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8060900000007

第7章 改革物资管理体制,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1988年2月6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物资体制的改革从搞活企业这一中心出发,以发展有计划的生产资料市场为目标,以逐步实现宏观间接调控为手段,针对旧体制存在的弊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缩小国家指令性分配物资的数量和范围,扩大企业和地方支配物资的自主权;调整部分物资的计划价格,并相应放开计划外物资的市场价格;大力推进物资流通的横向联合,促使物资企业注重面向市场,职能发生分化,涌现出300多家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在部分大中城市推广石家庄市“同一销价,价差返还,逐步放开,扩大市场”的改革经验,建立了一批钢材市场等。通过这些改革,生产资料流通在三个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突破了传统物资体制的格局,由过去单一的计划分配、调拨的供应渠道转向以商品流通形式为主的多种渠道,生产企业在物资购销活动中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二是各类不同规模的生产资料市场已初具雏形,市场机制较明显地发挥了调节作用,调动了企业开发和增产短线产品的积极性;三是对运用经济手段间接调控生产资料的流通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为搞活企业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为形成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向实行间接调控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这些变化和成果,是深化物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培育生产资料市场的必要条件。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物资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仅仅是初步的,离总体改革目标还相差甚远。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各部管理的指令性计划分配的物资仍然偏多;供销体制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经济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管理机构林立,物力分散,流通不畅的现象还严重存在;计划内外两种价格的价差过大,价格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物资流通企业实行所有权同经营权相分离,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进展缓慢。因此,统一的开放的生产资料市场尚未建立起来。

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任务,结合生产资料流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近期深化物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物资计划管理方式。近几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减少很多,范围逐步缩小,但许多由部门接过去继续分配调拨,使这些物资大多没有进入市场,再加上各部原有的计划分配物资,显然各生产主管部门分配的物资过多。因此,要根据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要求和各类物资的重要程度、供求情况,对现有部管物资进行清理。清理的原则是:对基础生产资料和紧缺物资多管一些、管严一点;对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供求基本平衡的物资少管一些,尽量放开。考虑到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对极少数重点工程和特殊企业,以及某些重要而短缺的商品,仍需保持必要的直接控制,因此清理后,少数短缺的重要原材料和燃料中属于国家重点企业生产的部分,仍应继续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对重要的机电产品和专业性强的配套物资,分别实行国家合同订货和由国家组织供需双方协商订货。供求基本平衡的一般原材料和机电产品,放开流通。调整后,原各部管的指令性物资品种、数量将大幅度缩小。与此同时,积极推行机电产品招标、投标的办法,把竞争机制引入流通。这样既有利于稳定经济,保证重点生产建设,又较大程度地扩大了企业物资自主权,搞活了流通。

2.逐步取消各部管理物资职能,组建新的国家物资管理部门。目前,各部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物资管理的职能,采用指令性分配物资的办法,直接控制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条块分割、物力分散的现状,使国家宏观调节能力薄弱,政府部门职能难以转变,从而制约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展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因此,对国务院各经济部门的物资管理职能,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调整,相应地逐步并入国家物资管理部门。

也许有人担心这样改会搞死了,生产资料市场形不成。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有这种顾虑的同志可能把60年代物资集中统一与今天的改革措施简单地画了等号。其实,两者的实质完全不同。60年代搞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产品经济,今天是为了进一步搞活生产企业的购销活动,培育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尤其是在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展开的今天,把各生产主管部门管理物资的职能,转移到国家物资管理部门,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的职能的转变。国家的物力相对地集中了,便于统一调度,压缩库存,增强国家调控市场的能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冲破条块分割,为发展统一的生产资料市场铺平道路。因此,目前的“统”,仅仅是改革的一个步骤,是为了进一步把物资流通放开搞活。当然,我们在物力相对集中的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产生新的垄断。

3.全面推广石家庄市的经验。大家知道,石家庄市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用价值补偿代替实物分配。石家庄市从解决物资价格双轨制着眼,从改革物资计划分配入手,创造了“同一销价,价差返还,逐步放开,扩大市场”的办法。石家庄市的经验在全国40多个城市推广以后,在融通计划内、外两块资源,扩大企业物资自主权;调整物资库存结构,降低物资库存;减少双轨制价格摩擦,抑制不正之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在全国推广和完善石家庄市的经验,扩大改革的范围和成果,要对钢材、有色金属、木材、水泥等物资,进一步采取由生产厂实行计划内、外同一出厂价,价差返还的办法。国家计划内的钢材、有色金属、木材、水泥的价差收入,由国家有关部门专项收缴,返还用户。与此同时,对重要短缺物资的计划外资源,要根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重要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管理暂行规定》和《计划外生产资料全国统一最高限价暂行管理办法》,按规定到指定的经营单位成交,不准在场外交易,以便相对地增加企业在市场中均等竞争的机会,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这样,在生产资料价格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促使物资流通市场化,为下一步建立统一的生产资料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4.逐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政企不分,以政代企,以企行政,是旧体制的一个顽症。这次物资体制改革,要把政企分开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国家物资管理部门是国务院统筹规划和管理全国生产资料流通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综合平衡、宏观控制、统筹协调和社会服务;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进行综合管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引导企业购销活动,搞活流通。各类物资企业,特别是一些国营大中型物资企业,要探索有效办法,把目前企业担负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交给各级物资管理机构;同时把属于物资企业的权利真正落实下去,办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实行开放式经营,以便更有效地满足生产建设需要。各级物资企业,在逐步摆脱了依附各级行政机构的地位以后,彼此之间就成为经营伙伴。物资企业要全面推行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为了保证完成国家重点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供应任务,国家实行委托代理制,把这部分任务交由某些国营大中型物资企业负责承担。为使这项工作顺利落实和不损害企业利益,物资企业代理执行国家任务的经营收支,可单独列账,盈利按规定上缴国家,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补贴。

5.依托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物资流通领域中的横向经济联合。国家物资部门和地方物资部门都要根据等价交换原则,积极组织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物资协作,探索对销贸易、换货贸易、补偿贸易和资源开发等有效途径,促进物资横向流通。物资企业要冲破地区和部门的束缚,采取联合投资、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促进资金、物资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重新组合,促使物资流通组织优化。通过物资企业之间、物资企业与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的联合,增强资金运用的实力和开发短线产品的能力,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充分发挥物资潜力。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我国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物资体制改革的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一新的机制出发的。实践已经表明,只有把企业推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舞台,让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海洋里游泳,才能充分发挥生产企业经营活力。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就是我们当前物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物资体制的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了切实保证改革的成功,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个关键。只要思想解放了,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没有办法可以有办法,没有方案可以出方案。

解放思想,就是用党的十三大的精神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用以观察改革9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就物资体制改革而言,我认为必须实行以下三个观念的转变: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转变。只有围绕并通过这些观念的转变,才可能找到并实行一套符合发展我国商品经济要求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新思维、新方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短期内所能做到的。但是,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努力创造条件,促进这些转变的实现。

2.改革要与发展紧密结合。物资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但宽松的经济环境的获得,只有通过改革的深化,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因此,我们要以改革统揽全局,促进两者的紧密结合。在这里,加强重要物资的宏观平衡,努力做到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一致,不仅是物资体制改革对客观环境的要求,而且也是进行改革的重要步骤。特别是对某些短缺的物资,一方面要通过改革的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广开物源;一方面也要制定必要的措施,抑制需求。在革新计划工作中,要注意计划观念的更新。应该看到,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计划的范围扩大了,有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仅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国家合同订购和国家组织供需衔接的形式是计划,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实行的横向物资交流也是计划的重要内容,只是计划的形式不同罢了。所以,国家物资部门要自觉运用经济信息和经济政策,对全社会的物资供求进行计划指导。所有这些,都使改革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改革的各项措施在一个稳定的经济形势下不断深化。反过来说,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促使经济趋向更加稳定与繁荣。

3.要顾全大局,防止工作脱节。这次物资体制改革的成功,将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国家调控下的生产资料市场的早日形成与完善,从而促进我国物资流通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快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因此,各部门、各地区的同志都要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这一改革,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决不可斤斤计较局部的利益。当然,物资体制的改革也同其他体制改革一样,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搞得不好,就会影响当前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以前,各个部门和地区不要轻易打乱现有的物资供应渠道,而必须仍按现行的供应渠道和组织机构正常开展工作,抓资源、抓订货、抓催运,切实保证生产建设特别是国家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对物资的需要。

4.改革要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改革物资体制,牵动的面比较广,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不少。为了取得经验,少走弯路,全面的改革要在一些城市经过试点以后再逐步展开。试点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检验改革方案的可行性,暴露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拟定对策。一旦改革全面付诸实施,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对于这次物资体制改革,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精心指导。既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深化改革的内容,又不要一哄而起,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