何东西!”

李明博犹豫着不想去,一者一身破烂去那个场合很狼狈;二者自己性格自卑孤僻,去陌生人家不知如何开口说话和做事。在母亲的鼓励下,李明博终于去了那个富人家帮忙办喜事。走进主人家,他明显感到周围人群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衣衫褴褛的自己,他们肯定以为自己找借口来大吃一顿。

李明博牢记母亲的话,弯下腰用力干活,即便院子里到处是诱人的香味他也无暇顾及。天黑时主人家留他吃了晚饭再走,李明博忍着饥饿说:“谢谢你们,我不饿,我得赶紧回家。”

这时的主人家已经对李明博生出好感和钦佩,他们拿出好吃的说是要送给他母亲,李明博赶紧恭敬谢绝:“妈妈是让我来干活的,不是来拿东西的!”

李明博空手离开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原来不求回报竟然让人这么幸福。以往自己对富人有一种戒备心理,现在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得到富人家真诚的感谢,李明博自卑孤僻的心理在瞬间消失了大半。

“多亏了母亲,让我树立起一个勇敢面对现实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几十年后,李明博想起此事,还感念母亲当初让自己去给人家“白白”帮忙的受益。

评语:

李妈妈很了不起,在自己面临贫困需要物质给养时,还不忘培养孩子不思回报的心灵,多么难得,多么有远见。请记住,只有超脱物质,才能获得精神滋养;而受物质束缚,会折杀孩子的精神。

“第三则故事”

李明博读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高考前在工地上卖苦力,最后几天发高烧卧床不起;考上高丽大学后差点无缘上学,多亏菜市场的商贩们集资凑足学费;上了大学,他每天半夜起来先是清扫和运送菜市场的垃圾,然后才能去学校读书;大二下学期,因贫困他曾申请弃学从军,不想自己虚弱的身体压根不是当兵的料,最后又被迫返校读书。

可李明博偏偏不安分守己,大三时他不仅关心自己家庭的生活困境问题,更关心当下国家和民族遇到的重大政治问题。1964年韩日政府会谈中,韩方就日方在历史上对韩国的种种压迫没有提出任何赔偿要求,并急于韩日邦交正常化。韩国人民愤怒了,游行示威的抗议一浪高过一浪。作为学生领袖,李明博总是冲在示威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最后竟然被捕入狱。

1964年9月的一天,李明博听说母亲来探监,心里忐忑不安。他做好了挨批的准备,自己上个大学多么不容易,现在竟然“惹是生非”进了监狱,母亲一定会非常痛心和失望的。

然而没有。母亲见到李明博先是打量了一番,然后快步跑上前去抓住儿子的手,接着便是一阵沉默……过了许久,母亲像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明博,妈妈相信你是对的,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说完她松开儿子的手,转身急匆匆地离开了监狱。

20分钟的探监时间,母亲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么一句安慰儿子的话!

——2010年7月《意林》

评语:

孩子是独立的,做母亲的要善于鼓励,为了国家就要鼓励和支持。

总评:

我提倡重新学习,是针对不懂教育的家长来讲的。真正懂教育的家长是什么样的家长呢?不是一定要学习阅读多少书籍,最重要的就是家长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