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
8121900000052

第52章 关角山情思(1979)(7)

从1976年开始,先后有李学智、张洪峰、叶光文、刘世全四位干部在3连挂职,而且每一个干部临走时都恋恋不舍,不愿意离开,不少人说3连是锻炼干部的基地。从1977年开始到1979年,铁道兵限制从士兵中直接提拔青年干部,全营仅提拔五名干部,3连就提拔三名。不到四年时间刘生副连长提拔为1营副营长,钟指导员提拔为4营副教导员,杜金亭连长如果不被临时安排转业,这位已被风传了近一年要提拔的优秀连长也很可能会被提拔。在当时就有一种说法“要提干去3连”,“要提升跟传兴”。

离开3连时,炊事班的同志们没有更多的要求,唯一的就是希望在一起照个合影相。通过老乡联系了三天才照了这张相。二排左二为我的助手赵世荣,一排右一为邱立明。我就是3连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我更应该感谢它!

我应该感谢的还有3连的战士们,是他们的艰苦努力,无畏付出为3连争得了荣誉,才有了我的提干机会。这一桌“满汉全席”是他们用血和汗的代价做出来的。吃鱼不忘捉鱼人!

4排以前有个副排长叫余守宏,1970年入伍,湖北潜江人,眼睛大大的透着智慧,脸庞黑黑的闪着忠诚,属于“老三届”中的优秀学生。施工中不怕苦不怕累。担任副排长(排长长期缺职)以后,连里交给的每项任务都巧谋划、干在前,保质保量保安全,年年是先进。他为人忠厚实在,不善言语,每说一句话都入情在理,让人信服,没有“九头鸟”那种刁滑习气,在连里威信很高。1972年年底就被确定为后备干部,从林彪事件到“四人帮”垮台,由于干部冻结、“军队要整顿”,几年里一直不从基层提拔干部,部队内部从“三支两军”结束到精简整编开始,什么政治运动、重大任务他都遇上了,唯独没有碰上提干机会。当了四年后备干部,代理了三年排长,1977年初他被批准退伍,钟指导员为他送行时心感不安,表示歉意:余守宏同志很优秀,也很亏,我对不起你!余守宏上车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当铁道兵就不能怕吃亏,我们有这个经历就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2排5班有位副班长叫张舍娃(1973年入伍,陕西临潼县人),1977年1月退伍前的头一天晚上,他和本班另外三名已确定退伍的同志又来到工地,冒着不停的渗水,打风枪,打风镐,一刻不停地干到凌晨1点多。杜连长催了两次,他们还不下班,最后连长发火了,张舍娃含着泪说:我们要走了,隧道没有通,铁路没有通,你让我们多干一会儿,这一辈子也少一点遗憾。他们回到连队时已3点多,早上他穿着还没有烤干的衣服上了路。

2排副排长叫张建钦,我们既是河南老乡又是同年兵,他以前曾是李文生最得力的班长,苦活累活不讲价钱,难活险活从不犹豫,河南话叫“能锄硬地”,完成任务不走样儿。满脸的憨厚相,一看就有信任感。排长李文生带着人去了新管处。党支部顶着压力把这一员良臣爱将调换下来,担任新组建的2排副排长。他接任副排长一年多,没有排长,由他带着从各班排凑集起来的战士们抓思想稳定,抓组织纪律,抓施工任务,白天上班他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洞顶滴水他身上先湿,脚下有泥他腿上先脏,整体道床施工抬预制墩很累,别人轮着干,他一干到下班。下班以后他还要找战士们谈心拉家常,为这个新组建单位寻找凝聚力、培养战斗力。半年时间就带出来一个敢拼会赢的“学习硬骨头六连”标兵排。为了带好这个排,去年安排他探家,他没走得了,今年上半年又因辽宁兵闹事仍然不能走。3连现有的二十多个1975年兵只有我们俩没探过亲。我是两次出长差每次都拐到家看看,而他却天峻县城也很少去。我们两个相比,他付出最多,吃苦最多,他最有资格与我竞争。提干之前钟指导员找他谈话,他坦陈:我只是带好了一个排,完成了全连的部分任务,而肖根胜是为全连完成任务做出了贡献,分工有不同,进步有早晚,我用做好工作的行动来支持他。他不仅没有怨言,而且主动派人到炊事班帮厨,为连队改善伙食提供支持,还多次关心我安慰我,让我十分感动。

曾有一种很不确切的说法:“煤矿工人是埋了没死,当兵是死了没埋。”这句老话是对中国旧时代和后来的地方小煤矿的生产环境的总结,是对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军人生命状态的一种概括。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状况已基本不存在。煤矿的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万人死亡率已有大幅度下降,虽有一些恶性的冒顶、透水和瓦斯爆炸事故,毕竟是意外的多,而且绝不是常态。和平年代的军人就更少了生命之虞。而唯一让人遗憾的就是铁道兵,就是那些参加隧道施工的铁道兵战士。每当我们乘火车穿越鹰厦、宝成、成昆、襄渝铁路线时,沿线的烈士陵园基本上与县级以上的车站一样多。人民解放军拥政爱民学雷锋,要求是“走一路红一线”,而人民的铁道兵则是“修一路埋一线”。在隧道施工的艰苦岁月,不少战士或多或少都曾经产生过“活蹦乱跳上班去,不知下班啥样子”的痛忧。人生五大追求,活着是第一。铁道兵战士的这个第一曾有不少时候受到严重挑战。死亡威胁了不少战友,不少战友不幸死亡。我们今天活着的人不应该忘记他们!

在这四年的施工中,我们3连就被死神劫走了四位战友。

河北褚万忠,到连队不到一个星期就牺牲了。虽然还没有与大家建立多深的感情,但都感到很窝囊,很遗憾。第三章中已介绍过的湖南籍班长胡礼才,精明、能干,会带兵,守纪律,是一名很优秀的班长,他牺牲后全连同志都悲痛了很长一段时间。好人没有平安!

1976年的贵州兵丁福苏,个子不高,长得很精干,干事很利索,干活非常卖力,只是有点高原反应综合征,身体抵抗力差一些,容易感冒,为了不拉班里的后腿有时身体不适也不吱声,带病坚持上班。1977年5月,关角隧道的施工进入关键阶段,原来进行“月成洞百米”大会战,由于抢时间、保进度,每月的进度数人为地掺进一些水分,最后导致既干当月又“吃剩饭”的局面。要确保“八一”隧道通车,时间特别紧,任务极其繁重。同时由于隧道复工前期决策不当,平导施工没有抓紧,造成平导施工落后于正洞施工的被动局面,致使在最后冲刺阶段的施工中,人员过于密集,施工干扰很大。“五一节”过后,3连负责最后一段拱券和边墙加深的落底任务。那天丁福苏他们班值上午班,首先清理上道坑的石块石砟,他的具体任务就是扒砟,即把上面的浮砟用耙子扒进下道坑。小丁干活一向很投入,加之空间狭窄,他瞅住时机就拼命地扒,不停地扒,不料一块一吨多重的石块因底部松动推着约有两立方米的碎石轰然而下,把小丁推倒在地,大石块正砸在他的胸腔以下部位,当即不省人事。战士们把他抬到洞口紧急抢救站。伤势严重,又是近两千米的洞深距离。抬到抢救站以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人工呼吸、药物抢救,丁福苏一直没有再说一句话,他的眼一直圆圆地睁着,看着紧急施救的医生,看着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们。钟指导员和跟前的十几个战友眼含热泪,看着丁福苏最后蹬了两下腿。他是被大石块砸伤了内脏,失血过多,最后连与战友们告别的力气也没有。他睁着双眼向战友们寄寓着希望,诉说着心声,没有表现出痛苦,没有一丝抱怨的表情。指导员走上前去用手轻轻地帮小丁合上了双眼:小丁,你放心地走吧,关角隧道已经通了,火车很快就从这里开过去了,我没有带好你们……他已哭得泣不成声。抢救站里哭声一片,都是闻讯赶来的3连战士们。

安徽怀远的孟广明,长了一副人见人爱的脸,啥时候都笑着,他先分配到炊事班。工作雷厉风行,善于思考,又特别勤快。一年多的接触,我看这个兵有培养前途,1978年七八月份,特意向指导员、连长推荐他下去当个副班长,有机会就交给他一个班让他锻炼锻炼。连领导对这个小伙子也很欣赏,我的建议立即得到党支部的支持,不想他到11班不到两个月,竟因一时的疏忽在打道砟放炮时被飞石打中后脑勺当即死亡。事后我还在想,我可能不该推荐小孟下去任职。我完全是一片好意,最后却造成“生死两茫茫”。小孟的牺牲对我震动挺大,总有一种遗憾在折磨着我。因此,小孟的笑脸一直在我心间挥之不去,每当想起总是酸楚楚的。

不忘战友,是我们的感情;不忘3连,是我的良心!

7.团机关和组织股

20世纪70年代的天峻县,如果没有47团机关的驻扎,没有明确的地域名称标示,一般人不会认为是一个县城。从315国道开车经过时,很可能会不经意地就一穿而过。

天峻县城的大街在315国道北侧,所有的土坯平房与冬天的戈壁一样呈枯黄色,县委大院与其他建筑所不一样的是有一个青砖砌成的门柱,院内的房子四角和门窗是由青砖砌成的,而且几排房子相对比较整齐,虽然很少见到有人出入,却也清静、敞亮。

我们团进驻天峻县以后,团机关就驻扎在315国道的北侧,团直属分队和保障单位都在团机关附近适地而驻,一下子把县城的规模和人口数量扩大了一倍多,荒凉寂寞上百年的高原小城很快热闹起来。

我们团机关的位置正处在315国道与县城大街平行线的中间,虽然是临时建筑,没怎么建设就超过了县委大院的规模,成了天峻县面积最大、最有生气的单位。

机关大院除露天剧场的舞台比较高大,厕所比较低矮外,其他均如部队内部的辈分一样:官兵一致一般高低,能显示核心的是它的横排间数的设计和纵排机构的摆布。最中间部分四排房子跨度宽一些,第一排是机关会议室,第二、三排是团长政委的办公室和小会议室,最后一排是机关食堂,而以这一轴心展开两边分别六间一排纵向排了两列。每列中间以一条路相隔。团机关的单位安排没有按传统的“右为上”,而是以现代的读写顺序左为上。中轴的左边全部是司令部、施工部门,技术单位的人多、事多、占房多,中轴的右边是政治处和后勤处,政治处是团党委的办事机构,比后勤处高了半格,当然是先近后远。后勤处在机关的最东面。

部队规定,对内称司、政、后各股,对外称分队。司令部以7起始,政治处以8起始,后勤处则列最后,以9起始。组织股是团党委的办公室,是政治机关的排头兵,称81分队。

铁道兵是注定了短命的主儿。它的机构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是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像孙悟空的帽子一样——“没戴烂被玩烂了”。在我提干部之前,常到当时的供应股办事,办着办着分家了,分成了军需股和财务股,每次到机关领副食、借钱就要去两个部门,找两位领导。当时看到政治处这边有个81⑴、81⑵,一直不知道是啥意思,后来才知道81⑴是党委办公室管党员的,是“组织”,81⑵管人事、翻花名册,是“干部”。后来就干脆分成组织股(81)、干部股(82)。司令部沿用野战部队的做法,有个装备股,分工是管导弹、坦克、高射炮。铁道兵是架桥铺路打山洞,用的是风枪、风镐、推土机,可能与野战部队对不上号,后来就把枪炮子弹的管理交给作训股,其他业务转到后勤处成立了装备股,专管抽水机、搅拌机、“移山”、“D80”。

我们组织股就在中轴系东面一列的第二排。估计当时是考虑到群工股与地方打交道,就如现在有接待上访职能的信访局,放在了第一排。走进组织股事实上就是走进了团党委的中枢。

我是1979年7月6日到组织股报到上班的。

那天是周一,由于我头天晚上已住到团机关招待所,早上一上班就扛着行李背着挎包到了团机关。到组织股门口,看到办公室四张办公桌前坐四个穿四个兜的正在埋头写字、看材料,轻轻放下背包喊一声“报告”,四位首长同时仰脸,其中一位到3连考核过我的张干事认出我来,立即迎上前给那三位介绍:这是小肖,3连的肖根胜。说着都围上来,握手的、抬背包的,都像看到了亲老表、小兄弟。在里面办公的许股长听到喧哗声很快走出来,拉着我的手,把我向各位再次作了简单介绍,并笑盈盈地向我一一介绍了高干事、郭干事、陈干事、龚干事……有点到家的亲热,有些掉到糖罐里的甜蜜,也有点小媳妇、小学生的拘谨。

我到组织股时,职责职能已经很明确。这个股的职能大的方面是党委、支部、共青团,另有一个纪律检查;小的方面是婚丧嫁娶,外加一个党委方面的会议服务。

党委工作是组织股的重头戏,就是为团党委服务,同时掌握各营党委和后勤处党委的建设、工作情况。支部工作主要是党的教育、党的组织建设。部队青年人多,所以共青团工作也有不少内容。纪检工作虽然业务不多,却是党委必须明确的一项任务。领导干部不怎么犯错误,几百名党员每年还少不了有几个要“调查处理。”

所谓婚丧嫁娶,就是干部在订婚前要进行审查。最讨厌的就是“丧”事:不论干部、士兵,生病、受伤,分别由干部股和军务股负责,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由组织股接手处理。估计是兵部领导在部门确定职责时也搞平衡。组织部门不是有权吗?再给你一项“死人”的事儿管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