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德国经营及经济合作社法》,合作社成员数量不限,均以增进成员的收益和经营为目的,并通过共同的业务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入社全凭个人自愿;社员加入合作社要有一次性投入,具体金额及其使用、分配办法由章程规定;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实行董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分权制;社员原则上一人一票,但对合作社经营做出特殊贡献的社员可享有多票权,但最多不得超过3票;年度盈利按社员股金比例分配,也可由章程规定采取其他分配方式;合作社成立前须经当地合作社审计协会审计通过,成立后必须加入所在地区的合作社审计协会,并接受定期审计,等等。
目前,德国的农业合作社遍布德国农村,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在促进德国农村和地区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等方面发挥了个体农民和国家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倡导农村用沼气
沼气是一种能够燃烧的气体。人们常常会在一些死水塘、臭水沟、大粪池旁,看到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气泡,那泡里的气体就是沼气。
沼气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化学成分是甲烷,与天然气、瓦斯的主要成分一样,一般占到60%~70%,其次是一氧化碳,约占25%~40%。沼气可用来做饭、照明、取暖。实践证明,1个8至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产生的沼气能量相当于2500公斤柴或1.5吨煤。若充分利用,可使3亩左右的山林免遭砍伐,并提供8~10吨优质有机肥。
德国农村用沼气,最先出现在1948年德国的Odemvald小镇上。当时,人们通过一种简陋的设备,从粪水、污水、有机垃圾或食物残渣中产生甲烷气体,充当日常燃料。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千家万户,不少人竞相模仿。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能源危机,使德国不得不努力寻找其他可替代的能源,从此更加重视了沼气的利用。
到了1993年,德国开始了对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再生原材料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研究。每年安排大笔资金用于研究、示范和推广有关技术。其中,在农村开发利用沼气便是资助的重点之一。
德国15个州都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如巴伐利亚州对该州的中小型农户购买沼气设备,给予投资额20%的资助;勃兰登堡州对该州农户投资沼气设备的,补贴设备安装成本,并提供低息贷款;而黑森州则对符合条件的沼气设备,按其投资的30%给予补贴,但每个项目最多不超过25万欧元。
德国农村采用的大多数沼气设备都较小。以前,用这种设备产生很多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而且12%的能源需求来源于生物质能源。
德国有个名叫Wendland的村庄,在生态农业种植中成功地实施联邦环境保护部的沼气利用优先发展计划。如有个生态农场,通过联邦环境保护部的资助安装了用三叶草和玉米秆生产沼气的设备,并同时得到了有机肥。该设备总计36万欧元,得到了“减少环境污染的投资项目”的资助。该村的沼气可通过集团电力设备转化成电和热,电直接输人公共电网,热力通过附近的热力网对农场及住所进行供暖,并惠及周围3家。而生产沼气的残渣,则作为有机液化肥在农田中施用。
Wendland村的“一举三得”,为德国农村的沼气利用树立了榜样。
目前,德国沼气专业协会已将沼气生产者、沼气设备制造者、沼气科研人员代表等联合在一起,拥有1100个会员,是沼气专业最大的组织。它极力宣传Wendland村经验,致力于通过对联邦和各州政策的积极参与来加强沼气的利用,并由此促进沼气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
农村吸引大学生
德国国家电视台曾进行了一项“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调查,结果是农业学科不仅成为学生最愿意报考的几个热门专业之一,而且入选就业率最髙的三大专业。无疑,这一度成了全社会的“热门话题”。
据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校长李比希教授介绍:农业学科在德国是限制专业,10个报考的学生只能有1人被录取。报考学生既要有优秀的中学毕业成绩,又要具备半年以上的“学徒”经历。大学学习包括3至4年专业理论学习和1年专业实践,毕业后可获得“农业工程师”头衔。至于学生的来源,除了“子承父业”的农村学生外,竟有八成的学生来自城市。如23岁的农业技术系学生克里斯迪安,家在大城市,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并不打算留在城里工作,他的愿望是经营农场。眼下,他最想做的就是贷款购置一个20公顷的农场,当个小农场主。
对此,霍恩海姆大学学生部的负责人卡特斯博士表示:这并不奇怪,因为近年来青年失业形势严峻。但是,由于农业劳动人口的减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政府支持青年务农等相应政策,农业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普遍好于其他专业。所以,愿意“下乡”的城市青年越来越多,农业学科也越来越吃香。
为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德国各大学的农业专业均以市场为导向,富有时代气息。如哥廷根大学农业科学系的马学专业,除传授马匹养殖,授课内容还包括关于马的体育运动及经济学知识;基尔大学的牛奶生产专业,传授牛奶及其衍生产品如奶酪、酸奶等产业链知识。在基尔大学,一年级学生每人还从学校的实践基地分得一块一米多宽、十余米长的土地作为试验田,根据课程进度在那里种植蔬菜,其产品就是向老师交的作业。三年级学生则每人分1英亩土地,从种植计划到播种、管理、收获、运销全部由学生完成,根据经济收益评定成绩,并偿还学校的投入。而四年级学生,则直接投身于农业第一线,在农村、农场进行全方位实践。
在鸿堡大学的一次课堂上,教授还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表,上写:“如果让你经营一个拥有150头牛的养牛场,你将如何准确地算出所需的水、电、农业机械、精粗饲料、药物等数量和工资、税收费用。”学生各自得出答案后,接着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教授拿出畜牧研究所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的一份答案加以分析和解释。教授还特别强调:作为独立经营的农场主,不仅要掌握饲养技术,还必须具有计划和决策能力,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效益。
此外,学生还必须在农场实践期间帮助完成某一生产课题,才能获准毕业并拿到专业技能鉴定证书。
据有关资料显示,德国90%以上的农业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农村。其中,不少人都做出了比较显着的成就。如下萨克森州东部维希德村有个名叫鲁卡斯的青年大学生毕业下乡后,经过几年的奋斗,已拥有一个100多公顷的农场、两个养猪、养牛场及一座粮食仓库。消息传出后,很快轰动四方,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一步向往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