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性与社会
8065500000042

第42章 性文化(3)

任何与生育无关的“性”,基督教都认为是堕落、污秽和有罪的,必须接受不同形式的惩罚。避孕在天主教中是不能容忍的,也必当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对“中断性交”,即只有“性交”而拒绝“播种”是为上帝所不容的,要处二年至十年的苦修。堕胎也是一种罪,如果因此妇女本身也死亡,那么就犯了三重罪:一是自杀,一是背叛她“天上的新郎”---耶稣基督,一是谋杀她尚未出生的孩子。①基督教社会无论对婚内还是婚外的性都采取严厉的压制,结果使得很多女性出现一种“歇斯底里”的痉挛,该病发作时她们紧闭双眼,仰躺着,小腹弓起,私处突出,不停抽搐。发作后,她们睁开双眼,脸上露出羞耻与痛苦的表情。而男性之间则更普遍存在着“性无能”的恐惧。

基督教原来的意图是在男女之间建立性监督,使两性关系向精神升华,变得优雅克制,达到社会的和谐平衡。可宗教的盲目性、绝对性竟使它变成了背离人性的禁欲主义,这对于高度性感的人类①谈大正:《性文化与法》,第1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这个物种来说,造成的身心伤害是相当严重的。①(三)恢复性爱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到文艺复兴时期,对性爱和妇女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中世纪后半期所出现的骑士之爱是该转变的前奏曲。我们知道,历来的异族之间的战争,无论谁胜谁败,都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东征的十字军从拜占庭带回了圣母崇拜的信息和习俗。因而,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广为流传,优雅淑女偶像的出现,改变了被基督教贬抑丑化了的妇女形象。除此之外,东征的十字军骑士们从伊斯兰教国家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对艺术和情爱的尊崇。其中“玫瑰花罗曼史”是中世纪后半期流传很广的诗篇,它描写了叙利亚一个充满爱的渴望的人走进一个神秘的花园,看到一朵令他心迷神荡的玫瑰(这象征着一位淑女)。这时他内心为是否采摘这朵玫瑰花而展开了复杂的斗争,作者用各种隐喻来象征爱情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里跳荡的情感与思考是多方面的。

14、15世纪,由于欧洲商品经济的活跃,人的价值和尊严被时代唤醒。这时候,人们开始对教会禁欲主义的虚伪和反人性进行抨击。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被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人的情欲又被肯定了,爱情又获得了神圣的权力,“个人幸福”、“个性解放”的旗帜被扯起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完全反对教会把性看成丑和恶的观念,提出性是人的自然要求,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性不仅是美好的,而且是崇高的。性爱不仅是精神的,而且是灵肉的合一。因而,肯定个人享乐的利己主义,把两性之爱看成是人性的最高表现,是文艺复兴时期性观念的集中表现。

(四)父权制沉沦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西方绝对君主政体总是将君主的权威跟上帝和父亲的权威联系在一起,以便让人们形成君权神授的观念而更好地加以统治。圣徒①谈大正:《性文化与法》,第1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谈大正:《性文化与法》,第13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们说,上帝是父性的完美的楷模,君主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是臣民百姓的父亲。然而,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上帝和父权也遭到人们的扬弃。它表明了一种传统价值观的变革,“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权观取代了“等级、服从、父爱”的父权观。伴随着上帝的死亡,神学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加速了不可阻挡的世俗化过程。法国1789年通过的《人权宣言》的第1条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自由、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应该用友爱的精神相互对待。”

然而,法国《人权宣言》对女性是否与男性享有同样的权利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主要是由于千百年来由基督教宣传形成的对女人的成见,使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那么轻松。有些人虽然原则上同意男女平等,但更强调男女在生理、心理和气质上的天然差异,想为继续保持男女不平等找一个极好的借口和理由。尽管法国的法案解放了犹太人,黑奴制也因法案的颁布而得到废除,但妇女的处境却并未得到多少改观。当革命理想将形式上的平等置于自然的差异之上时,性别却依然故我地是一条作为权利要区别对待的铁的标准。“人权,只是赋予男人的自然权利,它与妇女毫不相干。国民公众坚持反对妇女参加选举,禁止她们自由结社,从而把她们赶回家去操持家务。”①因而,西方社会的妇女要取得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性道德与性文明

在人类性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性文化一部分的性道德与性文明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从一个侧面体现与丰富着性文化的内容。

①转引自谈大正《性文化与法》,第1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一、性道德的涵义及其价值分析

(一)性道德的涵义对于什么是性道德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彭晓辉教授在《性科学概论》中提出“性道德”是指人类调整两性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他将性道德分为三个方面,即性道德意识现象、性道德规范现象和性道德活动现象。其中,性道德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性道德关系的心理感受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在长期性道德实践和研究探索中所形成的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心理过程和理论体系。它包括由性道德观念、性道德情感、性道德意志、性道德信念、性道德理想等构成的性道德心理过程;还包括以性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性道德的结构和特征、性道德的历史演变及规律、性道德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性道德的社会调控和自然调控等为内容的性道德理论体系。

性道德规范现象是指指导人们性意识、评价人们性行为的善恶标准和具体尺度。它一方面是人们在长期的性道德社会实践中沉淀而成的公认的习俗、惯例和传统,另一方面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家根据自己的利益概括提炼出来的调整两性关系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性道德规范现象包括性道德基本原则、性道德普遍原则、性道德规范三个层次的内容。

性道德活动现象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性道德观念、性道德原则和性道德规范所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实践活动。它包括性道德教育活动、性道德评价活动、性道德修养活动等内容。性道德现象的这三个方面彼此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其中,性道德活动是形成一定性道德意识的基础,并能使已经形成的性道德意识得以巩固、深化和提高。

性道德意识一经形成,即对人们的性道德活动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此外,性道德意识作为自觉的性心理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性道德活动的一个方面。性道德规范是人们在一定的性道德活动和性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和概括的,同时,又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性道德意识和性道德活动,集中地体现性道德意识和性道德活动的统一。

总之,“性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并发挥作用的性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性道德的价值分析性道德的价值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加以分析,一个是社会学的视角,另一个是生物学的视角。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性道德的价值是通过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来体现的。彭晓辉教授认为,性道德的社会功能是指在长期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性道德本身历史地形成的各种能力和功用,一般来说包括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命令、激励、指导等多种功能,而其中最基本的是性道德的认识功能、调节功能和教育功能。性道德的认识功能主要是指性道德能够反映两性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认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把现实社会中的性关系、性思想、性行为区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应当的和不应当的,善的和恶的,荣的和辱的等,并用它们的对立和矛盾斗争来说明性现象的社会现实。性道德的认识功能表明性道德是人类认识两性关系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两性之间的道德关系,认识个人在两性关系中对家庭、子女、他人和社会应当负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性行为主体履行自己的现实义务,完成自己的性社会角色提供思想认识前提。性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性道德具有通过评价、教育、指示、引导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性意识、性行为、性活动以协调两性关系的能力。它以一定社会或人们认可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标准,评价人们的性思想、性行为或性活动事件,告诉人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并以此为比照指导和纠正人们的思想行为。性道德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两种方式得以体现。社会调节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舆论形式以及职能部门实现的;自我调节是通过个体内心的思想斗争,通过扬善弃恶的道德选择实现的。

性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性道德能够通过宣传、灌输、评价、激励、示范、引导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榜样来激发人们的性道德情感,培养人们的性道德品质。性道德的教育功能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实现的。性道德教育的灌输机制是依靠性道德知识灌输、性道德评价、性道德激励三个基本机制进行的。

性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性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在调节两性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对个人、婚姻家庭、阶级以及社会所起的作用。性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性道德对于个体道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性道德具有调整家庭关系、增进婚姻家庭稳定与和睦的作用;性道德具有加强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性道德具有优生和防止性传播疾病的重要价值。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两性关系是杂乱的,虽然短暂的成对配偶并不排斥,但是两性之间什么人可以与什么人性交,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性交,是没有规范的。因而,每一个男子可以成为每一个女子的丈夫,每一个女子也可以成为每一个男子的妻子。这样就会出现父亲可能与女儿性交,母亲可能与儿子性交,亲生兄妹也可能性交的乱伦情况。原始群团中这种血缘家族内男女性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在其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后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他们的后代弱智和低能,先天性遗传病增加,不育、早产、痴呆和畸形儿的情况越来越多,婴儿的出生率、成活率不断下降,质量越来越低。同时,由于毫无限制的乱交,极大地增加了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又影响了生育的质量。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种被禁锢在血缘家族内的男女性行为几乎将人类种的繁衍导向濒临灭绝的边缘。①这时,人们意识到这种血亲之间的性行为将导致种的灭亡,从而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抉择:一种是放弃不准不同图腾群团之间发生性行为的群体意志,开创出新的男女性关系;一种就是继续维护图腾间的性禁忌,听任人类走向灭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终于迫使人类选择了前者,制定了禁止血亲关系性交的性禁忌。这种性禁忌的出现开创了性伦理道德的先河,然而它的产生并非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为了保证人种的优生,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而产生的。在这种性伦理道德的约束与规范下,人类得以繁衍和兴旺。

二、性道德的历史演变我们知道,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进步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的涵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作为道德的一个分支,性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性禁忌与性道德的萌芽

“性禁忌”是人类原始社会性道德的萌芽。所谓“性禁忌”是指对性行为和性意念的禁律和忌讳。它是由于初民不确切地认识自然与自身,为强行适应自然,使性交从有害的无序状态发展到加以约束而在长期实践中做出的习俗规定,是较低级的社会性控制与性约束形式。原始人的第二个性禁忌是月经禁忌,即在月经期内禁止性交,并禁止许多生产活动。然而,原始人的月经禁忌与现代人自觉在月经期避免性交有着本质的不同。原始人由于不了解女性的生理机能,不知月经为何物,因而对女性的经血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甚至将其视为不洁、不祥的征兆,故不敢冒犯并有意回避。他们认①石方:《中国性文化史》,第4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彭晓辉:《性科学概论》,第271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为凡被经期的女子接触过的人和物都带有晦气,因而将她们关在屋子里隔离起来,以免男子与她们性交而遭到灾害。尽管原始人的月经禁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这仍然在客观上对妇女的身体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

除此之外,原始性禁忌中还有场景禁忌,即除了性交庆典中的集体活动外,都应该离开群体,到隐蔽的地方去性交。另外,还有对性交频率的限制,即在某些时间或时期内不得性交。这些原始性禁忌只是性道德萌芽,甚至还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性道德,但它毕竟迈出了人类性文明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