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先让家长优秀起来
8125100000013

第13章 摆正关系

一、畸形现状

我们先看一则调查。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立荣、林荣日曾主持进行了《上海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调查》,卢湾、闵行、宝山、青浦等区约1300户家庭参与了调查。调查显示,孩子的教育投资普遍受到上海家庭的重视,“请家教”、“上辅导班”和“出国留学”位居前三位,家长更多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做人方面的教育仍普遍忽视。占调查总数46.5%的上海家庭曾经为子女请过家教。当问及请家教的原因时,选择最多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比例达46.9%,而选择“孩子跟不上课程进度”的仅占16.3%。可见,请家教已经不只是成绩较差孩子的选择,家长不满足于孩子的学习仅仅是“跟上进度”,而是要向“更好”靠近。

随着孩子就读层级的提高,为提高学习成绩而请家教的现象越发显著,从幼儿园的5%,到小学13%,初中18%,再到高中阶段的44.9%,呈现一种绝对正比例上升的态势。这一状况除了与孩子课业负担逐渐加重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层级的提高使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也不断加大,孩子学习成绩又直接决定着他们考取名牌大学的几率以及更长远的就业。

调查同样显示,英语类辅导班最受家长推崇。

调查者按目的将辅导班分为辅导功课类、参加竞赛类和培养兴趣类三大类。调查结果显示,曾经选择过这三种辅导班的上海家庭比例分别为45.1%、15.7%和54.3%。

从更为具体的类别来看,选择最多的依次是英语类(58.8%)、电脑类(27.5%)、书画类(26.1%)、乐器类(19.2%)、舞蹈类(18.7%)、手工制作类(10.7%)、歌咏类(9.7%)。

调查还显示,随着就读层级的上升,选择功课辅导班的家庭越来越多,选择兴趣辅导班的家庭越来越少。可以看出,随着课业压力增大和升学竞争的到来,上海家庭对孩子功课的关注开始占据更主要的地位,而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则退居次要地位。

其实,这种现象不只在上海,全国各地,请家教的,基本上都是围绕提高孩子学业成绩着想的,教育功利性非常明显。

受这种过分功利化的教育影响,许多家长也淡化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

本来仅就“考取大学就是有出息”这一点看,重视分数和技能,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学府,能够进大学深造,当然是有出息,我们不能吃不了葡萄就说葡萄酸。但是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过度就会物极必反,好事变成坏事,容易用死的知识来套住灵活多样的人,以至把人框死。忽视全面育人的教育,肯定是很不科学的教育。

其中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抛弃了做人教育,这包括道德培养,处世素质,生存技能,生命价值,甚至包括终身必须的学习习惯。在很多中小学校基本不谈做人教育,一切就是分数。

正是因为如此,孩子越到高年级越难教。到了高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寸步难行了。

也有的家长很重视全面教育,但是一旦当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就必然发生了移位。虽然应试题中肯定也包括对学生道德的引导,但是做题与做人的实践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恰恰是道德有明显缺陷的学生。

因为孩子要学习,其他事就可以不用管。孩子要学习,成了掩饰孩子做家务不足的最好借口。

比如家里来客人了,他可以以学习为借口不必接待;时间一长,就没有了接待人的习惯了,所以现在我们无论走到哪家,很少有孩子主动来接待人的。用餐礼仪也不再讲究了。以前我们总记得大人教我们,好菜要让着客人吃,现在不是,孩子依然可以只顾自己享受。孩子走亲戚,用餐也是有规矩的,但是现在什么规矩也没有了。这当然不仅仅是应试的原因。

在学校里,还经常看到,劳动干得更多的往往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并且成绩好的学生不干活会得到更多的原谅。这种原谅,有些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表现得自觉些,但是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应尽的劳动义务应该是一样的。

二、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

父母应摆正学业教育和做人教育的位置,做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一)做人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做人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做人与知识的关系好比一个人拿着刀,好人拿刀做好事,坏人拿刀做坏事,刀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拿刀的人不同。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做人到位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

做人往往是一个人智力学业成功的领航员和护航员。不管以后朝哪个方向发展,做什么工作,都首先要求做人过关。

一个拥有优秀品格的人,必将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人生和事业也必将因他的优秀品格而步入坦途。一个缺失优秀品格的人,即便他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因为决定能否把事情做好的不仅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格。所以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李嘉诚70多岁,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大陆商人的偶像。但是他待人没有一点架子。他接待客人,进电梯口,他在门口等客人,然后给客人发名片,这已经出乎大家的意料——因为李先生的身份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为了大家都舒服,跟大家照相,照相站的位置,由抽签决定,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也是为了大家舒服。他讲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同时要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生活和社会当中,不要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来接纳你,喜欢你。

吃饭时,每个桌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和大家握手告别,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又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这就是他的追求无我,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他都做到了。

中国自古就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说法,李嘉诚先生与其说是一位伟大的商人,倒不如说是一位伟大的智者,是一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情商高手。他深知做事与做人的辩证关系,做事自强不息,轰轰烈烈,建立自我;做人厚德载物,谨小慎微,追求无我。他的财富帝国令人赞叹,他的卓越品质令人敬仰,他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

李嘉诚的商业成功,其实更是他做人的成功。

在生意场上,有句名言,就是做生意先做朋友。

有一个工程公司的老板,在外人看来他处事低调,为人厚道。对待甲方(工程发包单位)的高级领导和关键人物他不敢怠慢,就是对于甲方的一般人员,甚至是不相关的人,他也毕恭毕敬,和善客气。

他经常与甲方的一些年轻人打得火热,年轻人结婚他送礼祝福,生了孩子他自然也给孩子包上红包。年轻人从科员晋升为副科长、科长什么的,他更是摆上宴席以示祝贺。明眼的人都知道,这位老板并非无的放矢,他眼前做的似乎是“亏本”的买卖,但日后肯定会得到加倍的回报。事实也确是如此,在工程建设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很多施工企业等米下锅,吃了上顿没下顿,而他的公司却工程不断,热火朝天,收入年年提高。因为,他确实就像一个农民一样,辛勤地耕耘着人脉资源的沃土,很多原来无名的小字辈现在都站在了甲方企业重要的位置上,凡是他投的标基本上没有落空的,这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人说他人品厚道诚实,有人说他善于放长线钓大鱼。不管怎么说,他经营人脉的长远眼光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做人本该真诚,不必有功利目的,更何况人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然,但不管你的动机如何,都要把道德修炼到位,既快乐了自己,给了自己无限风景,又点亮了别人。

(二)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

中国传统家教的鲜明特点就是注重教子做人。孔孟之道首重“人伦”,“明人伦”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一件事情,并且做人问题不仅关乎本族本人的利益,还与国家兴亡直接有联系,“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首要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

所谓父贤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孟子能成为大学问家,不是他的母亲懂多少学问。据历史记载,孟母并没有认真钻研什么经典书籍,也没有像老师啃书那样教孟子,主要就是为孟子成长不断选择环境,也就是教孟子如何做一个上进的人,培养孟子勤奋学习的习惯,传授做人的道理。孟母主要承担着教孟子做人的责任。

当然古代家庭教育也重视孩子的专长和技能教育,但做人教育仍然一直是古代所有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明代教育家总结德育为首的人生道理,“人之享用,必视于德。高贵福泽,厚吾之生,惟修德为克胜之,德薄则弗克胜,福祸无日矣”。有了道德,就能享受人生幸福。如果不讲道德,死后也无葬身之地。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社会发展到今天,自然有今天做人教育的内涵,但是德育为首的思想是不能改变的。孩子如果不孝敬父母,再有本事,对父母来说,只能会带来无穷伤害,对社会来讲就会带来一种不安定因素,流传一种不文明的毒素。反之,如果孩子没有学会什么本事,但是很孝敬父母,也许生活会贫苦些,但是幸福依然洋溢在家庭里。

有一位残疾的父亲,他女儿上学之初是个身体差、纪律差、成绩差的后进生,经过家长和老师长期精心教育,最终把她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生。2002年,她被美国、英国、新加坡三国的12所名校同时录取,选择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专业。

这对夫妻对家庭教育的感悟就是以德育人,他们说,最能引以为豪的就是女儿人品好,懂事孝顺。他身高仅1.3米,妻子也只1.4米多一点,但1.66米的女儿一点都不嫌我们丑,很乐意和父母一起逛街。因为在这个家庭教育中始终贯穿着爱的教育。在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抱着她去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参加拯救大熊猫的捐款。1993年11月,杭州民政局发起“援助孤儿”行动,父母鼓励女儿独自去报社捐款。这件事不但锻炼了她独立办事的能力,也培养了她助人为乐的品质。

身残,很容易被生活抛弃,被世人所看不起,但是这对夫妻没有丧失生活信心,而是满怀热情地给予孩子道德教育,这个女儿能够成功,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美好果实。

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做人教育,也就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独立性、互助性和协作性,以及善良、无私的品质等。

父母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么教会孩子做人,就是人生的第一堂课,也是终身相随的课。家庭教育是孩子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从小从生活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文明行为、高尚品德的影响和作用更大。父母要把培养孩子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品德高尚作为首要职责,不要把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推给学校和社会。

傅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一生为中国读者翻译了三十多部世界文学名著,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评论,还撰写过不少的散文作品。他一生除了做学问就是培育子女,《傅雷家书》就充分体现了他的为人父母观。

在傅雷对子女灌输的思想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爱国。长子、著名音乐家傅聪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到父亲从他懂事起就教育他“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而什么时候都要“不失赤子之心”。

20世纪50年代初,傅聪出国留学,傅雷更是牵肠挂肚,生怕儿子年少离家出国,长成了忘记生他养他的这片国土的秉性。一次,他和友人谈到傅聪在国外的艺术成就,兴奋之中也不无担忧地说:“我担心的是他身居国外,对祖国的实况有所隔阂,埋头艺术生活,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不要在政治上产生什么失误、受到什么任何挫折才好。”为此,他许多次在信中向儿子介绍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介绍中国人民在改造家园,与大自然搏斗时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大公无私的精神,用以激励儿子的爱国之情。

在1954年8月16日写给儿子的信中,他详细地记叙了家乡人民防台防汛的情景,并充满激情地写道:“你得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看重自己就是看重国家。不要忘记祖国千万同胞正在自己的岗位努力,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傅雷总是用活生生的事例、引经据典的启迪、呕心沥血地教诲教育儿子:“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能有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同胞的事情发生。否则,艺术家的慈念与博爱就等于一句空话。”正是这种严格的父教,使傅聪虽然大半辈子在国外生活,但赤子之心不改,即使在遇到父母亲蒙冤死去的惨景面前,他也仍然热爱着祖国。

爱国是崇高的感情,因为高尚,所以使人警醒,因为高尚,提高道德水准。做父母的,时刻注意孩子的道德教育,从而托起孩子光明的人生。

(三)做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情商

这个世界上,不外乎做人和做事。做人需要情商,做事需要智商。

有人说,成功100%=IQ20%+EQ80%。人的一生,20%由智商决定,80%由情商主宰。成功需要会做人,也需要会做事,并且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从这个公式看,不仅是家长要注重做人教育,就是学校也要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情商是做人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用来处理人和人,人和事情,人和万物的合理关系,使之得到优化,使之达到自己的最佳目的。

智商往往有具体的专业指向,情商则没有,它渗透在各种活动中,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体育等活动中。抓住了情商,就抓住了成功之本。即使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如果他总是发挥不好,他同样不能成功。情商缺乏,会出现种种不良症。平时讲的心理素质就是属于情商。

1. 冠军夺冠,考技术,也考情商

一个运动员技术很好,但如果心理素质不好,临场紧张,承受不了压力及比赛过程中的种种曲折和挫折,就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好成绩。所以在奥运会上,有不少曾得到过冠军的选手反而会出乎意外地失去奖牌,因为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那些无名小卒没有任何压力,反而轻松上阵,轻松夺冠。

2. 高考成功,考水平,也考情商

高中毕业生,有些学生平时每次都考得很好,但到了最后一次高考,就不行了,心里一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

3. 批评面前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学生因为承受不了批评或者受不了成绩下降的打击而自杀的事例,让人扼腕叹息。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智商不错,要求上进,可是稍微遇到点挫折,或者家长有了一点批评,就承受不了呢?如果孩子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么差,他们有再高的智商,有再多的知识,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呢?

4. 职场上考验的主要是情商

我曾见到不止一个曾被称为“神童”的人,有的是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数理化都很优秀,但是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结果这些曾经的“神童”有些连正常的工作都不能适应。社会对他们而言显得过于复杂和残酷了,他们没有安全感,不知道应该怎样生存。

在职场中,经常会发现交际能力和情商往往比专业知识更有竞争力。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不一定很成功,很多单位招聘人员时,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

许多家长总是过多地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是否优越、智力高低如何,却把决定一个人婚姻、工作、人际关系、事业的情商等主要部分忽略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宋嘉树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留下了写不完的故事,他的家庭教育很有开创意义,宋氏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那一个。不过宋嘉树为孩子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聚会在一起,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有一次,姐妹兄弟几个玩“拉黄包车”的游戏,蔼龄装作黄包车夫,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大”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这件事被宋嘉树知道了,他慈爱地对蔼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蔼龄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树又笑着对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长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精神、面对邪恶势力又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宋氏投入更多的其实就是情商,以慈爱之心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以愉快的家庭氛围感染每一个孩子。孩子玩出了问题时,肯定心里不快,但家长不是简单责备,而是和蔼地指点、快意地鼓励,使孩子们能从容地对待问题,化解不快,这对以后三姊妹的影响非常有用。科学家们经过各种测验和考察,证明了情商比智商对人更重要,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婚姻、工作和整个人际关系的状况,甚至包括他的事业。

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提出明确的口号,重视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开发,重视情商教育。这对于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独生子女的智商一般都正常,甚至很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际交往障碍,交往面窄,生活孤独,情绪不稳定,这正是情商不足的表现,也是引发很多问题的根源。在农村里,独生子女问题相对好得多,因为农村住户环境开放,邻里交往更方便,但城市几乎老死不相往来,邻里相处很长时间还是你不认识,我不认识你,加上城市生活城市化鲜明、商业化浓重等各种问题,促使孩子在城市交往中出现很多困难。因此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更要注意情商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