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8098900000036

第36章 之一

“原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译文”

各种谋略规划都有一定的规律,一定要弄清事物的起因,把握有关的实际情况。弄明白实情,就可以确立三仪标准。三仪即上智、中才、下愚。三仪互相参考运用,就可以产生卓越策略。奇谋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的,是从古代就开始了的。所以郑国的人挖掘玉石,用安装有指南仪的车子装载,是为了不迷失方向。度量才干、能力,揣测实情,也是行事的指南。故心意相同而关系亲密,一定都会很成功;有相同的欲望而又相互疏远的,一定有一方受损害;同时受到憎恨而又相亲密,一定是都受到损害;同时受到憎恨却相疏远,是只有一方受害。所以相互有好处就亲近,互相有害就相疏远,这是规律在发挥作用;根据这个标准判断异同,同类事物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墙有了裂隙就会造成大祸,木料有了疤痕就会造成损毁,这大概也是由于共同的规律。所以事物变化会生出事端,有事变就生出计谋,有计谋就会有筹划,筹划产生议论的基础,议论产生学说,学说产生进退,进退确立规章制度,因而用来制约事物。各种事物遵循一个道理,各种道理遵循一个法度。

“事典”

苦肉计

公元207年,曹操欲图江南,率轻骑赶到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听说刘备大队人马在前面,曹操便挥师急追,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的军队。刘备慌忙丢下妻儿老小,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人骑马拼命逃跑。曹操遂获得大量人马和辎重。

刘备一行疲于奔命,在汉津与关羽的船队会合,得以渡过沔水,来到夏口。为联合东吴共同抗击曹军,刘备派诸葛亮亲自去和孙权结盟。诸葛亮说服了孙权与刘备结盟,双方议定凭借长江天险共抗曹军。诸葛亮和东吴都督周瑜决心用火攻来对抗曹操。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诸葛亮派出20只装有稻草人的轻便战船,驶往曹营,骗过曹军,“借得”十万余支箭来。周瑜惊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啊!”曹操无端丢了那么多支箭,心中十分懊恼。他决定派蔡和、蔡中前往东吴,假装投降。周瑜见他二人不带家小,知其并非真心投降,其中定会有诈,但也不挑明,将计就计。鲁肃和孔明心中都明白这是曹操的奸计,当他们开始考虑对策时,周瑜已同大将黄盖商量好了一条妙计。一天,周瑜在帐中对部将说:“今敌营蔡中、蔡和假意来降,我想找一个为曹操通风报信的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们谁愿去?”黄盖应声说:“我愿去!”周瑜说:“你须吃得些皮肉之苦,才能让对方信以为真。”黄盖说:“我受孙氏厚恩,虽肝脑涂地,亦不怨悔,吃点苦算什么!”

第二天,周瑜鸣鼓升帐。诸葛亮等坐在一旁,周瑜说:“现在曹贼引大兵来犯,非一日可破。令诸将各领3个月粮草,准备御敌。”黄盖站出来反对,周瑜大怒,令左右推出斩首!众将哀求赦免黄盖。最后,周瑜不得不以责打50军棍严惩。黄盖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几乎昏死过去。孔明知道周瑜用的是苦肉计,叫鲁肃不要担心。果然,不知是计的蔡中等连夜将此事报告了曹操。过了几天,黄盖与前去送投降书的阚泽相约,到时率兵划船过江假冒投降曹操。曹操不知有诈,又得了蔡中等送来的假情报,心中甚喜。到了那天,孔明测得助火的东风,令黄盖备好火船数十只,装有干芦苇和柴,浇上油,上面铺一层硫磺、焰硝引火之物,再用青布油单遮盖好。将近三更时分,忽听大风刮起呼啸声,旗帜随风飘动,东南风骤起。周瑜立即命黄盖乘小船如约出发直奔曹营,此时,曹操正在帐中与众将商议军务,见黄盖乘船一帆风顺,向赤壁曹军舰船而来。曹操伫立船头大笑,自以为得志,大将程昱观望江心见有小船前来,轻浮江上,怀疑有诈,立刻禀告曹操,曹忙止住大笑,正待仔细观察,黄盖已砍断船绳,点燃数十条小船的柴草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曹船顿时大火冲天,因所有战船几天前都被铁环锁住动弹不得,无处逃避,很快化为灰烬。混乱中,黄盖手持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张辽急忙搭箭,射中黄盖肩窝,翻身落水。曹操方知中计,后悔晚矣,只得慌忙登岸逃命。

游腾使楚

公元前307年,一天,西周大臣对西周君说:“秦王派特使樗里疾来访,已经进入国境了。听说他带了一百辆车哩。”

西周君传令说:“速作准备,派一百个人去迎接他。”

大臣躬身说:“遵命!”

原来,秦王攻下宜阳后,想要继续东进。为了探听虚实,特地派樗里疾出使西周。樗里疾是秦王的弟弟,生于渭南樗里,为人足智多谋,有相国之才。因他在秦国的特殊地位,所以带了一百辆车随到。随车的多少是代表使者的身份的高低。

楚国的侦探得知后,回去报告楚王说:“秦国特使出访西周,西周君竟用一百个人去迎接。”

楚王一听大怒,派使者谴责西周君说:“秦使来访,你竟出动一百人去迎接,为什么这样敬重秦国?”

西周君听了,吓得胆战心惊。秦、楚都是大国,他谁也不敢得罪呀。

这时,大臣游腾出面说:“主公勿忧,微臣愿去楚国面见楚王,加以解释,管保主公无恙。”

西周君知道游腾为人机智,能言善辩,立即派出车马,送游腾前往楚国。

游腾一路风尘仆仆,千里迢迢到了楚都,面见楚王说:“当年,晋国大夫知伯为了攻打仇由国,特地送给仇由国君一口大钟,大钟用一辆大车装运,后面跟着大军。仇由国君见了大钟,正在高兴时,车后面的大军一拥而上,将仇由国灭了。这是因为仇由国君没有防备。秦国是虎狼之国,早想吞并东西二周,进而统一天下。如今,樗里疾带着一百辆车进入西周,寡君恐惧,怕重蹈仇由国君的覆辙,这才派出一百人,长戈在前,强弩在后,名为迎接樗里疾,其实是囚禁他。寡君哪里是敬重秦国啊?不过是怕一旦亡国,给大王增加烦恼罢了。”

楚王听了,转怒为喜,厚待游腾。游腾回国后,又受到西周君的重赏。

常理的反常运用

西汉文帝时,大臣袁盎正直能干,忠言敢谏,因而招致了掌权宦官赵谈的嫉恨,常用自己在文帝身边侍奉的机会诋毁袁盎。袁盎由此十分忧虑,苦思良策。其侄子袁种给他出了一个“假象惑乱之计”。袁盎照计而行。

某日,文帝到东宫拜见皇太后,赵谈陪坐车上侍奉。袁盎见状,马上跪在车前拦住,说:“臣闻可以与天子同车的,都是天下豪杰之士。如今我大汉朝虽缺人才,陛下也不应和宦官贱臣同车啊!”文帝一听,哈哈大笑,并没当回事,于是叫赵谈下车。赵谈当众受此大辱,哭着下车去了。自此,凡赵谈再说袁盎的坏话,文帝都认为是报复,便不再那么听信了。

袁盎就这样用常人“受人侮辱必定要报复”的思维定势去“惑乱”汉文帝,除去了给自己进谗言的“隐患”。

晋代也有一则相似的故事。

晋明帝时,温峤任大将军王敦的左司马,侦知了王敦在自己驻地蓄谋反叛的消息,便想设计离开,到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向明帝奏知,于是请求去京师一趟。

那时王敦手下有一谋士叫钱凤,足智多谋,为了谋反成功,力主封锁消息,不让知情人离开此地。温峤请求获准后,王敦为他设宴饯行。温峤知道钱凤会进言阻止自己,让王敦变卦,便心生一计:在敬酒时,他假装已醉,走到钱凤前用大杯劝酒。钱凤不从,温峤便装作撒酒疯,用笏板击钱凤的头,把他的头巾都打到地上去。第二天,钱凤果然劝王敦不要放温峤走,以免走漏了风声。王敦一听,马上说:“温峤昨天是喝醉了,才对你失礼,你不要对他心生疑忌。”温峤因而得以到达京师,向皇上报告了消息。

“斩”徐达树军威

1356年,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攻下集庆后,准备攻打镇江。就在攻打镇江的拂晓,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徐达将军迟迟未露面。突然,一条惊人的消息传到了大军聚集的教场:徐达将军已被抓了起来,马上就要问斩。

众将士吃惊非小。徐达将军自跟朱元璋起兵以来,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究竟他犯了什么罪,以致砍掉脑壳?

过了一会儿,只见徐达将军被反绑着押了过来,后面跟着两名手捧钢刀、杀气腾腾的刽子手。朱元璋也在众卫士的簇拥下来到教场。

执法官用洪亮的声音宣布:“徐达身为统兵大将军,不知管束部队将士,军中屡次发生欺压百姓的事情,坏我红巾军的名声。为严明军纪,对徐达应予斩首示众!”

众将士一听都吓得脸色惨白,见朱元璋要动真格的,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帅府都事李善长硬着头皮给朱元璋跪下,说道:“徐大将军作战英勇,屡立大功,当下军务紧急,正是用将之时,望元帅宽恕他!”众将士也都一齐跪下,哀求说:“军中发生的欺压百姓之事,不能只怪罪徐大将军,我们亦有责任。求元帅饶恕他!”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半晌,他终于站了起来,口气坚定地问道:“我们起兵是为了什么?”众将士异口同声地回答:“替天行道,除暴安民!”

“大家说得对,”朱元璋点点头,“我们起兵反元,就是因为元朝官府欺压百姓。如果我们推翻了元朝,反过来又欺压百姓,那么我们不就和元朝官兵一样了吗?要不了多久,别人也会替天行道,起兵除我们的暴了。

李善长见朱元璋语气有所缓和,又趁机哀求道:“徐大将军跟着元帅多年,战必胜,攻必克,劳苦功高,这一次就原谅他吧!朱元璋听后,沉吟了半晌,才指着徐达喝道:“看在众将士的份上,这次暂且饶了你。以后军中再发生欺压百姓之事,定斩不饶!”说罢,朱元璋拂袖而去。

松了绑的徐达又恢复了大将军的威风,他当场宣布:“打下镇江后,一不许烧房,二不许强抢,三不许欺凌百姓,四不许调戏妇女。违者砍头示众!”于是,徐达将军率领这支纪律严明的大军很快攻占镇江。进城后,大军秋毫无犯,当地百姓拍手称赞,奔走相告。

朱元璋见到这种情形后十分高兴,他把徐达叫来,一把拉住徐达的手说:“贤弟,教场那幕,实在委屈你了!”徐达笑道:“元帅高明,没有教场那幕,怎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军纪!”

原来,红巾军自打下南京以后,军纪松弛,强买强卖、调戏妇女之事屡有发生。朱元璋为此忧心忡忡。他知道光靠抓几个违纪将士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于是就导演了假斩徐达这场戏。

朱元璋通过假斩徐达来告诫众将士一定要遵守军纪,这一杀鸡儆猴的计谋果然灵验。

陈平巧言答文帝

汉文帝刘恒登上皇位那年,汉高祖刘邦留下的股肱之臣陈平和周勃出任左右丞相。汉文帝对这两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非常赏识。

一次,文帝把大臣召集在一起,笑问右丞相周勃:“周爱卿,你深受先帝的信任,是先帝的托孤之臣。但你可知道,在我们大汉,一年要判多少案件?”

周勃被这一问题难住了,只好低着头小声答道:“禀告陛下,臣并不知晓。”

文帝眉头一皱,又问了一句:“那,爱卿可知道天下一年要进出多少粮食和钱币?”

周勃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最后只好摇摇头。

文帝心中大为不悦。停了一下,转过脸,问左丞相陈平:“陈爱卿,先帝在时,常夸你聪明过人,神机妙算。那两个问题,你知道答案吗?”

陈平回答得很干脆:“陛下,恕臣直言。陛下要知道判刑的人事,请只管问廷尉;陛下要打听钱币粮食的大事,请只管问治粟内史。”

听完这些话后,文帝脸色大变:“陈爱卿真是高见!既然各自有主管的官员,要你这位丞相干什么?”

陈平忙抢步走出大臣行列,深深地行了一个礼,然后高声回答:“陛下,为臣斗胆再进一言,身为一个宰相,对上要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事,顺应四季天时考虑各种大事;对内要让民心归附亲如一家,使卿大夫们各司其职;对外要威服、抚顺各路诸侯和外邦。”

听完这些话,汉文帝抚了抚龙椅,埋头陷入了沉思:这陈平不仅机智、擅长辞令,更深悟从政要诀———总理大政,把握关键!想到这儿。汉文帝赞不绝口:“爱卿的一番见解真是妙极了,让孤家茅塞顿开。有道理,太有道理啦。”接着,他转过脸问周勃:“周爱卿,你认为如何?”

周勃惭愧得低下了头,心中暗自佩服陈平的才能。

没过多久,周勃称病辞去官职。丞相一职,由陈平一人担任。

瞒天过海稳定大局

1521年明武宗逝世,张太后即召大学士杨廷和到行宫密议立储事宜。杨廷和请太后摒去左右的人,秘密向太后禀道:“朝廷上一些臣子。听说皇上晏驾,一定会谋变,请您事先防备此事。”张太后一听,心中大惊,忙向杨廷和大臣询问对策。杨廷和回答太后说:“现在有一个主意,只有密不发表,先回到皇宫内,秘密商量此事,此地耳目太繁杂,只有回到宫中,再作计较。”

商议已定,太后立传懿旨,即刻还宫。杨廷和随张太后返回宫中,略行安排筹划,便赴内阁。这时太监谷大用、张永进宫打探消息,杨廷和对他们二人道:“皇上大渐(已逝),应立皇储。”谷、张二人表示同意。来到内阁,杨廷和即从衣袖中抽出祖训,宣示众官道:“兄终弟及,祖训诏然。兴献王长子,系宪宗孙,孝宗之子,皇帝从弟,按照顺序,当然继立。”随后即派人入启太后,杨廷和率众官至左顺门候旨。不久,中宫奉出遗诏和太后懿旨,定立兴献王长子朱厚嗣帝位。这时众官才知武宗已不在人世,但遗诏已下,帝统有归,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是无益,大家只好含忍而去,任凭杨廷和发落后事。

明武帝死后,朝政不稳,在复杂的局面下,大学士杨廷和借重皇太后权望,采用“瞒天过海”之策,密不发表而是暗中与太后商定嗣皇人选,一齐公布,百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好赞同,从而使朝政顺利渡过了一场潜在的危机。

皇上晏驾,“密不发表”。杨廷和在当时的情况下,作出的这一决策,对朝政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见杨廷和是深谙权谋之术的,对决术的运用是得心应手的。

等待时机,笨拙处世

萧何是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治天下的主要谋臣。但刘邦是个工于心计而又多疑的人,他一方面对部下加以重用,另一方面又严加防范。汉初的许多功臣,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都以谋反罪被杀,唯独萧何、曹参等不多的几个人能长保禄位,善始善终,成为名扬千古的一代名臣。

萧何从刘邦沛县起兵开始,就一直追随刘邦,为之出谋划策。刘邦任汉王时,他在蜀中负责征收赋税,安定百姓,供应军粮。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他在关中负责兵力物力的补充给养事宜,从而保证了刘邦的兵员和后勤供应,为最后战胜项羽立下了大功。刘邦在总结诸将功劳时,将别人都称为“功狗”,唯独称萧何为“功人”,足见对他评价之高。

汉朝建立后,萧何又协助汉高祖治理天下,为汉朝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又“悉以家私财佐军”,支持刘邦消灭异姓王,为巩固新生的汉朝竭尽全力。

萧何尽管是建汉的第一功臣,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向刘邦伸手要这要那、讨价还价。其实,当刘邦坐天下时,功臣们已经面临着诸多祸患了,萧何能针对刘邦多疑的特点,主动采取行动,以消除对方的疑虑。

在楚汉相争时,刘邦让萧何主持关中事务,但总不放心,多次派使者去慰问萧何,实际上是在观察他的动静。萧何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便将自己的兄弟子孙都送往前线,让他们在军中效力,实际上是送给刘邦当人质。刘邦对他的这一举动很满意,不仅嘉奖他忠诚可靠,而还解除了对他的怀疑。

刘邦在平定异姓王陈稀叛乱时,萧何与吕后定计杀了韩信,高祖派人将萧何由丞相进为相国,加封邑5000户,另派500人为相国的卫士。萧何知道高祖怀疑自己,就审时度势谦让不受,还将家财都拿出来支援前线作战,高祖果然十分高兴。

刘邦亲自率兵去平定异姓王英布的叛乱,又屡次派人回京问“相国何为”,明显地表示现出萧何的不放心。萧何非常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悉以家财助军,另一方面又故意多买田地或强买百姓田宅以自污,表白自己不想收买人心,胸无大志。刘邦回朝后,虽然将他逮捕入狱,痛加责备,但在政治上却对他大为放心。因此,刘邦和萧何的君臣关系始终处理得很好,一直到老死为止。

同样,辅佐刘邦打天下的一位重要能臣陈平,在保身方面做得更是智慧超凡、与众不同。

陈平曾以谋略协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因此被刘邦封为曲逆侯,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太后上台,吕氏开始专权。

陈平这时虽然担任丞相,但内心对吕后肆意专权十分不满。他知道吕后嫉恨有才能的大臣,而自己的文武才能远在其他大臣之上,他的才能成了他的祸患之本,他应该躲避吕后的锋芒,保住丞相地位,等待时机削弱吕氏的权力。

从此,陈平假装放浪形骸,整天沉溺在美酒女人之中。到上朝的时候,他唯唯诺诺,从不明确发表意见,表现出一副笨拙的样子,以免引起吕后讨厌,虽然位高权重,却百事不管。

后来,吕后打算将吕姓的人立为王,征求陈平等人的意见,生性直爽的王陵回答说:“高祖曾经杀白马订立盟约,规定凡是不姓刘的人当王时,天下人应联合起来讨伐。现在立吕姓的人为王,是违背先帝的誓约。”吕后大怒。

审时度势的陈平的回答却令吕后喜笑颜开:“以前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便拥立姓刘的子弟为王,现在是太后当政,想立姓吕的子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吕后对王陵的话怀恨在心,剥夺了他的丞相大权,降职为太傅。王陵于是请求返回故乡,以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在家里闭门不出,直到死在家中。

陈平受到吕后重用,吕后的妹妹吕要对此十分不满,不断在吕后面前诋毁陈平,说他“当丞相不管事,白天喝好酒,晚上玩女人。”

陈平知道此事后,心中暗喜自己表演得不错,而吕后越发对陈平没有戒心,竟对他说:“俗话说女人小孩的话千万听不得,我们这样的关系,完全不要害怕吕要的谗言。”陈平继续表演下去,吕后日益欣赏他的“忠厚”,又是封王又是封侯,以表示恩宠。

然而,吕后一死,陈平便与周勃共同策划,铲除吕氏势力,诛杀吕产、吕禄等人,平定了诸吕叛乱。陈平和周勃拥立汉文帝刘恒,恢复了刘氏天下,他们两人任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