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8061200000032

第32章 《缅怀林华》序言

(1997年10月19日)

林华同志是我党一位著名的科技专家,是一个脚踏实地、亲自动手的实干家。他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有着卓越的贡献和不朽的功绩,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和经济界的巨大损失。几个月来,我一直想写点东西,寄托对他的怀念,但思绪万千,不知从哪里动笔。最近,李新同志把一叠纪念林华同志的文章目录送给我,邀我作序。从目录中,我看到林华同志在延安、吉林、北京、兰州以及回北京后,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情操和风范,深受感动,便欣然应命。

我和林华同志相识于40年代初期的延安,他在自然科学院任教,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当时,徐特立、陈康白同志率领一批年轻科学工作者开创的为解放区和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的事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到自然科学院去了解情况,在一次参观玻璃生产时,初识林华同志。看起来,他是一个寡于言谈而敏于思考的人。他看到延安窑洞里点着没有灯罩的煤油灯,光焰暗红,冒着黑烟,就构思设计一座玻璃窑和一个保温炉,经多次试验,终于生产出大批优质灯罩。从此,窑洞里粉壁纸窗大放光明。后来,他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和林华同志先后到东北工作。1948年冬沈阳解放,我们又先后到东北工业部。1949年7月初,鞍钢恢复生产,我们十多人,包括他和李新同志一起站在一辆载重汽车的车厢里到厂里去参观。大家兴高采烈,在车上谈笑风生,而他却一路沉思,作为一个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大概他在思索着东北化学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吧。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大家都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紧张地工作着。后来,重工业部分家,我留在冶金部,林华同志到化工部,我们的接触就少了。

1981年林华同志由国家科委调到计委工作。当时,我虽然已到经委,但办公室仍在计委,我们接触的机会就多了。后来,我们都从第一线退下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不顾年老多病,经常到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工作提出不少坦诚的建议。他多次到我的办公室,畅谈对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矿产和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看法,都有独到之处。林华同志的文集最近已出版问世,他的渊博知识和真知灼见,他的钻研精神和求实作风,都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林华同志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在党的教育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他一贯勤于学习,严于律己,无私无畏,忘我工作,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奋斗终生,深受科技和化工战线同志们的爱戴,许继儒、陈光荣、陶涛、侯祥麟等老专家和各方面的领导同志,以及各单位的干部职工纷纷写文章缅怀他,收入本书的就有56篇。

这本书的出版是我们对林华同志永恒的纪念,同时,我希望广大青年一代能够认真阅读这本书,汲取教益,向林华同志学习,以林华同志为榜样,为我国的建设事业尽心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