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破冰前行:改革初期的复杂局势与中央高层决策
8074300000043

第43章 胡耀邦对改革开放路线的忠诚

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九次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批准向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变动方案。鉴于华国锋已提出辞职,邓小平提出由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坚决推辞,他认为,无论是从资望来说,从政治能力来说,从目前的领导格局来说,从常委班子实际情况来说,自己都难以胜任中央主席的职务,应当由邓小平担任为好。胡耀邦“先后不下十次”向叶剑英、邓小平和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说明自己不能胜任及推荐邓小平的理由。邓小平执意由胡耀邦出任,还劝胡耀邦要“当仁不让”。叶剑英认为胡耀邦人才难得,能够当此重任。李先念说,胡耀邦是个“阳人”(即光明正大,没有阴的一套),年纪比较轻,精力充沛。陈云说:你们两个矮子中出一个吧(邓小平和胡耀邦)!邓小平又在政治局会议上推荐胡耀邦,并向胡耀邦表示自己全力支持,还负责去说服别人。

胡耀邦讲:“小平曾经说过,要当仁不让。当仁不让,我也是同意的,但是,当不行就不上,也是正确的。”所以,胡耀邦希望政治局会议上再考虑一下,能不能搞个更好的办法,用更好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不管谁当,只要几位老同志健在,特别是小平同志,那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里面的核心人物。今后不管谁当主席,中央最高领导层的‘政治设计者’主要是小平同志。这一点,我提议要向全党讲清楚,要在一个文件上正式讲清楚,使以后当主席的人心里踏实一点。小平同志掌舵,其他的老同志也是核心人物。如果不写,不讲这个,有这么一些人,他惶惶不安,也不知所措。”

今天我们回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大战略,很有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又一次崛起的开端。在这个现在被史家称为邓小平时代的峥嵘岁月里,胡耀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左右手。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胡耀邦以非凡的勇气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邓小平改革思想路线的忠诚实践者。

胡启立在回忆胡耀邦的文章中讲道:胡启立:《我心中的耀邦》,载《炎黄春秋》,2005年第12期。

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对待中国的改革开放,耀邦同志是完全自觉的,是积极主动的。小平同志提出的每一项改革主张,耀邦同志都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力推进。如何对待特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耀邦同志在1980年初到深圳和珠海考察后就提出:要在深圳搞个对外开放的窗口,窗口发展得好,就搞特区。他的这番话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有些一时思想不通的人说:特区就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典型,认为在特区社会主义已经变了性质,痛哭流涕,力陈不可。有的同志甚至当面指责耀邦同志说:你搞的特区实际是“租界”。耀邦同志面临种种责难,不为所动,他回答说:旧社会的租界,主权是人家的,而我们开始搞个窗口,现在搞个特区,主权都在我们手里。我们搞试点,好就搞下去,不好还可以收,这和旧社会的租界根本不是一回事。围绕特区姓“社”姓“资”问题,争论一直没停。从耀邦发表意见以后,无论广东、深圳出了任何一点问题,就有人说三道四,向耀邦发难。耀邦在小平同志支持下,坚决顶住,尽全力支持和保护特区的健康发展。当时,耀邦同志保护特区、保护广东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探索,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的,稍有点私心杂念,就有可能使改革开放的大局受挫。

当然,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是全党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小平同志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团结和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形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态势;但作为总书记的耀邦同志在小平同志领导下,披荆斩棘,冲锋陷阵,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功不可没。

胡启立继续讲道:

我到中央工作之后,耀邦同志给我的一个突出印象和感受,就是他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作风。身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他始终把自己看做中央领导集体的一员,胸怀博大,光明磊落,谦虚谨慎,从善如流,时时、处处、事事注意倾听党内党外的不同意见,自觉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十一届六中全会,耀邦同志当选为党中央主席之后,发表了一篇讲话,其中有一段话讲到他自己,他说:我个人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就一下子提高多少,我自己知道,今天的胡耀邦还是昨天的胡耀邦。这个意思,他当年对我讲过,其实,他对自己也是这么认识,可见他政治上的冷静和清醒。有几位老同志听了他这段话,高兴地说,就凭这个话,看来这个人我们选对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耀邦同志这一番话,绝不是做做政治姿态,而是作为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他说到做到,在总书记的位置上,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党员的本色,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职位提升了,就盛气凌人,搞一言堂,搞家长制,处处突出个人,甚至把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耀邦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和自觉,除了他个人的历练、修养,还与他对我们党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直接相关。他常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晚年听不进不同意见,搞个人崇拜,使党内生活不正常,形成了一言堂,出现了家长制,导致林彪反党集团和“四人帮”兴风作浪,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我们党的事业蒙受了重大损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耀邦深刻地总结了这个历史经验,念念不忘这个历史教训。他时刻告诫自己,也告诫别人,再也不能搞过去那一套了,一定要搞民主集中制,要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要把党内的政治生活正常化。他多次对我说:我们党再也不能搞一言堂,再也不能搞运动,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重犯历史的错误。

我清楚地记得,我当了中办主任后去拜访老领导,有一次见了叶剑英元帅,叶帅问我:你们民主集中制怎么样?我说:耀邦同志非常民主,他允许人发表不同意见,大家都能畅所欲言,重大问题都要反复讨论,最后集体决策。叶帅说:那很好。你读过《出师表》吗?其中有一段话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民主集中制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党付出鲜血的代价得来的教训,每当我们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时候,我们的党就兴旺发达,每当我们的党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时候,我们的党就会遇到挫折、失败,甚至付出血的代价!我觉得叶帅和耀邦同志在党内生活的重大政治原则上是心心相印的。

……

耀邦允许大家发表不同意见,有时是有意识地启发和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允许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和他辩论。他明确讲过,在一个领导班子里,没有一点不同的声音,是不正常的。鉴于历史上我们党内曾经出现过的违背民主原则,压制不同意见,甚至因发表不同意见而罹祸的经验教训,耀邦鲜明地提出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要坚决执行“四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装袋子(不进档案)。从来没发生过,至少是我从没听说过,因为某个干部向耀邦提了意见,他就发脾气或者打击报复将其调离岗位的事情。他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有保留意见,甚至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先去做,但是在全局问题上,在原则问题上,他从不让步,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又坚持民主集中制。耀邦担任总书记期间,书记处的重大问题都是集体讨论决定的。

据我的观察和感悟,耀邦同志作为总书记,他不仅是把民主意识、民主作风视作政治家个人必备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品质,而且一直在思考,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为谁执政和如何执政的问题。耀邦同志曾经说,我们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增强治国安邦的本领,要运用民主法制的办法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耀邦同志实际上是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要如何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问题,如何处理新时期改革中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的问题。他历来主张是非要分清,原则要坚持,但不赞成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用过去搞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而要坚持走民主法制之路。尤其是思想领域里的问题,要按思想认识的规律,要讲道理,让人说话,以理服人。

在胡耀邦辞世15周年的前期,田纪云发表文章回顾与胡耀邦交往的一些情况,他写道:田纪云:《近距离感受胡耀邦》,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10期。

我与胡耀邦相识是1981年春。当时我已被任命为国务院副秘书长,协助总理、副总理处理一些经济方面的事务,中央指定我列席中央书记处的会议。1981年3月,我第一次列席书记处会议时,国务院领导把我向胡耀邦介绍说,这就是从四川调来的田纪云同志。我走到胡耀邦的座位前与他握了手。这是我与胡耀邦的第一次握手。在其后的会议中,胡耀邦经常要我宣读文件,有时也问我一些经济方面的数字或情况,我总是尽力作准确回答。在我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之后,与胡耀邦的接触就更多了,经常参加由他主持的政治局会议和书记处会议。另外,我还是由胡耀邦主持的人事安排小组成员之一,也经常参与人事安排问题的研究。在多年的接触中,我对胡耀邦不仅有着较深刻的了解,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胡耀邦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中国人民的忠诚儿子和公仆。对于胡耀邦的功过评价,在胡耀邦去世后中央所作的悼词中作了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我认为这些评价是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在这里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在我与胡耀邦同志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点:一是胡耀邦同志的民主作风,二是胡耀邦同志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三是胡耀邦同志对年轻干部的热情关怀培养,四是胡耀邦同志对邓小平思想路线的忠诚。

对于胡耀邦的民主作风,凡与胡耀邦同志接触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他让人说话,敢让人说话,动员人说话,“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这是胡耀邦同志身体力行的名言。凡是他主持的会议,与会的人都比较轻松,发言热烈,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胡耀邦同志全不在乎。记得1985年6月,劳动人事部副部长严忠勤在向书记处汇报工资改革方案时,因与胡耀邦理解不一致争论起来,但事后耀邦同志对我说:严忠勤这人不错,敢于直言。所以,在中央工作的人,包括一些老同志,都认为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是中国共产党最民主,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跃的一个时期。

胡耀邦同志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时时刻刻铭记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在他任总书记期间,一有空就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那些有名的穷山恶水、荒漠边陲、严寒高原、世界屋脊他大都到了。1986年5月,我陪他去甘肃考察工作,他告诉我:全国2000多个县他已去过1500多个,甘肃省地市一级还有两个未到,即甘肃平凉地区和甘南回族自治州,这一次就是来补这一课的。胡耀邦同志本来心脏就有点毛病,有高原反应。甘肃平凉海拔比较高,到后刚住下我就发现他嘴唇发紫,上楼有些吃力,我劝他少活动,晚上就不要开会了,但他说没关系,适应一下就好了,晚上照常开座谈会,听汇报,还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作为总书记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是可以想象的,但他还抽空挤时间阅批大量人民来信。在他任职总书记期间批处的人民来信不下数千封,是任何其他领导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凡经他批处的人民来信,他都指定专人,跟踪了解处理结果,充分表现了他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顺便说一下,耀邦同志生活非常简朴,衣着很随便,粗茶淡饭,不挑食,不嗜酒,吃饭很快,比如四个菜刚上了两个,他就吃完饭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的特点,也抓紧时间吃饱,生怕跟不上总书记的节奏。

胡耀邦同志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1984年7月30日的书记处会议上,胡耀邦同志说:“前天(即7月28日)我向小平同志汇报了三中全会的问题,我讲三中全会的一个议题是明年(即1985年)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的问题。党代会的议题是:1、‘六五’计划与‘七五’计划问题;2、人事安排问题。中委要退一些人,进一些人。现在的中委60岁以下的不到100人。补充中委的条件:一是对经济工作真正懂行的人,二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三是优秀的5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在胡耀邦同志的主持下,于1985年9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代表会议,在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一批老干部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增补一批年轻干部进入中委。在十二届五中全会上胡启立、乔石、李鹏和我同时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同年12月25日,胡耀邦同志主持召开了调整后的书记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耀邦同志说:“在培养干部方面,我们六年走了三步:选拔、锻炼、进领导核心,下一步如何培养?一要老同志支持,二要个人努力。要给他们压担子,老同志要少管一点事。”他告诫新进领导核心的同志:第一,要努力学会驾驭全局的能力,要多拿点时间想点全局的问题,读点书,马列主义、中外历史、政治经济学、文学等都要读一点,要熟悉全局情况,学会支配时间。第二,要发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风格:一是光明正大,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二是身体力行,模范带头。一位领导插话说:“小平同志说过,在位谋行,担子压上了,就干得了。”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今后书记处会议由胡启立主持,由我协助万里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年代中国领导层的年轻化,一大批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正是在胡耀邦同志的大力推动下实现的。

使我感受特别深的是胡耀邦同志对邓小平及其思想路线的忠诚。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86年7月在北戴河办公期间,胡耀邦同志主持拟定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文件,几经修改之后,他首先让送呈小平同志审阅,听取小平同志的意见。在小平同志审阅期间,他非常焦急地期待小平同志的指示,几乎每天都打听小平同志看过了没有,有什么表示没有。在小平同志一看完文件通过王瑞林将意见转达胡之后,他立即召集起草小组开会,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对文件一一进行修改。由此,我看出耀邦同志对小平同志的确是忠心耿耿,言听计从。9月22日,我和胡启立、朱厚泽(当时朱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乘坐耀邦同志的专列从北戴河回北京,途中耀邦同志约我、胡启立、朱厚泽聊天,在谈到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时,他说:毛主席在民主革命时期,即在全国夺取政权之前,确实很伟大,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而且写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像《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都是这个时期写出来的。但是,毛主席在建国之后,特别是60年代之后,逐渐与实践、与群众脱离,毛主席很难再写出很系统的、很有深度的文章了,常常是三言两语,大家又都把它作为最高指示,因此工作上导致许多错误决策。相反,小平同志就有所不同,他虽然年过八十,但思想不僵化,适应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导方针,诸如拨乱反正,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干部年轻化等等,都是小平同志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他又说,小平同志不愧为毛泽东事业的伟大继承者,他的思想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

2005年11月18日,是胡耀邦诞辰9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座谈会。温家宝出席座谈会,曾庆红发表重要讲话,吴官正主持了座谈会。曾庆红讲话指出:“胡耀邦同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就是要学习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胡耀邦同志作风民主,平易近人。”“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薄一波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万里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胡乔木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陆定一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宋任穷回忆录》(续集),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孙冶方全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杜润生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陈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邓子恢传》,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廖盖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廖盖隆主编:《中国共产党党史镜鉴》,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郭德宏等主编:《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历程》,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龚育之:《党史札记二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瑞璞:《中国改革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王洪模等:《改革开放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杜润生主编:《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于光远:《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于光远、林子力、有林:《批判“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林子力:《论联产承包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吴江论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江:《政治沧桑六十年:冷石斋忆旧》,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乌杰主编:《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张化:《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张湛彬(占斌):《大转折的日日夜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陈雪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徐宗勉、黄春生编:《黎澍集外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朱元石(访谈、整理):《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广友:《改革风云中的万里》,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炎黄春秋》,2004年合订本。

《炎黄春秋》,2005年合订本。

《炎黄春秋》,2006年合订本。

《炎黄春秋》,2007年合订本。

《百年潮》,2006年合订本。

《百年潮》,2007年合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