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经典的文化常识
8062400000004

第4章 农历

农历即我国民间通用的夏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一般人把我国使用的“农历”,叫作“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历法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子孙繁衍生息,最早就是依靠耕种为主的农业,先民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掌握了太阳的变化,依次区分出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并配以天干地支来计算时间,这就是早期的历法。以此来确定什么时候应该耕种,什么时间该收获,这种历法一直延用了几千年,这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相传在远古黄帝时期,就有专门观测太阳变化的官员,当时根据当地的生活生产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把一年定为366天,并区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为天干,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相互配合,分成我国独有的甲子纪日法。这是我国的农历就是这种甲子纪日法,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古老的历法经过现代精确的计算,还是极为准确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西汉戴德编的《大戴礼》中有一篇叫《夏小正》的资料,相传是夏商时期历法的保留。《夏小正》中所使用的月份就是夏历,也就是今天的农历。其中记载着一年有12个月份,每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文耕种等与农事有关的资料。夏历又叫农历或阳历,它把一年称做一岁,把十二地支与12月份相互配合。把每一年的正月(一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作为每一年的开端。可以说,现在我们每年的春节,就是夏历岁首的第一天。

与我国夏历有一定区别的太阴历。

早在4000多年前,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人民就已经使用了这种历法,这是一种根据月亮圆缺的规律观测得到的历法。它也是将一年划分12个月,每月以月牙初露为月初,月圆之日为月中,月亮又变成月牙时为月末。为了纠正误差,每相隔几年就要设置一个闰月。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为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它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为354天,11年为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所以,使用阴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唯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说的农历,据说是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已使用的历法,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还仍然称它为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其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以农为本。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而确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1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1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1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