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高叫你的名字
8059200000005

第5章 作品荟萃(5)

快来人,招呼好这位马老板。叫梨梨小姐来。高总,其实你也没必要用个假名,这儿的小姐都是很讲职业道德的,不会出卖客人。哪象莱温斯基拿着克林顿的物证去验DNA啊。听报上说,南方有个记者专门从小姐手中收集客人用过的套子,还放到冰箱里储存,去敲诈勒索。我教导梨梨可不能做那缺德的事,给多高的价钱都不能干。梨梨,快点,马老板等着那。

高封铁着脸转身走了。

哈哈,这不是高总经理吗,今天有空亲自来接孩子啊。往日可都是嫂夫人来接送的啊。

高封爱搭不理的,我今天有空。

难得难得,你可是日理万机。

你在这干吗?孩子也在上学?

没有没有,我就是爱瞎转,反正也没啥正事。听说近段时间治安状况不太好,邻近几个市都发生了绑架儿童勒索案。你听说没有,S市搞房产的一个老总,儿子被绑匪绑架要50万,结果钱送到,绑匪还撕了票,惨啊,孩子才12岁。高总,你的公子今年多大了?

高封扭过脸,不搭理人。学校门口等待接孩子的人多了起来,小商小贩也备足了精神向人们兜售廉价的各类小商品。

高总,你孩子的名字起得好,叫高昊。是如日中天的意思吧?小家伙长得真精神,像你。初一5班坐在3排中间的那个小家伙,对不?学习挺好,还是班委呢。上周学校开运动会,我看到小家伙拿了个铅球第2名,对不?

你不去接孩子?

我那孩子不用接,离家近,出门就到。就是学校条件差,孩子也不好好学。前两天还和我闹着要转学,我说还想转学,连这学校的学费都快交不起了。

放学的铃声响了,人们开始往学校门口拥。

哎,高总,我看到你儿子了,高昊——你爸在这那——,你爸开着车来接你了,看到了吗——16888。高总,小家伙听到了。你的公子好认,眉心中间有块胎记,是有福之相啊。

高封一言不发,把儿子推进车里,自己也钻进去。临行时,摇下车窗,探出头对我说,明天上午到我办公室来。

是喽,你走好哇,我准时到。

第二天上午,我讨回了被拖欠了2年的工钱。

老街汤王

老街最明显的建筑就是钟鼓楼。钟鼓楼是用以报时和报更之楼,晨钟暮鼓。钟鼓楼所悬挂的大钟与距其30里外的名寺白马寺所悬挂的大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有了“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奇特景观。

在老街与钟鼓楼同样齐名的是距钟鼓楼百米开外的“马一鲜羊肉汤馆”。汤馆的主人叫马善明,长的脸宽口阔,慈眉善目,犹如一樽活佛。

据说马家羊肉汤馆的创始人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在钟鼓楼打更的一个马姓更夫。老街的冬季干冷,马更夫便架起锅台,煮些肉汤填肚子驱寒。慢慢地,煮汤煮出了工夫。南来北往的人也常到他的锅台边讨碗汤喝,有的就告诉他一些煮汤的配料。马更夫索性辞去公差,开了家羊肉汤馆。马更夫的汤鲜香味美,名声传遍豫西,被赞为“马一鲜”。

老街人爱喝汤,早上喝羊肉汤、牛肉汤、驴肉汤、臭杂干汤为主,晚上多喝丸子汤、不翻汤、豆腐汤。老街人每天要是不喝汤,就同犯了烟瘾一样没着没落的。在各种各样的鲜汤中,老街人大多还是喜欢喝羊肉汤,而羊肉汤馆里马一鲜又是汤中头一绝。马一鲜羊肉汤馆,每天5点准时开张,150碗汤卖完就打烊,一天也就个把钟点的生意。马一鲜羊肉馆每天的生意有限,因此,老街人要喝马一鲜的汤,也得起早不能贪睡。外地人只是知晓马一鲜的名气,能喝上一碗马一鲜羊肉汤的极少。

马一鲜的羊肉馆每天只做一只羊的生意,一只羊,150碗汤。马一鲜羊肉汤讲究炖功,还有独家的汤料配方,出锅的羊汤浓郁鲜香,不带膻味,色白如玉,稠似乳汁。站在钟鼓楼上能闻到羊汤的鲜香,这羊汤才算炖出了锅。马家几代单传,到马善明,一气养下3个儿子,马老大,马老二,马老三。老街扩建,生意多了,各式各样的汤馆也开的多了,竞争也来临了。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老祖宗的这点玩意传给谁,让马善明有些为难。

老祖宗的东西总得传下去。马善明把三个儿子带到钟鼓楼上,用手指着远处自己家铺子的招牌,说,你们哥仨我谁也不向。明天开始,你们每人轮流一天掌勺,三天后看结果。谁中,谁就接手我马家的生意。

马善明把生意交给儿子,和老伴每天都到钟鼓楼上喝茶养神。

三天过去,马善明坐在堂屋里,三个儿子把各自经营所得全放在案桌上。马老二和马老三的收入明显比马老大的多。

马善明摇着蒲扇,说,这三天的生意我和你妈都有数。要说汤炖到了工夫,还数老大,只有老大炖的汤我们在钟鼓楼上嗅到了香味。老二老三,你哥俩炖得汤都还没有到咱老马家的味道,你俩的收成却比老大的好。你哥俩给我说道说道?

老二吭哧说,汤没有炖到工夫,可是省了一些煤钱。快收火的时候,又来了一波客人,汤不够了,我就又兑了两瓢水。人家客人也没有说啥。

老三侃侃而谈,我看看了咱这街上的几家汤馆,他们给碗里配的肉都比咱的少。我就把每碗的料都减少了几片肉。咱这也是公平竞争嘛。

马善明也没再说啥,摇摇扇子,大家就散了。

马善明给三个儿子分家,其实就是分那一缸老汤。

三个儿子每人抱着一只瓦罐,站在那只大瓦缸前。马善明神情严肃,面对着一缸老汤,好似面对着列祖列宗的神灵。马家的这缸老汤不知流传了多少代。反正到马善明接过大勺时,就遵循着煲汤的家训。每天煤火上锅里的汤煮到火候了,要起出第一瓢汤倒入这瓦缸里,再从这瓦缸里盛出一瓢老汤兑入锅里,锅里的汤立马鲜香四溢。而这缸老汤如何养煨,只有马善明自己清楚,自己操作。

马善明一只大瓢轮流给三个儿子的瓦罐里分汤,剩下最后半瓢汤,马善明脸上挂出了几丝凄惨,说,祖宗流传下来的家业我都分给你们了。是生是灭,你们自己闯荡吧。说罢,将半瓢汤倒入了老大的瓦罐里。

老大留在原处,老二老三在西关、涧西开了新生意,一时间,马家羊汤红遍了洛城。

老街人的嘴叼,只要是老辈留下的东西,都能品出个名堂。对汤的品赏更是刁钻到了极致。你的啥子汤少放了什么佐料,熬的不够火候或者煨过了头都能品出,对店家说一道二。马家三兄弟的羊汤红了几年,老街人的口味又开始找感觉,还是喝马老大的汤感觉更适口更有回味。渐渐的,老街人就只喝马老大的汤,每天喝汤的人排成长队,马老二马老三的生意只能勉强维持。

马家弟兄闲时聚在一起谈论生意,马老大总是要教导两个弟弟做生意要诚信,要周到。要对得起过世的父亲。两兄弟便垂着头,闷劲吸烟。

马老太太临终前,把老大叫到跟前,说,老大,你厚道,为人诚实,你的汤好还因为你爹在分家的时候,多给了你半瓢老汤根啊。把祖宗留下的生意打点好,不难。把弟弟带好,不给马家丢份也是正理啊。

马老大把两个弟弟带到钟鼓楼上,用手指着远处自己家铺子的招牌,说,明天开始,你们每人轮流一天掌勺,看咱有没有本事名扬马家的生意。

马老大在钟鼓楼上喝茶,每天都闻到自家铺子里飘来的馨香。

一个月后,马老大把老二老三叫到一起,重新分自己的那一罐老汤。

老街寡妇

闲来转老街,一半看寡妇。在老街上闲逛的人,有一半是为了看寡妇,足见老街寡妇的名气和美貌了。老街的寡妇其实也就一家。街东头的狮子楼旁,一栋二层灰砖蓝瓦的小楼。小楼从上到下,大大的挂着一幅八米长一米宽的米黄色幌子,上写着“美寡妇杂货店”。杂货店的老板,自然就是大家谈论最多的寡妇黄花。

寡妇开店,在老街还是头一家。老街人大都是以开店经营小买卖为生,大大小小的老板满大街都是,唯独没有女人家开店当老板的。黄花嫁到美家不到一个月,丈夫就在外出进货的途中遇难身亡。看着年迈多病的公婆,黄花决定不再嫁人,自己开店。女人开店不吉利,满大街都是议论声。有好事的主还找到黄花的公婆,让他们阻止黄花的荒唐行为,别在咱老街上丢人现眼。黄花丢给来说事的人一句话:如果谁能给她的公婆养老送终,我立马走人。要是没有本事给二老伺候善终,就不用来放闲屁。

黄花的店开张了,索性连招牌也换了,就叫“美寡妇杂货店”。谁爱说谁说。店开了,生意还听红火。黄花店里的货地道,价格公平,黄花待客为人也热情周到,关键是黄花人漂亮。去店里看看人家,走的时候总得掂吧点东西。

黄花店里的生意好,自然招来许多人的眼气,流言蜚语也多。今天传出黄花和这个有一腿了,明个又有人说黄花和那个勾搭上了。黄花听了不急不恼,漂亮的脸蛋露出俩酒窝,这老街上的汉子啊都和我好过,看他们还说谁去。黄花还专门和谣言较上劲了。

常有客户来送货,晚了,黄花就留客人吃饭,喝上几盅。晚上就会听到黄花的院门声,听到黄花送客的声音,慢走啊,再来啊。就有人传谣,说黄花半夜里和客户不正经。黄花也不恼,晚上就把造谣人的名字吆喝得半条街都听得到哦。被黄花吆喝过的主,第二天就会跑到黄花的店里求饶。

老街汉子们聚到一起就犯心思,这黄花究竟能看上谁啊。这么俊的女人,谁能和她困上一觉,真是他妈的福分。有人就打赌,谁能钩挂住黄花,狮子楼里摆一桌水席伺候。有好事的就去黄花的店里挑逗黄花,黄花也不计较,真真假假地跟他们斗嘴耍,总是把来挑逗的人整个没脾气。

黄花的心里头还真的惦记着一个主,八角楼下的“神刻张”。神刻张年近三十,一表人才,手艺也在老街上是一流的。神刻张每天去他的刻店开生意,都要经过黄花的杂货店。每次见到黄花在店外忙活收拾,都会尊敬地问候一声。遇到个进货的力气活,张先生都要帮手装卸。忙活完,就恭恭敬敬地和黄花道别,也没个多余的话。那天清晨,张先生在黄花的店门口,递归黄花一个纸袋说,我看你记账收发货,也没个手章,就给你刻了一个。黄花拿出章,章的用料是用上好的和田玉,黄花两个子刻的庄重浑厚。黄花从印章上看出了张先生对自己的尊重,给张先生鞠躬。

那日天突降暴雨,菊花忙着收拾店外的杂货,张先生跑了过来帮忙。忙活完了,两人淋了个透湿。菊花把张先生让进屋里,找出先前男人的衣服给张先生换上。看着眼前俊秀文雅的张先生,黄花动了心,抱住了张先生。张先生紧张得浑身乱抖,连连说,使不得,使不得。推开黄华,夺门而出,又冲到暴雨中。黄花哈哈地笑,直笑得满脸泪水瀑布般飞下。

张先生的家里给他定的有娃娃亲,女的在乡下,比张先生大几岁。张先生虽然满心的不愿意,可拗不过家里的老人。那几天,老街入夜闲静时,就能听到黄华家大门的开启声,听见黄花脆生生甜甜的声音,张先生慢走啊。门又重重的关上。老街到处流传开黄花和神刻张相好的消息。张先生找到黄花,说行行好,你别害我成不成。黄花就抿嘴笑。有消息就传到了乡下,张先生的家人带着定了亲的女人来和张先生闹了一通,还在黄花的店前指桑骂槐。黄花也不气恼,还给人家搬凳子,沏茶。

老街人都说张先生和黄花要勾搭到一块了。可是,晚上再也没有听到黄花家的大门响。没过几天,神刻张也不见了踪影,有人看见说他的铺子挪到涧西去了。

黄花的店还是热热闹闹地张罗着,老街寡妇的故事也越传越多,越传越神。黄花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一样,精心打理自己的生意。静闲下来时,黄花就在一堆草纸上不停地盖章,盖章。

神刻张

神刻张也说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上了寡妇黄花。他把自己的店从老街搬到了涧西,心里就从来没有安静过。

神刻张大号张邈,年方28岁。以他的年龄能在了老街闯出名声,冠以神刻,足见是有两把刷子的。张邈自幼聪颖,家境贫寒,无钱供他读书。村里的私塾先生十分喜欢张邈,便在学堂外教他读书识字。老先生也是篆刻高手,张邈就跟随先生学到了手艺。老先生过世后,留给了张邈一套祖传的刻字工器。张邈为练手艺,在村后的石崖上刻字,把一片石崖刻满了三字经。

张邈来老街闯荡刚好二十岁。张邈的功夫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想到老街闯荡可不是个容易的事。老街聚集了古城的名士贤达文人墨客,类似沾点文雅的店铺开张,都会受到他们的品头论足。如果被这些人臭一通,那你的生意就清淡得差不多要关门了。更不用说,早在老街立住脚的同行撬斗,老街人固执,爱逛老店,不太凑新店的热闹。

张邈的店刚开张,就来了一个客户。一身长衫,头戴礼帽,架着一幅眼镜。坐下喝了客茶后,从怀里取出一个红布包包,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慢慢打开,露出个精致的缎子面木盒,轻轻地掀开盒盖,又是一个红布包。客户把红布包置于掌心,并不急于打开,站起身对张邈说,看到你新店开张,想必是功夫不穰。我这活不知先生接是不接?

张邈双手一掬,您是我小店开张的第一位客人,感激不尽,岂有不接之理?

客户这才慢慢揭开红布,拿出一粒绿豆般大的白玉,这可是我家祖传的一块宝玉。我用这块玉要刻一枚私章,这是我的名片。

张邈接过名片,客户的名字是瞿衢鑺。张邈知道,遇到上门滋事的了,一定是老街上的同行所设置。

客户又说,我家这块祖传的宝玉,怕光。先生在篆刻时切记不能开窗开灯。

张邈说,玉月有缘。今晚正是十五,我在月下为先生制作此章。先生明日可来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