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性与社会
8065500000046

第46章 性与爱(1)

性与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每个人人生经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而且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社会道德发展的水平。性与爱的统一不仅把人类的性生活提升到一个高尚的境界,而且有利于人的本质的确证、发展和完善。在爱情中,性与爱的和谐完成了心灵与肉体、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达到美的境界的性爱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类美的体现。

爱的起源

爱是人类感情中最复杂且重要的一部分。它难以界定,却对我们的生命有着巨大而神奇的支配力。爱不仅仅指情侣间的恋情,虽然人们总将二者混为一谈,爱其实有着无数的秘密和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禁欲主义者对灵魂或神的探求,父母与子女间的爱,兄妹之情,挚友间的纽带,相爱的夫妻在情欲之潮不再澎湃之后相互间持久的钟情,都是爱的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为了爱情愿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要想了解爱,我们需要先了解爱的起源以及对爱的剖析。本章所阐释的是两性之爱。

一、生物进化论的解释生物学家们在比较了人类和动物的演变与举止之后,认为爱是以双方强烈结合力的高级形式出现的,它同时也存在于灵长目动物中。

像人类一样,灵长目动物对其父母也有一段很长的依赖期。如此长的“童年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渴求亲密关系与爱情的情感习惯。

科学家认为,进化的力量也在我们选择伴侣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潜意识的角色。这种观点甚至早在生物学开始关注“自私基因”之前就已出现了,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物种天才”

使我们心甘情愿地服务于下一代,并自欺欺人地认为那是在取悦自己。他还认为爱是与情欲不可分割的一种情感,是它,使我们不断地繁衍后代;也是它,引导我们去寻找与自己性情相投的人,但无论如何,它基本上仍保留着一种个人性冲动。

如果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大自然是在纯粹的生理活动中添加了一种情感,那么人类把这种情感演绎得神奇而美妙。

二、弗洛伊德的性爱论

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在科学原则上对爱提出一套连贯理论的人,他认为人们陷入爱河是因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心理分析揭示,对爱的渴求来源于我们的婴儿期,特别是与关爱我们的人之间的性依恋,当然也包括那些不爱我们的人,尽管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爱。

弗洛伊德对人类性爱的研究,成为他的精神分析主义学说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弗洛伊德把一切形式的爱归结为性爱,把性爱归结为性本能。弗洛伊德首先变革了以往人们对“性”的认识。他认为,以往人们对“性”的认识是极其狭隘的,“人们常自以为知道得很清楚,他们认为它并不存在于童年,它随着成熟的过程,才发生于青春期,他们相信它仅出现在两性之间排山倒海似的互相吸引力里,其目的则在于性之结合或至少也在于能导向性结合的行为”。①同时,“据一般的见解,‘性’的含义兼指两性的差别、快感的刺激和满足,生殖的机能,不正当而必须隐匿的观念等”。①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第20页,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第239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但是,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见解在一般生活上虽然适用,但在科学上就远远不够了。因为在实际上,性冲动不仅发生于青春期,而且存在于童年,甚至可以说存在于从一出生到老死的整个一生中;“性”也不仅仅专指生殖的或生殖器官的快感,而且是指一切敏感区的快感。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性的涵义如此广泛,它泛指人对快乐的寻求与满足,他指出:“性与其最密切的联系物生殖器脱离,而被看做一种更易理解的身体功能,追求快乐是其第一目的,其次才是为生殖目的服务。”①弗洛伊德在变革了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性发展阶段论。他认为,人的个体发展中要经过五个基本的性发展阶段。除了“潜伏阶段”之外,每个性欲发展阶段,在身体上都有一个使“力比多”(即人维持个体生存和绵延种族的各种性本能的能量)兴奋满足中心---性快感区。它包括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正是按照这一顺序完成其人格的历程。弗洛伊德在勾画了性发展的五个阶段后指出,实际上,成熟的生殖器性活动的发展很少有顺利的,因为欲实现的性冲动有许多被“超我”严格禁止,结果这些冲动在幼年时代便遭受压抑,成为无意识的驱力,从而在性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固定作用”和“退化作用”两种阻力。“固定作用”使人格发展停滞在某一阶段上而不能前进,“退化作用”使人格发展到某一阶段后又复向后退。这样,许多人都将在两性关系上有微妙的、不正常的表现,诸如性变态、性倒错,等等。

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爱情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其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一定状况,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相适应的。

①参见高宣传《弗洛伊德传》,第48页,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但是作为一种高级情感的爱情,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其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一定状况、与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相适应的。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蒙昧时代,人类两性交往中,占支配力量的主要是自然本性---单纯的性冲动,因而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群婚制。到了野蛮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的淘汰和人类性意识的觉醒,首先由妇女要求而形成了对偶婚制,人类在两性关系上从单纯的性欲向情欲过渡。在文明时代,为了继承私有财产的需要,确立了一夫一妻制,这种个体婚制的出现,为人类性爱的产生创立了必要的前提。恩格斯指出:由于排他性的产生,个体意志的发展,等等,才第一次造成了一种可能性,“在这种可能性的基础上,从一夫一妻制之中---因情况的不同,或在它的内部,或与它并行,或违反它---发展起来了我们应归功于一夫一妻制的最伟大的道德进步:整个过去的世界所不知道的现代的个人性爱”。①因此可见,人类的爱情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产物。

四、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只有爱才能冲破人与人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相结合,才能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才能满足“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爱情的每一种理论必须以人的理论,即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就爱产生的缘由或根源来看,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弗洛姆:《爱的艺术》,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回答。“人的生存问题在整个自然界中是独一无二的。”①当动物进化到人类时,人就作为一种超越了自然的新种属出现,其生命已成为自觉的,具有了自我认识、理智和想像力。正是这种“人的自我认识、理智及想像力打破了动物生存特有的‘和谐’”,使人面临着永远也不能摆脱的生存的两歧,即生存诸问题的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生与死的矛盾;长远理想和短暂生命的矛盾;心灵与肉体的矛盾,等等。所以,弗洛姆说,人的“理智既是人的福祉,又是人的祸因;它迫使人类永无止境地去消除那些无法解决的生存两歧”。③它使“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和打碎这一监狱,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④更为根本的是,人一方面总是力求脱离自然,离开动物的生存状态而走向人的生存状态,离开束缚而走向自由;但另一方面,人又感到他是在偶然地点和时间被抛入这个世界,又被迫偶然地离开这个世界。他感觉到自己是被逐出乐园的动物,无家可归,孤独无依。正是这种不断滋生的孤独感成了恐惧的根源。“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⑤即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结合。

然而,人们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或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人可以通过崇拜动物、祭人或者军事掠夺、奢侈享受、清教徒式的节①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2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21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③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2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④弗洛姆:《爱的艺术》,第7~8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⑤弗洛姆:《爱的艺术》,第8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制、狂热的工作、艺术活动和创造性劳动,通过对上帝和他人的爱情”等途径来达到与他人结合和克服孤独的目的。而最典型、最常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条:第一条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如,通过酗酒、吸毒和性放纵等达到一种恍惚状态,使人觉得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如果是集体纵欲,参与者还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果。“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它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①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的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第二条途径或方法“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人一致,我的衣着、习惯和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得救,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同一组人结合仍然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同时,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把人变成了一个模式,人们追求的“平等”不过是把人都变成一架机器---失去了个性的人的平等。“平等意味‘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这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模式,是做同样的工作,寻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有同样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模式。”③这种通过同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的方法与纵欲相比具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具有持久性和不会冲动一时。人到了三四岁就被引进一个模式,从此以后就不会失去同这①弗洛姆:《爱的艺术》,第9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弗洛姆:《爱的艺术》,第11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③弗洛姆:《爱的艺术》,第12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组人的联系。”①达到统一与和谐即克服孤独的第三条途径是创造性的劳动。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劳动者同他的物质---组成人的周围世界的物质达成一致,劳动者和对象合二为一。因此,人也就感觉到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摆脱了孤独和恐惧。

总之,“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它们都不是使人摆脱孤独、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或统一的真正的和全面有效的途径,都不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只能是爱。

性爱、情爱、爱情

柏拉图于公元前4世纪所著的专题文集中,把爱定义为:“对整个世界的渴求。”这一定义被重释过很多遍,但从来没有一个重释能超越柏拉图的原释。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爱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对于爱的一些基本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哲学家们对爱情中涉及性的部分总是心存疑惑,心理医生们也是如此,因为他们必须处理由此引起的问题。在爱的历史长河中,性爱和精神之爱之间也曾被严格地划了一道界限。而现代爱情已经走出了礼仪上、形式上、法律上、习俗上的迷雾。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较,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从社会拘束限制中解放出来过,也从没有这般随意地开始过。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性爱、情爱与爱情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历史发展和文化规范制度下的发展和统一?

一、性爱、情爱和爱情的相互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爱情是男女间的相互倾慕、渴望,与对方相依①弗洛姆:《爱的艺术》,第13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