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性与社会
8065500000003

第3章 人类性文明的艰难探索(2)

人类诞生之初,男女两性只有生理性别之分,而无社会性别的差异,社会性别的起源主要来自于男女间社会分工的差别。人类社会早期,男性和女性在生活资料的生产上并没有明显的分化,只存在着自然分工,这是种系进化的产物。在动物界就存在着自然分工①王冰:《古代的性崇拜及其社会涵义》,《医学与社会》1997年第10卷第1期,第47~48页。

的雏形,例如大多数飞禽由雌鸟孵卵,雄鸟觅食或在巢旁守候。人类社会也如此,生理解剖上的两性差异为性角色的分化提供了可能,男性外出狩猎、捕鱼、防御野兽,女性在洞穴附近采集野果、制作衣食、照看小孩。男女间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女性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母系社会来临。

造成女性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男性从事渔猎活动的收获极为有限,而女性从事采集活动的收获相对比较丰富,是氏族成员们生活的主要来源。生产成果的这种差异无疑使女性占据了生活资料生产的优势。二是原始初民无法理解人类自身繁衍的奥秘,原始的直观思维使他们毕恭毕敬地把创造人类的殊荣归功于女性。在母系社会,女性是统治者,男性受制于女性,男女间性角色开始分化,表现在性角色行为上,女性作为氏族首领,表现得主动、创造、征服,而男性相应表现得被动、接受、服从。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原始农业向犁耕农业的过渡,劳动强度越来越大,自然赋予男性的强壮体魄逐渐显示出威力,男性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与此同时,人类对自身生育奥秘的洞悉提供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心理基础,而男性对劳动工具所有权的占有最终成为其确立统治地位的奠基石。随着父系社会的来临,男女两性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转变,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由原来的中心支配地位转化为从属地位,男女间的角色地位、角色行为相应发生转变,男性变得主动,女性变得被动。

家庭的产生才真正奠定了男性的统治地位。父系社会后期,婚姻开始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一夫一妻制家庭随之产生。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由集体劳动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劳动产品归各个家庭所有,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系也随父系计算。剩余产品的增多和交换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女性甚至变成了男性的私有财产。此时,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定义进一步明朗化、固定化,性角色也获得了进一步分化,男女之间的差异开始逐渐扩大。男性一旦取得了社会的统治地位之后,便千方百计地巩固这种地位,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其手段就是形成一套男尊女卑的理论和观念,然后通过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观念,内化于心,从而达到“男女有别”、“尊卑有别”的效果。比如,中国最早的文化典籍《周易》就有这样的说法:“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教。事实证明,文化观念在(不管是人类种族,还是人类个体的)性角色塑造、性角色规范内化的过程中都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米德(MargaretMead)对新几内亚境内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角色的考察就是最好的证明。米德发现,虽然这三个原始部落坐落在方圆100英里以内,但相互间的性别角色却迥然不同:阿拉佩什人,无论男女都十分顺从、温柔,攻击性极低;蒙杜古马人,男女都冷酷残忍,带有强烈的攻击性;昌布利人,盛行男主内女主外,女性占统治地位。米德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性角色的可塑性,性别气质的可塑性。

正是因为男女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地位,以及与这种地位相适应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使男女两性间不同的社会期望得以形成与发展。在社会行为方面,社会要求男性坚强、勇敢、独立,女性贤淑、体贴、顺从传统中国束缚女性的“三从四德”就是这种社会期望的典型代表。这种不同的社会期望,实际上对应着一种无形的社会地位,因此,人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由性别决定但又是由文化导向的社会地位。再通过性角色的社会化,男性和女性就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互有区别并与社会期望相符的角色行为。①在封建社会,女性受到礼教的约束,被约束在闺房之内,男性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第3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则自由自在,人们广为称道的是“贤妻良母”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行为模式。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女性从封建家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参与了较多的社会活动。但是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是男性应有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表现为主动、创造、征服,即具有“男性气质”;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行为表现为被动、接受、服从,即具有“女性气质”。

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对性别限制开始减弱,男女两性的社会职能将日趋接近,与此相应的男女间的性别角色及其行为规范的差异也将日趋缩小。具体来说,原先泾渭分明的两性角色的界限日渐模糊,出现了“两性合一”的行为模式,即男性和女性行为特征于一体。这是一种“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两性角色的“互化”和趋同现象。这种行为模式的传播,将有利于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的消除。

综上所述,性角色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产物,并以多种方式被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性角色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将随着社会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合理、完善。同样起源于社会性别,性角色较之性崇拜而言,它更能体现性与性别的社会属性,这使得人类对性的社会认定从性崇拜转向了性角色。

两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础,对两性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必不可少。两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划分:第一个是元理论层面,第二个是自然科学层面,第三个是社会与人文科学层面,每个层面分别有其专属的基本子概念。

一、两性分析的元理论层面性和性别是一切两性分析的概念和理论的基础,属于两性分析的元理论层面。“性”(sex)指男女在生物学上或自然的差别,它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这种差别是多层次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遗传学上,即“性染色体”和“性染色质”的差异,男性染色体为XY,女性染色体为XX,它们决定着男女间一切生理差别;其次是性腺上的差别,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它们决定着男女其他生殖器上的和第二性征上的差别;再次是性激素的差别,男性体内雄性激素多,女性体内雌性激素多;最后是生殖系统和第二性征的差别,即生殖器官系统与性器官系统的结构和特征及附属的其他身体特征。

“性别”(gender)指男女之间存在的多种特征性差异的综合。性别由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即性别具有三重内涵:一是自然性别,它是保证实现有性生殖的机体形态和生理特征的总和;二是心理性别,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自我意识的归类,体现于男女两性在性格、气质、感知觉、情感和智力等心理上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并不具有优劣等级;三是社会性别,指的是作为性角色的男女两性的差异,体现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行为(性角色)的划定,它主要是由社会环境、教育和家庭影响所造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性别日益凸显。

二、两性分析的自然科学层面两性分析的自然科学层面共有三个基本子概念:性行为、性生理与性心理。三个概念紧密关联,性生理是性心理的基础,性心理影响性生理的反应,而性行为是性生理与性心理共同作用的产物。狭义的性行为就是性交,广义的性行为指受性吸引力驱使的行为。按照性行为的目的及其所处阶段的不同,正常的性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边缘性性行为,指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进行情感交流的行为,如男女之间的暗送秋波;二是过程性性行为,它是以激发性欲为主要目的、以肌肤接触为主要方式的性行为,如接吻、拥抱、爱抚等;三是目的性性行为,主要指以获得性高潮为直接目的、以生殖器接触为主要方式的性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交。这三种类型实际上分别是性行为的早期、中期和最后阶段,它们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常常混杂在一起。性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是人的自然本能和生理需要,同时,性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性行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大基本特征。

性生理指与性有关的人的生理结构及其发展,以及性行为的发生机制。从静态方面看,性生理指的是人体九大系统之一的生殖系统。X和Y两种性染色体的组合决定了男女生殖系统的差别,相同的是男女生殖器官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性腺,一类是附性器官。男女生殖器官中的性腺具有双重使命,一是产生精子或卵子;二是分泌性激素。生殖系统的差别相应地成为男女两性的性取向和性行为取向不同的生理基础。从动态方面看,性生理指人的生理发展,如男女两性第一、第二性征的形成,即生殖器官系统与性器官系统的结构和观念特征及附属的其他身体特征的形成。它还涉及发育过程产生的一些生理障碍,即性器官的疾病,如阳痿、早泄等,以及这些障碍产生的生理因素。性行为的发生机制则涉及性冲动的激素分泌、身体反应等,它也属于性生理的范畴。

性心理指在生理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对性及性活动的认知、体验、观念、情感等心理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性”有联系的或以“性”为内容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知觉、记忆、现象、思维、欲望、情绪、冲动、意志的选择和决定等;二是与人格特质相联系的性心理,如个体对性的态度、评价和性取向。①性心理作为人的内心活动,一般只能通过外显的性行为或性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性心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发展受到性角色内化的影响。青春期是个体性心理形成的①彭晓辉:《性科学概论》,第3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时期,一旦偏位就会出现性心理异常,即病态性心理,甚至导致性行为的障碍或变异。而健康的性心理表现为通过丰富和完善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能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

三、两性分析的社会与人文科学层面社会与人文科学层面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书从中择取与性较为相关的三个小层面,即社会层面、法律层面和政治层面有选择性地展开介绍。

(一)社会层面的概念社会层面的概念包括四组:

第一组是性身份与性角色,两者都是从主体与客体两个角度所表述的性的社会属性。性身份的内涵具有双重性:第一种是内在的,即性身份是个体对自我生物的性的认知、确信和态度,即对自我是男或女的感知,是个体性的社会属性的自我心理状态。内在性身份形成的因素有生理和社会教养两方面,后一方面更重要,它一般在3岁时就已经确立,而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更改;①第二种是外在的,即性身份是对个人性行为归属的认同,一个人的行为暴露了他内在的本质,根据这些本质,人就拥有了不同的身份。比如某人有同性恋行为,他就具有了同性恋者的身份;某人有双性恋行为,他同样具有了双性恋者的身份。外在性身份是社会给予的,它就像一个标签对人进行了定位。

性角色指的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体系对男性或女性所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模式,是个体性的社会属性的外显状态。性角色不同,性角色行为也不同。如男孩喜欢舞枪弄棒,女孩爱抱洋娃娃玩;在社会分工中,男性通常承担粗活、重活,女性通常承担细活、轻活。性角色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行为或文化行为而不①彭晓辉:《性科学概论》,第36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是单纯的生理行为;性角色不同,还造成了性角色期待的不同,如男性应具有坚强、勇敢、豪爽等“男性气质”,女性应具有文静、贤淑、体贴等“女性气质”。性角色期待也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凡个人行为模式与所期待的性角色一致,才能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因此,个人必须按照自己所属社会关于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性角色的社会化来学会成为男性或女性,一旦错位,出现性角色异化,个人将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嘲热讽或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