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8116600000053

第53章 先吃菠菜还是先吃糖

很多孩子都喜欢吃肯德基的炸鸡、麦当劳的汉堡,而不喜欢吃妈妈精心准备的营养菜肴。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妈妈只能用肯德基和麦当劳诱惑他们:“吃了碗里的菜,周末就带你去肯德基。”这种方法有效吗?当然。只不过,长此以往,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肯德基和麦当劳,越来越不喜欢家里的菜肴。

关于这种行为,一些美国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系列实验:

第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10名学龄前儿童参加几项好玩的娱乐活动,如画画、骑三轮车等。但在玩之前,他们要求孩子们必须先喝完一大杯他们曾经喜欢的葡萄汁。随后在访问中发现,孩子们对葡萄汁的偏好有所降低。第二个实验,研究人员对一些一年级的学生说,如果谁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就能得到一袋饼干。结果发现,孩子们对这种饼干的偏好增加了。

这些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先吃饭才能吃麦当劳”是一个错误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们更加偏爱麦当劳而不是饭。这个道理,1000多年前的苏爸爸(即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洵)就用过。

据说,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贪玩而不喜欢读书。为了引导他们喜欢读书,他们的爸爸苏洵不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还设计一场“骗局”——每当苏轼和苏辙在院子里玩耍嬉戏的时候,苏爸爸和苏妈妈就躲在一个院角旮旯里看书,边看边笑,待苏轼和苏辙一来,他们就赶紧把书藏起来,并警告他们不许去书房找,而且在孩子们面前,他们从来不拿出这本书,只是在孩子们玩耍的时候才拿出来看。

爸爸妈妈的“偷偷摸摸”、“神秘兮兮”的行为让苏轼和苏辙好奇不已,越来越想知道他们看的是什么书。于是,苏家的两个小兄弟就开始时不时地溜进父亲的书房,一本一本地“偷”书来读。

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短缺原理”,也称为“潘多拉原理”。因为“禁止”而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因为“短缺”而激发了人们的占有欲。因此,妈妈们跟孩子说:“你先把这个炸鸡腿吃了,才能吃青菜!”孩子会怎么样呢?

作为一个家长,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吃菠菜少吃糖、多学习少贪玩,就不能说:“吃完了菠菜才能吃糖”和“写完作业了才能打游戏”。当然,由于孩子的天性,“吃完了糖才能吃菠菜”和“打完游戏才能写作业”可能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你对孩子说:“吃完肯德基才能打游戏”、“游戏升一级才能吃饭”,孩子们对肯德基的偏好会不会有所降低、对吃饭的偏好会不会有所增加呢?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