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8055000000045

第45章 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靠深化改革——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

如何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这是目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袁宝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是国家的主要财源,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是我国当前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切切实实地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两年来的治理整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企业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对有些企业来说,还不是“搞活”的问题,而是“救活”的问题。

记者:近来,人们都在议论如何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问题。您在经济领域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现在仍在担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对企业问题是最有发言权的了。我们想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想听一听您对目前企业状况的分析。

袁宝华: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问题,对解决企业活力问题作过许多规定。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又一次突出地提出这个问题,认为它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长远意义,是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些年来,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责任大、权力小、婆婆多、负担重”的状况一度有所改变,但是现在看起来,在有些地方,这种状况却越来越严重。有的同志把企业目前的处境概括为这么几句话,叫作“税负重,利率高,折旧低,设备老,摊派多,留利少”。两年多的治理整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是由于过去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治理整顿中出现的新问题,治理整顿的任务还很艰巨,企业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当前企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1)市场疲软,需求不旺;(2)产品积压,资金紧张;(3)技术改造无力;(4)结构调整缓慢;(5)有些工厂开工不足;(6)经济效益下滑。效益下滑的原因比较复杂,根本原因是多年来经济过热、结构失调、重速度、轻效益造成的,这里面有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有体制未理顺的原因,有抓科技进步不够的原因,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原因,譬如政策不配套,有的不落实、不稳定,甚至某些政策还有不对头之处。分析了这些原因,就可以看出,效益到哪里去了。一部分效益是被税负吃去了,这就叫“利转税”;一部分是被原材料、动力和运输的涨价吃掉了,叫作“利转价”;一部分因银行贷款的利率比较高而转为利息了,叫作“利转息”;还有一种“利转费”,转为各种各样的费用,包括调整工资,等等。现在的问题是,面对这样的严峻情况,企业处于这样的困境,如何把企业搞活?对有些企业来说,还不是“搞活”的问题,而是“救活”的问题。要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就必须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都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

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指导思想,是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改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不但要给企业输血,更重要的是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机能。

记者: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涉及企业组织制度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在这方面,您觉得应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目前,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袁宝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指导思想,是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改造、自我约束的能力。这就是企业的同志常说的,现在需要给企业输血,更重要的是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增强企业的造血机能。如何增强呢?我觉得应从八个方面入手:第一,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条,是政企职责分开,两权适当分离。只有政企职责分开,两权适当分离,才能够真正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对企业的自主权问题,中央和国务院多次作出过规定,但实际上是放下去又收上来,不落实,企业的意见比较大。政企职责分开和所有权、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核心,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权,也就是说,要彻底改善和改变企业的地位,把企业从政府附属物的状况下解放出来。过去我们曾经提出把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引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是因为从本质上来看,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是一个有充分经营自主权的机制,是一个竞争的机制,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就是政企职责分开,两权适当分离,政府不去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我们的国有企业,大小决策权都在上头,办企业越办越像搞外交,都是“授权有限”,没有办法开展工作。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存在一个要“松绑”的问题。大中型企业基础雄厚,能力比较强,有人说它们像狮子,可是捆住它们的手脚后再让它们去和猴子打架,怎能打得赢?第二,要轻赋薄敛,减轻企业负担,培养国家财源。过去讲“放水养鱼”,现在说要把“蛋糕”做大一点。解决财政困难,只有开源节流,“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不要给别的,给了自主权,就可以增加财源。为了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宁可冒点风险。第三,稳定政策,坚持和完善承包制,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第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这是治本之道。在增量的投入上,要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存量的调整上,要坚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方针,实行转产、兼并、联合,发展企业集团,组织专业化协作,不搞小而全、大而全。企业的产品结构,要按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第五,整顿流通秩序,打破各种各样的封锁,认真搞活流通。第六,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国家要抓紧当前这个好的时机,采取坚决的措施,搞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再不动手就要失掉时机。企业要搞技术改造,就需要投入,需要资金,现在看起来,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而且折旧基金不应该有任何税赋。当然,财政上有困难,但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吃老本了,老本再吃下去,最后企业就要垮了。二是要提高企业留利水平,保证生产发展基金。三是要降低技术改造贷款利率,原则上要让企业还得起,有利可图。如果企业无利可图,还不起,都不愿意干,那么最后还是国家的经济萎缩。四是允许企业发行债券,经过批准,还可以发行股票,这件事我看可以试行。第七,要进一步配套改革,包括企业改革,计划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劳动、工资、外贸、商业、物资、物价等等。价格并轨,越快越好,能不能下个决心,在三五年之内实现价格并轨?如果每年社会零售物价指数的上涨保持在两位数以内,就可以在三五年时间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同时,还要进一步开放。在配套改革、进一步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政策、方案还是制定措施,都必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对国有企业管得太紧、太死,最后都枯萎了,没有生命力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第八,要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国务院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叫作“大的管住,小的放开”,这本来是指一些大的建设项目、大的政策要管住,后来却被误解为把大中型企业管住,使得大中型企业没有活力。现在看来,大的当然要管,而且要把它管好、搞活;小的也得管,而且要会管、严管,但不能把它管死。掌握好这个力度、火候,就要立法,依法办事,就要提高宏观管理、宏观监督队伍的素质,建立一个既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又使企业充满活力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企业要眼睛向内,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深化内部改革,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小气候,克服外部环境影响所造成的一些困难。

记者:您上面讲的是如何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还有一个如何加强内部管理的问题。因为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效益都有很大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内在的和有机的联系。

袁宝华:是的。企业要眼睛向内,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深化内部改革,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小气候。在这方面,我觉得也有8个方面的事情要做。第一,企业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企业在面临困难时,要勇于接受挑战,积极主动地去拼搏进取,正如群众所说的,“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更难;出路出路,出去就有销路”,“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许多从困境中拼搏出来的企业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第二,要有一个正确的经营思想。第三,要眼睛向内,节约挖潜。第四,要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看准了就赶快调整,早调早主动,晚调晚主动,不调就被动。要眼睛盯住市场,产品围着市场转,工人围着产品转,这样才有出路。围着市场转,包括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第五,要重视技术进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必须重视“技术”两个字,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平、工艺水平、产品水平。第六,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第七,继续坚持与完善承包制和厂长负责制。承包制一要坚持,二要完善,一方面要纠正承包制的某些缺点,另一方面要把承包的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下去,不光是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还要进一步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坚持厂长负责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各方面都要支持厂长的中心地位,这一点不能动摇。同时,厂长也要坚决地依靠党、依靠群众。第八,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关键是打破“大锅饭”、“铁饭碗”。企业只有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才能真正进行经济核算,进行严格管理,才会有效率、有效益,才能真正把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