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核心。恰当的技术与影响巨大、以社交为基础的学习相结合,正成为公司成长的基本战略。事实上,营造一种使员工沉浸其中的气氛,使公司成为一个以创新为指向的学校,使工作成为被支付报酬的学习,这就是GE文化的核心。
--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
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现在的职场,已经没有金饭碗。因此,你必须抱定终身学习的思想,这样才会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是终身雇佣的一个直接的替代。终身雇佣反映的是一个逐步变化和正规教育的时代。而终身学习反映的是快速变化,和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的年代。快速变化带来的是复杂程度的增加。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获得信息的便利和强大的交流合作的工具。
终身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潜力无穷的学习”。
残酷的市场环境证明,公司的竞争最终一定是学习力的竞争。因为,人才是有时间性的。你只能保证自己今天是人才,却无法保证明天的你依然是人才。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得知识已经有50%老化掉了。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旧的知识不断地被淘汰,新的知识在不断地产生。
自然知识也好,社会知识也好,用“爆炸”来形容知识产生的速度,恰当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频率。新的知识的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掌握上跟上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知识就是效率,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标志。在这样的时代里,能否进行终身学习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有效生存的关键。
不重视终身学习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不重视终身学习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不重视终身学习的结果势必造成固步自封、不求进取、观念落后。不能随时学习就不会产生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等于没有创造力。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倡导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比竞争对手知识多,能力强,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提高终身就业能力。
有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在职场有没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往往会对未来起巨大的作用。
这种终身学习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既要学习最好最先进的理论,也要注意学习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例如可以多参加一些座谈会、知识讲座等,有意识的总结一些成功者、成功公司的经验,当然也包括进入高校参加某些课程学习和培训等,从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隋春华毕业后在南京的一家网络公司从事了将近三年的技术工作。一开始,只做一些琐碎的基础工作,后来逐渐专门从事网络规划。他很希望从事编程的工作,却一直没有机会。在江苏那种地方,从事软件相关工作的人比较少,信息技术的学习气氛也并不是很浓。为了使自己在技术上得到明显的提高,2001年初,隋春华毅然放弃当时的工作来到北京求学发展,当时23岁。在北京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半时间在学习,一半时间在工作。尽管工作时间并不长,但他对IT行业已经摸得很熟,在技术上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甚至有人要给他投资,希望与他一同创建一个软件公司。
正是不断地学习,让一个对于专业知识只知道一些皮毛的人能够成为技术精湛的高手。在当今学习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学习能力的“较量”。要做“学而知之”的人,学而不知或不知如何学的人早晚会被淘汰的。无论你目前的工作如何,你都应该融入这个学习型社会,在工作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从国际看,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已有相当水平。终身学习不但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还需要积极的学习动力和坚强的学习毅力。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今天的竞争对员工提出的残酷要求。终身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还需要突破自身认识的障碍。经验丰富和业绩突出成为员工终身学习的两大障碍。从文化的角度看,经验主义几乎是人类共有的特性。那些能力超群、充满自信的成功人士更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获得了太多的成功,很少能够有人使他们怀疑自己。但他们没有想到,还有一种规律,就是当你感觉成功的时候,失败可能正在开始。在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环境里,你可以为暂时的成功陶醉一年而不怕别人超越。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你只要陶醉一分钟就可能失败。
“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是一种社会需求。社会要发展,需要社会的建设者不断进行创新,以此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势。
职业信条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们必须加强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变化,这就需要用知识来补充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终身学习,你才能接受知识的更新,才能工作得更有效率,你才能比别人更胜一筹。
个人学习带动公司学习
任何一个人要想做得更好,都要不断地学习。公司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公司中的员工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带动公司的学习,才能产生双赢。
彼德·圣吉认为: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这一修炼上。它也建立在“自我超越”上,因为有才能的团体是由有才能的个人组成的。
知识经济的逼近,使公司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公司,将是职工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学习型公司。构建学习型公司,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获取丰富的知识资源,必将成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司要保持持久的动力、超常规的发展,就必须努力使公司成为学习型公司。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让员工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始终能站在主导的位置。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员工不断变革的能力。随着职业生涯的深入,一些老经验会束缚住员工,一些新的思想不能被接受。这时候,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突破。如果还是学习那一点点表面的东西,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就会造成知识折旧、人才折价。
经济全球化模式已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员工不但要在行使自己的岗位职责时驾轻就熟,对本行业的动态发展,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应有清晰的认识和相对准确的预期,以保证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学习是根本,在国际化的时代,面对国际化的人才竞争,首先自己要国际化。国际化的人才体现在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管理风格上。不断地学习可弥补机会之不足。
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输入新鲜的血液。那些不断提高自己素养与提高公司素养的员工将是公司的最需。在公司中,一个员工要想不断取得进步,就要不忘初衷,虚心学习。所谓初衷,就是公司的经营理念。只有始终不忘公司经营理念的员工,才可能谦虚地学习,才可能与同事齐心协力。这样的员工才能实现公司的使命,才是公司最需要的员工。
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致力于公司文化建设、打造学习型组织的现代社会里,一个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停滞不前的员工将会越来越难以适应公司的发展。事实是,现代公司需要的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只知道埋头苦干、机械工作的劳动力,而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大贡献的知识型人才,这也是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人才竞争的背后隐藏着学习力的竞争。对公司来说,尤其如此。员工一定要通过个人学习带动公司学习,在公司中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使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聪明的公司领导,重视的不仅仅是学历,更重要的是员工能否具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
拒绝学习的员工是公司最大的危险。拒绝学习又是那些业绩不错的员工最可能犯下的错误。在某些时候,我们那些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业绩的员工甚至可能刀枪不入。同事向他提出各种建议或者质疑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认为同事幼稚,甚至对同事的见解不屑一顾。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觉得以前的某类事情我就是这么处理的,结果也很好,为什么要听你的呢?
用更多的时间去接受新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在你未来的资产中,它们的价值将远远超过现在所积累的货币资产。当你从一个新手、一个无知的员工成长为一个熟练的、高效的员工时,你实际上已经大有收获了。你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才能,从而获得更高的报酬,成为公司宝贵的资源。只有培养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员工的公司,才能在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中具备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成为强中之强。职业信条员工的个人学习是公司学习力的基础。不能学习的员工是公司前进的绊脚石。所以,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动起来,通过自己的个人学习带动公司学习。这种学习能力能使人提高工作效率,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公司达到预期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能够积极学习的人,他周围的人都是他学习的对象。向别人的优点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学习才能够进步。否则,就会跌进“自满的陷阱”。
哲学家爱默生说:“一个聪明的人能拜一切人做老师。”任何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个人可以是我们的上司,可以是我们的同事,可以是我们的亲朋好友,也可以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学习是人们实现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向别人学习又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向周围的人学习,那人们自身的成长就会像缺少某种维他命一样缺少营养。众所周知,一个缺少营养的人总是不如健康人那样有足够的能量抵挡外界的压力。
有时候,我们总是崇拜那些离我们遥远的伟人,却往往忽略了近在身边的智者,或许是出于嫉妒和利益的冲突。其实,只有通过与优秀的人的交往,才能擦去生命中粗糙的部分,才可以琢磨成器。向一个能够激发我们生命潜能的人学习,其价值远胜于一次发财获利的机会,它能使我们的力量增加百倍。所以,要在公司中学习,让每一个优秀的员工都能够给自己一些有益的教益。
从老员工那里学习。每个公司都有一批这样的老员工,他们性格爱好不尽相同,和公司一同成长,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员工能够从这样一群年纪比自己大、经验比自己丰富的老员工那里学到宝贵的经验。
从新人那里学习。即使你是老员工,经验丰富,你也可以从新员工身上学到你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会带来他们的热情、活力。让这种久违的热情感染每一个老员工,公司才会更加充满生机。一个公司,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新员工快速成长并且逐渐成为栋梁的同时,老员工仍然拥有激情,不断致力于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交往中学习。崔春梅刚进入公司工作不久,发现公司管后勤的侯燕琳牙尖嘴利,很难相处。一开始,崔春梅很看不惯侯燕琳的行为,心想:为什么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由于工作的关系,慢慢地,崔春梅和侯燕琳熟了,交往多了,她发现侯燕琳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员工,她能够对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且对市场信息能够敏锐地捕捉。正是因为才能得不到重用,她才很压抑,进而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性格。崔春梅非常佩服她的才能,每次都虚心向侯燕琳求教。因为她的态度谦和,侯也非常愿意说出自己的点子。通过她的指点,崔春梅很快得到了提升,但是她不忘记这个有才能的人的指点,她向老总举荐了侯燕琳,侯燕琳很快得到了重用。两个人并肩作战,最后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
在挑刺的人旁边学习。徐瑞所在部门的同事黄石力年过四十,是个爱挑刺的人。早上谁迟到了五分钟,谁的办公桌没有打扫干净,他都一清二楚。此举让他的人缘极差。这天,他慢条斯理地走到徐瑞身边开口了:“徐瑞,你写的这份宣传资料我看了,你看看,标点符号用错了多少?这样的东西如果拿给总经理看,他对我们会是什么印象?标点符号跟汉字一样,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的东西,这都用不好……”黄石力滔滔不绝地批评徐瑞的用“标”不当。开始时,徐瑞很难接受,甚至想大发雷霆,但是他马上压抑住了,因为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能让自己进步的导师。
从那以后,徐瑞做事分外小心。早上第一个到,下班最后一个走。写每一份资料都仔细斟酌,打每一个电话都用心揣摩,力求做到最好。久而久之,黄石力对徐瑞特别欣赏,经常在业务上对他进行指点。小至一份合同的撰写,大至跟客户打交道的技巧。徐瑞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如果自己自恃能力,大而化之,那么倒霉的很可能是自己。
向老板学习。老板,之所以成为管理者,必然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优势。聪明人应该时刻研究他们的一言一行,学习他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提升。在向老板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主动地与老板交流,向老板请教。因为来自老板的指导对员工的帮助会非常大。一般来说,老板为了自己的事业,也好为人师,愿意给你指点。于是在沟通、讨论中,你就从老板那里取到了真经。在这种讨论、沟通中,你的才华还会尽显出来,会让老板对你另眼看待。
其实,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导师,但是必须学会有选择的判别。如果不会判别,那么就只会看到别人身上一些表面的优点,而不能深刻挖掘其中真正的学习价值。90%以上的人都忽略了一项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选那些道德高尚和学识不凡的人成为我们的导师,与共交往。职业信条
“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与别人交往,我们就有学习的机会。只有看到周围人的优点,用别人的优点来补充自己的缺点,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从小人物变成大人物
有句名言“一块砖头都希望自己可以出人头地”,因此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大人物!然而,纵观历史上很多的大人物,都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过来的。他们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善于学习的,而且一定是最积极地追求上进的。
齐勃瓦出生在美国乡村,只接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齐勃瓦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虽然他也是一个进城的农民工,但是,自从进入建筑工地那一天起,齐勃瓦就下定决心,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的时候,齐勃瓦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晚上吃过晚饭,工友们往往扎在一起闲聊天或打扑克,只有齐勃瓦躲在角落里看书。有一天,公司的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视察工人宿舍时,看见齐勃瓦手中的书,又翻了翻他的笔记,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第二天,经理把齐勃瓦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齐勃瓦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是不是?”经理点了点头。
不久,齐勃瓦就被破格升任为技师。那些打工者中也有人讽刺挖苦齐勃瓦。但是他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我们只能在工作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的工作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我把自己当作公司的主人,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
正是抱定了这样的信念,他工作努力,刻苦钻研,系统掌握了技术知识。就这样,齐勃瓦一步一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齐勃瓦终于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齐勃瓦的成功完全始于他自己的努力,他自从加入公司的那一天起就能够胸怀大志,为自己的目标做准备而努力奋斗,公司反过来就成为他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平台和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正是这种目标加勤奋,齐勃瓦不仅做了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在建筑公司完成了最大的布拉得钢铁厂时,他超人的工作热情和管理才能又被卡内基钢铁公司的天才工程师兼合伙人琼斯所发现。琼斯立即推荐齐勃瓦做了自己的副手,主管全厂事务。两年后,琼斯因一次事故而丧生,齐勃瓦接任了厂长。由于齐勃瓦的积极努力,加上他日渐成熟的管理艺术,布拉得钢铁厂成了卡内基钢铁公司的灵魂。几年后,卡内基亲自任命齐勃瓦担任钢铁公司董事长。
一个从小人物走向大人物的人的精神动力是源源不断的。如果你的意志坚定强大无比,那么你的梦想就离你不远了。如果你不太具有革命的坚决性,便可利用社会、家人、公司的力量。比如,社会舆论督促你积极上进,公司要求你上进,否则你将被身不残但志坚的大好青年们甩在后面。运动是相对的,不作为就是落后。
任何人都可能从小人物变成大人物,只要你努力,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工作热情,你的才华是不会被埋没的。那么在公司中怎样做才能超越平凡走向卓越呢?热爱自己的公司、视公司为生命、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享受工作的乐趣和荣誉,拒绝任何借口,为公司贡献聪明才智。真正地做到了这些,那么你就有机会从平凡走向卓越,从小人物走向大人物。
小人物变成大人物的例子俯拾皆是。张敏刚入职到一家外资公司时,职位是媒体事业部经理助理。一个初涉职场的新人,在没有完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时,就被老板推上了这个需要极佳的沟通能力才能驾驭的工作的第一线。每天,她的工作是和众多的媒体、记者电话沟通、见面,制定公司短期和长期的宣传推广相关计划。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刚开始她无从下手,步履维艰。有几次开见面会时,还被一个没领到礼物的记者投诉。一些人开始抱怨张敏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意识不强,认为她难以胜任此项工作。
然而张敏就是不服输,她比别人更加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来补充自己的缺陷。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开始博得老板的信任。老板给了她很多指点。越努力,她领悟越多,她的成绩就越来越突出。而且她的这种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无论什么场合里,她都能比别人多出来一双眼睛,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努力学习。现在她已经是公司里的媒体总监。
不服输的劲头是追求上进的最好动力来源。每个人都有许多梦想,可时下你也许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看起来似乎有些悲观,离自己的梦想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难道做员工就该平庸、沉沦、不求进取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做出卓越的贡献,关键看你愿意不愿意从小人物变成大人物。
职业信条很多人都羡慕那些只能望其项背的大人物。然而很多大人物都是和你我一样的人转变的。他们有自己的美好的梦想,有毫不认输的劲头,更有积极进取地不断努力,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转变。别人能做好的,他做好;别人做不好的,他做得更好。这才是一个勇于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