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8116600000067

第67章 是药三分毒,无虚不可补

针对人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即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如果依靠食补还不能纠正这些亏损,那么就应该用甘平的补药来平调阴阳、祛病健身。这就是药补。

有人说,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不然,是药三分毒,补药也不例外,滥用乱服同样会引发毒副作用。就拿人参来说吧,人参有“百草之王”的美誉,是补药中最常用的药。对于年老气虚体弱患者,人参,特别是野山参,可以救人性命于顷刻之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人参,如果年轻力壮者、内热旺盛者或者高血压患者吃下,轻则鼻血奔流不止,重则会死于非命。

那么,什么人才适合药补呢?

体力强壮、面色红润、毛发润泽、情绪稳定、睡眠良好、没有明显阴阳气血偏盛偏衰倾向的人,都是正常体质的人,不需要补;只有那些具有明显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阳盛、血瘀、痰湿等倾向的人,才是不良体质之人,才需要补。而补,也要有针对性,要符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具体方法可参考以下内容。

药补时,阴虚的人重在补肝益肾、养阴降火、安定神志,因而应选用具有滋阴清蛰、滋养肝肾的药物,比如沙参、西洋参、百合、女贞子、山药、五味子、石斛、旱莲子、天冬、麦冬、玉竹、黄精、玄参、白芍、桑椹、龟甲、枸杞子、冬虫夏草等都是滋阴清热的良药。食补不成的阴虚者,可以根据身体情况选择补用。

阳虚的人应重在温脾补肾、助阳化湿、振奋阳气,可选用补阳祛寒、温养肝肾的药物,如人参、益智仁、鹿茸、海狗肾、黄芪、巴戟天、续断、补骨脂、蛤蚧、淫羊藿、杜仲、菟丝子、仙茅、肉苁蓉、核桃仁和冬虫夏草等药物都有此功效。

气虚的人应重在补肺益脾、慎避风邪,可选用人参、党参、山药、黄芪、白术、茯苓、大枣、扁豆、黄精等药来适当进补。

血虚的人应重在补血,可根据身体状况,适当用当归、阿胶、熟地黄、龙眼肉(桂圆肉)、枸杞子、桑椹、核桃仁等药物来进补。

阳盛,从字面上看来,与阳虚相反,其特征有面色红润、声高气粗、体格壮实、性情急躁、情绪活跃、爱吃冷饮、喜凉怕热、小便热赤、大便熏臭、舌发红、脉滑数,而且还容易生疮疡。因而阳盛的人在药补时应重在“泻实”,选择菊花、苦丁茶、芦根、夏枯草、决明子、淡竹叶、金银花、鸡骨草等具有平肝养肺、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功效的中药。

血瘀,简单来说,就是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血瘀质的人通常面色晦暗、唇色暗淡、眼眶暗黑、皮肤干燥、容易出血、舌体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生病时,这些表现会更加明显,而且,头、胸、胁、小腹或四肢等部位还会有刺痛感。因而,血瘀的人在药补时应选用一些活血养血的补药,如丹参、地黄、当归、五加皮、川芎、地榆、续断、茺蔚子就是不错的选择。

痰湿,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痰湿中的“痰”并非只是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泛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痰湿质的人通常表现是身体肥胖、肌肉松弛、爱食油腻和味重的食物,反应较慢、精神倦怠、身体乏力、口干口腻、喜卧不喜动、口中黏腻、脉濡而滑、舌体胖大、舌苔白腻等。这是肺、脾、肾三脏的问题,因而在药补时,应重在调养健脾运脾、化痰祛湿、疏理气机,可选用的中药有山药、陈皮、薏苡仁、茯苓、白术、鸡内金、半夏、冬瓜皮等。

气郁,是指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而产生的病症。气郁质的人通常身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性情急躁、容易发怒或激动、郁郁寡欢、胸闷不舒、时常叹息、舌淡红、舌苔淡白,药补时应重在理气,可选用由小茴香、青皮、香附、乌药、郁金、川楝子等善于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药的方剂。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再好再多的补品,也不可能让身体十分虚弱的人一下子变得强壮起来,相反,如果食用补品过多,还可能出现阴阳失调的病症。而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状况很差的人如果服用滋补的药品,还会加重症状;对一些新近患病的人,比如患有感冒、咳嗽、咯痰等疾病的人,要将疾病彻底治愈后才能进补。否则,药补就是白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