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1984年7月-1987年12月)
8061000000120

第120章 为造就一大批四化建设新型人才而奋斗

(1987年10月23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50周年。我们感到十分荣幸的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国家教委、中央有关部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各兄弟院校的负责同志,在京的部分校友和各地校友代表,出席了今天的大会,同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欢度这个庆典。我代表学校向领导、来宾和校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11月1日,是我们学校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50年前的这一天,在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下,举行了陕北公学的开学典礼,正式宣告了这所“战火中的大学”的诞生。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的真正起点。1937—1987年,我们学校已经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是在卢沟桥事变刚刚爆发不久,由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的。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陕北公学为抗日战争第一线输送了6000多名优秀干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1939年7月,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在敌后开展国防教育。在太行山麓,黄河之滨,华北联大的师生们以顽强的毅力,一边战斗,一边学习,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将近10年时间,有上万名华北联大的毕业生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洪流。1948年8月,在解放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新形势下,华北联大又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了华北大学。华北大学的1.8万名毕业生,在创建共和国的壮丽事业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急需人才,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应运而生,并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前进。迄今为止,已经为国家培养了8.4万多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活跃在各种岗位上,其中许多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在四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的50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地位和境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学校始终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鲜明特征。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一批又一批革命青年,为了追求真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到学校来接受革命洗礼,在革命斗争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有不少校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许多有志青年也是抱着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到学校来学习报效祖国的本领的。我们学校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之所以值得自豪,不仅因为整个办学过程贯穿着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更因为我们在不同时期毕业的历届校友,确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贡献。

当我们回顾校史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们学校的亲切关怀和深切期望。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张闻天等同志就经常到校演讲、授课。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时,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十年浩劫中,我校遭到了被迫停办的厄运,是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才得以恢复的。最近,小平同志为我们的老校长吴玉章同志的塑像题了词,陈云、李先念同志也为我校校庆写来了题词和祝词;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又专门出席了今天的大会。这一切,对我们全校师生员工都是莫大的鼓舞。我们应当将中央的关怀化作行动的力量,努力把中国人民大学真正建设成具有第一流水平的高等学府。

从1978年复校以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经过了艰难的恢复阶段,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9年来,我们的办学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更趋多样化;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学科建设日益深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同国外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也有了迅速的发展。近几年,在老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的开始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崭露头角。我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基本解除了“后继乏人”之忧。同时,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也有了相应的改善,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现在,我校已经建设成为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方面学科齐全的,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同志们!回顾我们学校半个世纪以来走过的道路,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但是,一个更加值得思索的问题是:在即将到来的新的50年中,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和步伐继续前进。

如果说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千难万险,终于为我们的国家民族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创造了必要前提的话,那么,在未来的年代中,中国人民将继续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实际上消灭贫困,走向富裕;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对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言而喻,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大学担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要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以改革为强大动力,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如同在以往的50年中曾经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样,在新时期的建设事业中继续并且力求更好地作出我们的历史贡献。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良传统和校风。这是所有曾经在我校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晶,是办好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团结师生的巨大凝聚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丰富它们的内容,使之具有生气勃勃的新的活力。

毛泽东同志在为陕北公学所作的著名题词中,提出了“要造就一大批人”的要求,并且根据当时民族革命战争的时代需要,对所培养的人才还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一直是紧紧围绕着“造就一大批人”这个根本目标进行的。当然,现在的情况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天我们所要培养的,正是能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新型人才。他们必须要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具有各种现代化的科学知识,能够成为在各个领域中精通业务的专家。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他们的政治要求有丝毫忽视或降低。只有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才能成为符合新时期的历史要求、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这些人中间,还应该尽可能多地培育一批如毛泽东同志所要求的、“具有政治远见”的、不谋私利和充满牺牲精神的、脚踏实地和富于实际精神的“先锋分子”。这是一个十分艰巨也十分光荣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原有的优势,把现有的院、系、所办好;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把中央要求我们筹建的行政管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尽快开办起来,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对于人才的需要。

我们一向致力于把人民大学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广大教师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看作自己的基本职责。浓厚的理论空气,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今后,我们仍然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否定马克思主义,是必须坚决反对的;但更要注意防止教条式地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思想,提倡理论研究上的开拓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我们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财富,随时了解和总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经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我们学校始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科学要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理论工作应该对社会实践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创造的各种经验作出科学的说明和概括。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心同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应该满腔热情地关注波澜壮阔的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并且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既从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理论创造的营养,又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服务。广泛地接触实际,尽可能让我们的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群众、了解国情,也是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全校师生员工,都应该自觉地注意调查研究,进一步密切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以往残酷的战争环境里,我们学校依靠“民主办学”和“勤俭办学”,调动了师生员工的革命积极性,讲团结,讲纪律,克服了艰难困苦的客观条件,完成了党交给的培养干部的光荣任务。建国以后,“民主办学”和“勤俭办学”的精神仍然被继承了下来,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好的传统。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更加注意发挥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用多种形式开通领导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并在体制和制度上保证大家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同时,要继续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但在现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物质条件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要注意勤俭节约,就是将来生产发展了、条件改善了,也还是要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去克服必然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困难。

同志们!在隆重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5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怀念两位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老校长——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同志和成仿吾同志。我们正是在他们所开创的基业上,去创造中国人民大学的美好的明天。我们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向曾经给了学校以巨大支持的全体校友及国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正在学校工作的所有同志以及已经离退休的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在建设人大、振兴人大事业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相信,只要全校师生员工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精神的指引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我们的事业必定会更加发达、更加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