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8098900000034

第34章 之三

“原文”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用其用也。

“译文”

人之常情,进行游说希望能被采纳,办事就希望能成功。不用智慧之人的短处,而用愚笨之人的长处;不用智慧之人很不熟练之处,而要运用愚笨之人很精巧之处。游说其有利的地方,是发挥他的长处;陈述其不利的地方,是回避其不足。所以甲虫保护自己,充分利用坚硬的甲壳。有毒刺的虫采取行动,一定要用它的毒刺。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人在言谈时也应该使用他该用的游说术。

“事典”

苏秦巧舌说齐王

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联盟,他游说齐宣王说:“齐国南有太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是一个四面险阻的好地方呀!齐国的疆域方圆达两千里,军队有数十万,粮食堆积得像小山一样高。国家的精锐部队,以至各地征调的士卒,行动起来如同箭矢一样迅速,打起仗来像雷电一样勇猛,解散时有如风雨一样迅疾。即使发生战事,也不必翻越大山,渡过清河、渤海去远征。都城临淄之中,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里估算过,每户三个男子,三七二十一万呵!不需要征发边远县份的壮丁,仅临淄城内就已经有二十一万兵力了!临淄十分殷实富足,城内的居民到处都是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下棋、踢球来取乐度日的。临淄城内的街道,车轮互相撞击,人群拥挤,如果把街道上行人的衣襟连起来就会形成帷帐,如果把衣袖举起来也会成人志高气扬。如果以大王您的贤明和齐国的富强,普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可现在竟然西面臣服于秦国,我真为大王您感到耻辱。

“韩、魏两国之所以害怕秦国,只是由于它们和秦国接壤的缘故。双方出兵相遇,用不了十天工夫,胜负存亡的关键就可以决出,韩、魏如能战胜秦国,人马起码会损失一半,以致边境无人守备;如果胜不了秦国,灭亡就会紧随而至。因此,韩、魏两国就把和秦国交战看得重,而把向秦国称臣看得轻。

“如果现在秦国进攻齐国,那就不一样了。它背靠韩、魏两国,必须经卫国的阳晋与过亢父这两个险要地方,战车无法通过,马匹不能同行,只要有一百人扼守,即使是上千人也无法逾越。秦军即使想深入齐地,他们也会有后顾之忧,唯恐韩、魏两国抄它的后路。所以,它因为疑惧而虚声恐吓,摆出进攻的架势却不敢进兵。秦国根本无法伤害齐国,已是十分明显的了。如果无法预料到秦国不能奈何齐国,而想去西面臣服秦国,那就是大臣们的策略错了。如若现在大王要避免臣服于秦的恶名,取得富国强兵的实利,希望大王能稍微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齐闵王说:“我这人不聪明,现在您奉赵王的旨意前来开导我,我愿意让齐国接纳尊大王的意图。”

冯谖智助孟尝君

战国时,孟尝君在齐国担任相国。跟以前相比,孟尝君变得更加富有了,养的门客最多达3000人。他为了养活这些门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贷。一年过后,由于薛城的收成不好,贷款的人都无力偿还利息。孟尝君就把自己的门客召到一起,问道:“有谁能够替我到薛城去收债?”

有个叫冯谖的门客说自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孟尝君非常高兴,叫总管把合同契据给冯谖装载在车子上,让他到薛城去收账。

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那里的百姓听说有人来收利息了,叫苦之声不断。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当众焚毁了那些契据,说是那些钱不用还了,老百姓非常感动,齐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你买了些什么东西啊?”

冯谖答道:“你说过:‘家里缺什么东西就买什么。’我想,你库里堆满了钱财,畜栏里养满了牲畜,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回了‘义’。”

孟尝君感到不解:“我不明白先生的意思?”

冯谖说:“借你钱的,很多都是穷苦的老百姓,当下利滚利,他们越来越穷,即使去向他们逼债,也不会讨到分文钱,要是将他们逼急的话,他们就会逃走。因此,这些借据就相当于无用的废纸,烧毁这些无用的东西,主动放弃不可得的空账,就会让您的封地的人民拥护您,亲近您,我认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

“先生的目光真是远大呀。”孟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其余的门客都弃他而去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欢迎他的到来。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到今天终于见到其作用。”

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有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之所以能变得这么强大,全靠齐国的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免了他的宰相之职。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会全力辅助大王,让秦国变得更加强盛。”秦王就准备了2000两黄金,派了10辆车子,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2000两黄金、10辆车子,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秦国,就会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把他请回来,恢复他的宰相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秦国的阴谋就会被挫败。”齐王派人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冯谖没有说假话,就马上按照冯谖的话去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这时,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你还得去向大王要一些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您的地位才不会被动摇。”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您将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再也没有遭受过祸难。

巧妙使用语言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门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见人就发牢骚。

不久,他奉调参加平湘州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全军凯旋,这本应该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因为朝内奸臣当道,反而被撤掉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使大发怒言。

这传令使回头就向晋公宇文护说了,宇文护大为震怒,马上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

“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条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

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已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过,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皇帝的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

皇帝杨坚责备他说:

“你这人有三太猛:自以为是心太猛,嫉妒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

因为他有功,不久就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帝太子间的关系,说:

“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机密也都对我附身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代了皇太子的地位,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贺若弼此时却不识大体,本来形势就对他不利,他还在那里为杨勇鸣不平。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

“我用高熲、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

贺若弼回答道:“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的表兄,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当宰相的话。”

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牵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

贺若弼辩解道:“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吧!”

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熲说:‘陈叔宝被削平之后,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熲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陈叔宝被消灭了,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

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

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东汉时期,郭泰以博学智慧闻名。他一次和河南太守李膺见面,李膺提出了许多问题他都不作正面回答,李膺于是疑惑说:

“先生高才,人所敬仰,我提的这些问题并不深奥,先生难道真的不知吗?”

郭泰一笑过后,反问说:“大人所知晓的,都会告知于我吗?大人若存心考问我,大人又何必以敬贤为名把我请来?我对大人并无了解,请容许我不能坦诚相见啊。”

李膺深感郭泰不同一般,于是诚心和他做了朋友。时间一长,郭泰感到李膺不是虚情假意,这才和他无话不谈了。

郭泰名声很大,许多儒士都慕名而来,有心和他结交。郭泰热情招待他们,却从不与之深谈,对朝政更从不涉及。一个儒士对他失望,当面怪他说:“我千里迢迢赶来与你相见,想不到你竟是不敢言事之人,这与你的大名不符啊。身为儒士,当以天下为己任,你为何却如此不敢言语呢?”

郭泰私下对他说:“我并无心欺世盗名,奈何人多虚传,于我何干呢?我劝你不要轻信别人,也不要随意议论,只要坚持内心的想法,为何一定怕别人不知?我不会怪罪于你,别人也许就会深恨你了,你要切记。”

有人劝郭泰出来做官,郭泰都是婉拒,人们对他说:“听你谈论,志向高远,谋略惊人,若能做官治世,必远过常人,造福百姓,你坚辞不就,真是太可惜了。”

郭泰神情哀伤,苦声说:“官场最重清规戒律,我的设想再多,岂能改变官场?做官自有做官的学问,这其中的诀窍是无法言传的。”

当时儒士素爱议论朝政得失,知名人士更以此招揽门生,扩大影响。因为郭泰的名望所在,许多人便想把郭泰拉入,以壮声势。对此,郭泰一律拒绝,他推托说:“治学和从政是两回事,为何非要扯在一起呢?一个人的学问再大,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无所不知,我实无高论啊。”

郭泰的朋友说他胆小怕事,还指责他说:“你平日苦学深研,国家大事多有己见,不借此昭告世人,真是珍珠暗埋了。有了学问不宣传它,你到底为何呢?”

郭泰回答说:“时下政局黑暗,宦官专权,哪里是谏言的时机呢?真言须对真人言,否则不但无用,反会徒然招祸。

后来,党锢之祸爆发,那些议论国事的知名人士多数被杀,而郭泰无把柄可抓,于是逃过大劫,没有受到丝毫伤害。

谢甄和边让都负有盛名,他们去拜访郭泰时,郭泰只是默默地听他们高谈阔论,极少插话。谢甄于是对边让说:“我看郭泰只是浪得虚名,他口不能言,又何以服众呢?”

边让也是纳闷,说:“听闻郭泰学问精深,故此我们才登门拜见,我每每用话语激他,只想让他发表见解,不想终是无用,也许是他真的腹无良策吧。”

二人走后,郭泰目送二人,连声叹息。他的门人小声问他说:“那二人都是极有才学之士,先生为何怠慢他们呢?”

郭泰摇头说:“我非怠慢,却是用默然告之他们正道啊。他们自恃聪明,傲慢轻言,一旦祸之临头,谁也解救不了他们了。”

后来,谢甄因不拘小节,语多放肆,被时人攻击,陷入困境。边让因言语无状,轻蔑侮慢了曹操,被曹操杀掉。

东方朔巧得升迁

汉武帝时,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皇上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隆虑公主重病缠身的时候,拿出黄金千斤和钱一千万献给朝廷,要求为昭平君预先赎免死罪,皇上答应了此事。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没人约束,变得日益骄狂,肆无忌惮,有一次喝醉酒后杀死主傅,被拘押在皇上的近侍臣手中。因为是公主的儿子,没有人敢对他轻举妄动,廷尉上报皇上,请皇上论处。

皇上的左右侍臣个个都替昭平君讲情,说:“既然已经赎免了死罪,陛下还是赦免他吧。”皇上说:“我妹妹老来得子,死前曾把他托付给我。”说到这儿禁不住流泪叹息。过了好长时间,才说:“法令是高皇帝创立的,因我妹妹的缘故而破坏了先帝的法令,我还有什么脸面再进高庙!这样也辜负了百姓。”于是批准廷尉依法论处,左右侍从也都被皇帝的正直无私感动了。

这时,东方朔上前向皇上说:“我听说圣德之君处理政事,诛杀时不管对方是不是亲骨肉,赏赐时也不管对方是不是仇人。《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为王之道要坦荡荡。这两方面是帝王所重视的,也是连普通人也难以完全做到的。现在陛下真正做到了,因此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这是天下人的幸福啊!我捧上一杯酒,甘冒死罪,两次叩头,祝皇上万寿无疆。”

皇上站起身走人内宫,傍晚时把东方朔召来责备他说:“书上说,‘该说的时候说话,别人才不讨厌他的话。’今天先生向我祝寿,是合适的时候吗?”

东方朔听罢,脱帽叩头谢罪说:“我听说人太高兴了阳气就会洋溢,太悲哀了阴气就会受到损害,阴阳剧变就会心气大动,心气大动就会精神离散,精神离散邪气就会侵入。排忧没有比喝酒更好的办法了,臣下之所以给您祝寿,就是要明扬陛下的正直不阿,并为陛下止哀的。我不懂得忌讳,该死。”

这次巧妙的对话,东方朔被任命为中郎,并赏赐丝帛一百匹。

苏秦语阻媾和

五国联合攻打秦国没有取得进展,罢兵休战,驻在成皋。赵国想和秦国媾和,楚、韩、魏三国也准备响应,但齐国不愿这样做。

苏秦对齐闵王说:“我已经替您拜访过奉阳君李兑了。我对奉阳君这样说:‘各诸侯国离散分裂去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兵临宋国,那魏冉一定会阻止您得到陶。秦王贪得无厌,魏冉又非常妒忌,因此您是不可能得到陶了!假使您不与秦国媾和,齐国肯定要进攻宋国。齐国一旦攻宋,楚、魏两国也一定要攻宋国。燕国、赵国再助一臂之力。只要五国的军队兵临宋国,不出一两个月的时间,陶地一定会被您夺取。夺取陶邑以后再与秦国媾和,即使秦国又有反复,您却不再担心得不到陶邑了。如果是不得已非要媾和,我希望能再次巩固五国攻秦的联盟,希望能由赵国和您担任联盟的领袖,和韩国的重臣一同去鼓励齐王,齐国就肯定不会召回亲秦的韩眠。您就让我来监督盟约的执行吧,如果有哪国背叛盟约,其他四国共同攻击它。如果同盟内没有背叛者,一旦秦国侵略同盟国家,那么五国就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现在韩、魏两国和齐国相互猜疑,假使不巩固合纵联盟就贸然与秦国媾和,我担心同盟国之间会出现内讧。齐、秦两国如果不再联合,就会继续抗衡,那么各诸侯国要么倚重于秦,要么依附于齐国,这两个结果都对赵国极为不利。话说回来,如果各诸侯国各自都去侍奉秦国,就会造成秦国控制天下的局面。秦国一旦控制了天下,那还有什么诸侯国可言呢?所以我希望大王能尽早考虑这一问题。

“各诸侯国争相侍奉秦国,有六个结果,都对赵国极为不利。天下争相侍奉秦国,秦王会与齐国结盟,重新与以前背叛连横的诸侯国恢复交往,就会以大军压迫中原地区,向三晋索取利益,这是秦国的第一个措施。秦国一旦采取这一办法,会对赵国不利,您也最终得不到陶。此其一。

“各诸侯国都去侍奉秦国,秦王就会让韩眠去齐国任事,让成阳君执掌韩国政务,让魏怀当魏国相国,重新与赵、燕两国建立连横。同时,像王贲、韩他之流,都会重新执掌国政,这是秦国的又一个措施。秦国一旦这样做,会对赵国不利,这又是您不能得到陶的一个原因。此其二。

“各诸侯国都去侍奉秦国,秦国只要联合齐、赵两国。天下三个最强的国家就结成了同盟。用这样的力量胁迫魏国以索取安邑,会是秦国的又一个措施。秦国一旦这样做,齐、赵两国自然会赞同,魏国等不到秦军来攻,就会奉献安邑以取得秦国的谅解。秦国取得安邑这样丰饶的地区,又和魏国结盟,韩国一定会入朝于秦,而秦国也会用安邑做榜样来赵国苛求索要。秦国这样做,会对赵国不利,而您一定不会得到陶了。此其三。

“各诸侯国都去侍奉秦国,秦国加强与赵、燕两国的联盟,并联合楚国进攻齐国,联合韩国进攻魏国,这是秦国的又一举措。秦国按这个计划行事,燕、赵响应它。燕赵去进齐国,战争刚一开始,秦国就会趁机联合楚国进攻魏国,用不了一两个月,魏国肯定会破亡。秦国得到安邑再阻绝女戟,韩国在太行的地盘就会孤悬于外。秦军经轵道、南阳去进攻魏国,隔绝韩国,包围东周西周,那么赵国会自然而然地被削弱。国家为秦削弱,军队又去进攻齐国,这对赵国很不利,您也可能终此一生得不到陶。此其四。

“各诸侯国都去侍奉秦国,秦国巩固与三晋的联盟,利用三晋去进攻齐国,使三晋国势削弱财力耗尽,军队又在齐国作战,秦国会出兵进攻魏国,夺取安邑,这是秦国的又一种举动。秦国如果采取这一方案。您如果援救魏国,那无疑是用已经和齐国打得精疲力竭的军队,去与秦军作战;您如果不去援救魏国,韩、魏怎么能避免被秦国吞并这一结局呢?您的国家正在被别人算计,您当然终此一生不可能得到陶邑。此其五。

“天下诸侯都侍奉秦国,秦国于是假装施行仁义于天下,存留那即将败亡的国家,给快断绝的贵胄世系以延续的机会;巩固面临危亡的,扶助力量弱小的;重新确立无罪但被吞并的国君,就一定会复兴中山与滕两国。秦国复兴中山和滕,赵国的命运就会同宋国一样了,哪有工夫去谋算陶呢?此其六。所以我说:您千万不要和秦国媾和,陶邑就一定会被您得到。’奉阳君当即表示赞赏,道:‘很好。’就中止与秦媾和,决定与齐、魏两国结成攻击宋国、夺取陶邑的同盟。”

朱已谏魏王

朱已对魏王说:“秦国与戎、翟等少数民族的风俗相同,都有虎狼一般残暴的心,贪婪、暴戾,追求利益,毫无信义,更不识礼义廉耻和道德规范。一旦有利可图,根本不顾亲戚兄弟的亲缘情分,如同禽兽一般。这一点天下各诸侯国都非常了解,它是一个既不施惠于自己的百姓,又不积德于后世的国家呀!

“原来的太后是现在秦王的母亲,可是却因为忧虑而死去;穰侯魏冉是他的舅舅,没人比他功劳更大,可竟然被驱逐出境;他的两个弟弟都没有罪过,仍然被侵夺了封地,他对自己的亲戚和兄弟们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待两相对立的仇国。现在大王却联合秦国去进攻韩国,这样就更是助纣为虐了。对这件事我十分疑惑,如果大王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是不明智了。大臣们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却不劝谏,那就纯粹是不忠于您了。

“如今那韩国靠一个女人扶持幼主支撑危局,国内尚有大乱,对外如何能抵御强大的秦、魏联军的攻击呢!大王您认为韩国能不灭亡吗?韩国一旦灭亡,秦国就会占领新郑周围的全部韩国领土,从而与魏国接壤,大王您认为魏国会安全吗?大王出兵本是想夺回原来被韩国占领的故地,但却可能遭受到秦国的兵祸,大王认为参与这事有利可图吗?

“秦国不是无所事事的国家。一旦韩国灭亡后,它肯定将寻衅惹事;若要寻衅,一定会去寻求既容易又有利可图的对手;寻求有利又容易对付的敌手,它肯定不会去进攻楚国和赵国的。什么原因?如果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通过韩国的上党地区去进攻强大的赵国,就会是重蹈阏与战役失败的覆辙,秦国肯定不会这么干的;如若经过河内地区,背对邺、朝歌,渡过滏阳河和漳水,然后和赵国军队在邯郸城外决战,这会是知伯当年失败的再现,秦国也不敢这样做;如果进攻楚国,就要经过斜谷走三十里路程去进攻坚固的危隘之塞,走的路很远,攻击的地方又非常坚固,秦国也不会去干的;如若道经河外,背对大梁,右边又有上蔡和召陵,然后去和楚国军队在陈郊外进行决战,秦国同样不敢去干。所以我说秦国肯定不去进攻楚国和赵国的,也不会去进攻卫国与齐国。韩国灭亡之后,秦国有朝一日出动军队,除了魏国,它不会去攻击其他国家的!

“秦国本来就拥有怀、邢丘、之城、桅津等地,它们靠近河内,从而使魏国的共、汲等地都处在危险之中!秦国一旦占领郑地一带,夺取垣雍,如果挖开荧泽之堤水灌大梁,大梁肯定会陷落。大王的使节犯了大错误,竟然在秦王面前说安陵君的坏话,秦国想夺取许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秦国的叶阳、昆阳等地和魏国的舞阳、高陵接壤,如若秦国听信了使者的坏话,就会攻击安陵并灭亡它。然后,秦国绕过舞阳直接攻击许城,那么魏国南方就会面临危险呀!即使南方没有危险,魏国还能得到安宁吗?即便憎恨韩国、不爱护安陵国都还说得过去,如果不担心秦国想要夺取魏国南部这一点,那就完全错了。

“早先,秦国的势力局促在黄河以西,晋国故土距离大梁千里有余,有黄河、太行挡路,中间又隔着两周和韩国。自从林乡之战到现在为止,秦军十次进攻魏国,其中五次打到了国中,边境城市全部被攻占,园圃中的高台楼阁也毁于一旦,森林遭砍伐,野兽被杀光,紧接着它们又包围了国都大梁。然后秦兵从大梁以北长驱东征,一直打到陶、卫的近郊,北面到达了阚城,魏国丧失给秦国的土地有山北、河外、河内等地,共计较大的县份上百个、著名的城邑数十座。秦国势力尚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千余里时灾祸就如此惨烈了,更何况让秦国灭亡韩国占有郑地之后,那时,没有了高山、大河阻挡,没有两周、韩国作为缓冲,秦国领土距大梁只有一百里左右,灾祸一定会超过当年一百倍的呀!

“早先,合纵阵线破裂,楚、魏相疑,因而韩国没能与它们结为联盟。如今,韩国遭受秦兵进攻已长达三年之久,秦国又用媾和来压迫韩国,韩国明知国家即将灭亡,也不答应秦国的条件,向赵国派出人质,请求为天下联合攻秦充当前锋并安置营寨。我观察的结果是:楚、赵两国肯定会参与攻击秦国。为什么呢?因为各国都知道秦国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不把各诸侯国的军队全部消灭,不把天下民众全部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它绝对不会罢休。所以我准备用合纵的策略来辅佐大王,希望大王快点接受楚、赵的邀请,接纳韩国的人质,把保存韩国作为当务之急,借此机会要求韩国归还魏国失去的故地。韩国一定会献上这些土地的。这样一来,百姓士卒无须辛苦就可夺回故地,功效要比跟随秦国进攻韩国好得多,并且也没有与强秦为邻的巨大灾祸。保存韩国、安定魏国并有利于天下,这是大王一展宏图的好机会呀!

“打通韩国上党与魏国共、莫等地间的交通,设立关卡,征收出入境的关税,这等于是魏国又得到了韩国的上党作为抵押。两国共同分享关税收入,足以富国强兵,韩国一定会感激魏国、亲近魏国、尊重魏国、惧怕魏国,也肯定不敢背叛魏国,韩国实际上就相当于魏国的一个县了。魏国得到韩国这个县,就足以护卫大梁并使河外地区得以安全;如若现在不保存韩国,那么东、西周就危在旦夕,安陵也会被秦军占领。楚、赵联军也会被打败。卫国和齐国畏惧秦国,各诸侯国争相西去秦国,臣服入朝觐见的日子不会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