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8054900000054

第54章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搞好企业的全面整顿

(1983年8月5日)

同志们:

我们这次全国工交工作座谈会,经国务院批准,今天在这里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这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之后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中央工作会议适时地作出了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的决定。小平同志最近指出,要尽快整顿好企业。紫阳同志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明确提出我们企业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面临着一个如何提高素质的新的转变。这些,都对企业全面整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我们这次会议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两个会议精神,研究解决如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搞好企业整顿,提高企业素质的问题。我们要在领会中央精神,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总结交流经验,制定办法和措施,把企业整顿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会议过程中,我们还准备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汇报,今天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当前企业整顿工作的形势

今年上半年,特别是3月全国工交会议以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形势总的说来是好的。工业生产稳步上升,销售收入同工业产值基本上同步增长。上半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7%,销售收入增长6%,产销结合还比较好。1—6月份,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111.8天,比去年同期加速2%,劳动生产率提高5.4%,产品质量、品种有新的进步,消耗有所下降,工业亏损情况有所好转,到6月底,亏损面由去年同期的28.9%下降到24.2%,亏损额由20.5亿元减少到17.7亿元,下降13.9%。交通运输也相应有了进展。但是工业生产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工业企业实现税利的增长速度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1—6月,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下降0.6%,上缴利润下降7.8%,就是算上烧油特别税、原油提高税率,还有棉花差价转由工业负担等因素,上缴也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4%。生产增长的幅度比较大,而国家财政收入没有增加多少。许多企业包括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在原材料、燃料涨价,某些产品限产、降价的新情况下,生产经营不适应,应变能力差,利润大幅度下降。应当指出,有的地区和部门贯彻全国工交会议精神与落实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逐渐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来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地区和部门,由于种种原因,行动迟缓,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改善,有的甚至还有所下降。

整顿推动了生产,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又给企业整顿增加了压力。今年上半年的企业整顿工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展的。总的来说,取得了较大进展。

1.企业整顿工作由点到面全面展开。为了保证三年内把现有国营企业整顿一遍,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根据各地的经验,从今年起,采取“全面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批验收”的办法进行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已据此规划和安排了从今年到后年三年的整顿工作,据初步汇总:全国预算内国营企业50359个(包括工交、商业、农垦、施工),1983年计划达到验收标准的15393个,占总数的30.6%。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1970个,占总数的63.3%。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和部门已作出了具体安排,行动比较快的,蹲点调查组已经下去了,大多数靠自行整顿的企业也制定了规划,开展了整顿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已经完成五项整顿工作并验收合格的企业为4329个,占第一批整顿企业的40%,占国营工业企业总数的8.6%。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整顿验收合格的有600个,占第一批整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的45.5%,占总数的23.2%。

2.整顿企业领导班子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国工交系统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截至6月底已调整了62%。一般都坚持了“四化”要求,注意了班子的结构合理和专业配套。为了适应加快调整领导班子的需要,不少地区组成了负责审批的专门班子,简化了审批手续,组织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合理分工,适当下放审批权,采取了由有关部门联合考察、民意测验、共同审定和民主选举等办法,既保证了质量,又缩短了班子调整时间。在调整领导班子的同时,注意贯彻关于企业领导制度的几个条例,抓紧进行了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3.整顿劳动组织有一定进展。在全国整顿企业劳动组织座谈会后,有些地区、部门党政领导亲自抓,发挥了劳动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用敢于“碰硬”、“动真”的精神,把对劳动组织的整顿和劳动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这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国第一批整顿的企业,已进行劳动组织整顿的约有70%,验收合格的约占40%。如辽宁省重点抓的91个大中型企业,全部进行了劳动组织的整顿,其中80%已验收合格。江苏省第一批整顿的823个企业,验收合格的占48.3%,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87个,已验收合格55个,占63.2%。凡是认真进行“双定”的,效果都比较好:(1)精简了机构,压缩二、三线人员,充实了生产第一线。(2)扩大了“定额面”,定额水平一般提高了10%左右。(3)精减了富余人员,并作了妥善安置。如吉林省去年整顿的242个企业;划出富余人员26888人,占职工总数的8.7%,已安置79.1%。(4)清退了计划外用工,混岗人员也得到了初步清理。据北京市对已验收的63个企业的统计:计划外用工1700多人,已清退1500多人,占88.2%;混岗人员2200多人,已清理1800多人,其中一半已撤离原岗位。(5)提高了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南通四个市185个验收合格的企业,出勤率普遍超过了95%,比整顿前提高2%~3%,工时利用率一般提高3%~5%,达到80%左右,劳动生产率一般提高10%左右。

4.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在去年抓的131个学首钢“种子队”的推动下,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批企业健全了内部经济责任制,取得了新的成绩。突出的变化是:从过去单纯包利润指标发展到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包保,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体现了国家计划第一、国家利益第一的原则;从过去把经济责任制单纯看成“分奖法”、“分利法”,只奖不罚,发展到“责”字当头,按责定权,由责联利,有奖有罚,严格考核,做到了责权利紧密结合;从过去主要是经济责任落实到一线职工,发展到包括领导干部、科室干部在内的全体职工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制。首钢的经济责任制有了发展,今年着重建立了专业经济责任制。大庆不仅有了纵向的“包保核”体系,而且在企业内部各单位的横向联系上建立了经济合同制。

5.企业内部的改革推动了整顿工作的深入发展。有的地区出现了一些好的典型。如首钢、黑龙江阿城继电器厂、上海彭浦机器厂、上海国棉十七厂、天津新港船厂、山东塑料实验厂和北京市的光学仪器厂等改革试点企业,它们不同程度地在企业领导制度、组织机构、经营管理、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奖励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能力增强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它们正确处理整顿与改革的辩证关系,用改革促进整顿,用整顿巩固改革成果。领导班子立志改革,勇于实践,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在干部制度上,克服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和论资排辈的思想,不拘一格选人才,有的已初步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积极改革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转变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主动调查研究市场变化,从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扩大服务领域、挖掘内部潜力上下功夫,从而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在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改革工资奖励制度,初步克服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病,进一步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积极应用国外现代化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重视人才开发,积极开展全员培训,健全培训制度,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培训规划,还围绕整顿的需要,积极进行专业培训,取得了成效。

6.坚持整顿标准,保证整顿质量,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各地区、各部门都根据198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的要求,制定了五项整顿工作验收标准,一般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严格的考核办法,并采取了工厂自检、专业部门预检、验收组正式验收的方法,对不合格项目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保证了整顿验收质量。有的地区和部门对验收合格企业还组织了复查,进行补课,巩固整顿成果。有些地区为了调动企业和职工自觉整顿的积极性,采取政治鼓励和经济鼓励相结合的办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从验收合格的企业来看,经济效益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据北京市对已验收合格的63个企业的统计,1982年与1981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5.6%(面上企业增长4.1%),销售收入增长6.4%(面上增长2.6%),实现利润增长4.7%(面上下降2.3%),上缴利润增长0.6%(面上下降6.3%)。无锡市第一批整顿合格的55个企业,去年都完成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其中实现利润达到三超(超当年计划、超上年水平、超历史最好水平)的有20个企业,达到二超(超当年计划、超上年水平)的有24个企业。一些亏损企业经过整顿,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克服了管理混乱现象,实现了扭亏为盈。如吉林省把整顿与调整紧密结合,通过给压力、给政策、给出路等办法,1982年159户扭亏为盈,258户减了亏,全省扭亏26.3%,比上年减亏6535万元。今年上半年亏损企业由年初的488户下降到331户,亏损面由41.3%下降为28.1%,比去年同期减亏5197万元,扭亏48.4%。

从全国来看,企业整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典型和先进经验,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整顿工作还不能适应,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搞整顿的指导思想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不少地区和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仅停留在一般号召,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力措施,各项整顿工作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挂得不紧。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整顿,但没有抓住要领,没有在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问题上下功夫,收效不显著。

二是企业整顿工作进展迟缓,质量不高。原定今年底大中型骨干企业要验收70%左右,今年上半年只达到23.2%;原定今年底其他中、小企业验收合格20%~30%,目前只达到8.6%。原要求全国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在今年上半年整顿完,最迟不超过第三季度,现在只达到62%,其中还有一部分需要补课。劳动组织的整顿更为迟缓,有的畏难不前。进展不快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敢于“碰硬”、勇于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由于机构改革、地市合并的影响,对整顿工作的领导有所放松,有的一度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有的验收合格的企业还出现了“回生”现象。

三是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部分职工思想涣散,纪律松弛,存在“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特别是当前在机构改革和整顿工作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有些职工思想动荡。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四是企业整顿工作发展不平衡,真正搞得好的只是少数。

当前企业大体有三类情况:

第一类,应变能力比较强,在市场、价格、税率和资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生产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例如首钢、大庆、二汽、上海机床厂等。这类企业是少数。

第二类,整顿虽有成效,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但由于外部条件变化大,增长的效益抵消不了减利因素,利润下降幅度较大。这类企业比较多,如纺织行业的一些企业。

第三类,整顿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这部分企业至今管理还很混乱,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领料不计量,花钱大撒手,浪费十分严重,有的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基建已报投产,但由于资源不落实,工程不配套,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或者产品无销路,因而长期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二、新形势下企业整顿面临的新课题

为了实现90年代的经济振兴,从现在起就要抓紧重点建设。当前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家财力不足,资金严重分散。为此,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都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的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解决重点建设资金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上缴税金和利润。国家财政收入,80%以上靠工业企业。但是,近几年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虽然生产有发展,但成本增加,收入减少。这对国家财政收入不能不产生很大影响。

紫阳同志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企业,过去是靠低价的原材料、廉价的农副产品和较低的工资支出维持生产的,所得的利润,大部分是原材料和农副产品价值的转移。这种情况,掩盖了企业的落后面貌。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副产品价格提高了,有些原材料价格也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支出也增加了。因此,造成成本上升,亏损增加,靠减少上缴利润来过日子。今后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将逐步提高,职工工资还会继续调整,这是总的趋势。客观形势向所有的工业企业尖锐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靠老办法,靠现有企业的水平混不下去了。如果我们的企业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不在质量上、素质上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在国内就没有生命力,在国际上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出路。一句话,不前进,就无法生存。紫阳同志这番话,深刻地揭露了我们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长期落后的根本症结。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经济部门和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自觉地抓紧企业整顿工作,努力改善企业的素质,切实把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造成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说,要进一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从企业内部来说,经营管理落后和技术落后,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不高,则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1982年影响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工业生产中成本支出比较多,主要是物耗增高,原材料和燃料动力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上升,使总成本多支出47亿元。其中有价格上升的因素,但主要是物耗增高,单位产品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上年回升。在重点企业的230项单位产品的物耗指标中,比上年回升的为90项,占39%。同国外比,差距更大,以能源消耗为例,我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第三位,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占113位,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甚至比印度也高2.6倍。全国国营工业企业1982年亏损总户数有10898户,亏损面为25.5%,亏损总额高达42亿多元,今年上半年仍没有多大的好转。我们的产品质量也很差,1982年许多质量指标还低于1981年,低于历史较好水平。有些出口产品,在国内产品中质量、包装都是比较好的,但在国际市场上只能摆地摊,当低档货卖。上述落后状况,同我们企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任务是很不相称的。如果我们的企业领导者还不觉悟,仍然是一味强调客观,安于现状,指望于国家的补贴、照顾,留恋于吃“大锅饭”,而不是眼睛向内,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今后肯定是存在不下去的。这不仅是关系到企业本身存亡的问题,而且是影响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

要提高企业素质,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抓好企业的全面整顿。通过整顿,要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包括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的政治素质与技术业务素质,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通过整顿,要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包括设计、工艺和工具、设备等,使之适应开发新产品、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通过整顿,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素质,包括领导制度、决策能力、基础工作、组织机构等,使之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需要。我们应当看到,改善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大有作为的。从以下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我们企业的潜力很大,我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1965年为30.4%,而1981年只有24.4%,百元产值占用的流动资金1965年是28元,1981年增高到32元,如果和历史较好水平的差距缩短一些,利税就可以大大增加,资金占用也可以大大减少。拿能源消耗来讲,我们和国外先进水平比,差距太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80年每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标准煤,苏联为12.6万吨,美国为9.8万吨,日本为3.74万吨,我国为21.11万吨,分别比其他国家高出1~4倍。这里尽管有经济结构的差异,但差距确实太大了。差距就是潜力,差距也可以看出素质的高低。总之,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抓好企业整顿,就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就可以早日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如果我们进一步把企业的素质改善了,几十万个经济细胞新陈代谢的活力增强了,经济振兴就大有希望。

三、进一步搞好企业全面整顿的几点意见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改善企业素质,这是新形势下进行企业全面整顿的中心课题。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关于用改革精神搞好企业全面整顿的意见》和中央组织部、国家经委《关于坚持标准,加快企业领导班子整顿步伐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对有关企业全面整顿的方针、任务、目标、要求等都有了明确的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狠抓落实。这次会议我们仅着重研究解决新形势下进行企业整顿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搞好企业各项整顿工作

1.要牢牢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搞好整顿的指导思想。当前有不少单位,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在新形势下有的看客观困难多,看有利因素少,对企业潜力估计不足,有畏难情绪;在提高经济效益主攻方向上,从增产增收方面下功夫多,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缺乏有力措施;有些企业甚至靠削价让利推销产品,或者扩大议价范围,乱收各种费用,掩盖了经营管理上的落后状态。因此,一定要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工作上努力实现“转轨”、“变型”,即通过整顿,把企业各项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这必须在领导班子素质、职工队伍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等方面来一个新的转变与提高。从许多企业的经验来看,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搞好经营决策,从产品适销对路上求效益;坚持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从提高产品质量上求效益;加强经济核算,降低物耗,节省费用,加速资金周转,从增收节支中求效益;加强定额定员管理,从降低劳动消耗中求效益;搞好产品更新换代和新产品开发,从技术进步中求效益。通过这些,真正做到优质、适销、低耗、高效、安全,使企业面貌发生一个新的根本的变化。实践还证明,提高经济效益,只停留在一般号召和笼统要求上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措施、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把工作落到实处,贯彻到整顿工作的全过程。

2.改善企业领导班子素质,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小平同志最近指出,搞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领导班子,领导班子不行的要坚决撤换。小平同志这个指示非常重要。经营决策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先导,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决定于领导班子的素质。当前,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很不适应。为此,第一,要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坚决贯彻干部的“四化”标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这个前提下要注意选拔有组织领导能力、懂得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打开局面的干部组成班子,特别要配好厂长、书记,让“明白人”当家。第二,使用人才要注意扬长避短,用其所长,现在有些科技干部担任行政领导后,忙于事务,不能发挥专长,存在“当厂长的烦恼”,这个问题要注意解决。第三,注意搞好新老交替和合作,保证工作的连续性。第四,要抓紧对新班子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加强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紫阳同志今年5月提出要对骨干企业的经理、厂长进行一次国家统考,这是促进干部学习,推动干部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技术业务水平的一项重大措施。今年拟先在调整好领导班子的骨干企业中进行摸底测验,然后分三批进行考试,1984年底考试完毕。关于如何进行统考问题,请同志们提出具体意见。从已经调整后的企业领导班子的状态来看,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了,但大多数缺乏经营管理知识,要下决心补上这一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对中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为经济振兴准备一批合格的经理、厂长。

3.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认真搞好“双定”,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根据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整顿好之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整顿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以此带动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整顿和健全。关于整顿劳动组织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在中办发[1983]47号文件和今年初的《全国整顿企业劳动组织工作座谈会纪要》中都有了明确规定,要继续贯彻执行。这里,强调一下整顿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的好坏。当前,加强基础工作的重点是:(1)加强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都要保证标准先进性,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2)整顿定额工作,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凡是能够实行定量的,都要制定定额,并坚持定额水平的平均先进性;(3)健全计量工作,有计划地配齐配好计量测试手段,改革落后的计量测试技术;(4)加强信息工作,搞好原始记录,加强统计分析,进行数据管理,搞好科技、经济档案工作;(5)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6)加强基础教育工作,主要是本职业、本岗位必需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业务教育,如《职工守则》和应知应会等基本功训练。有关部门对这些基础工作,要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具体要求和措施。要把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所必需的资金、器具和物资纳入技术改造规划,并认真做好计量测试等器具的科研、生产和供应工作。

4.抓大企业,抓亏损户。紫阳同志多次提出,要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必须认真抓好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企业。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采取措施,要重点地把工交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力争在今明两年整顿好,使它们在管理水平、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一个新的提高。在指导思想上一定要明确,抓大企业是我们搞好经济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的重点,要在企业整顿、技术改造、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当作重点来抓,使各项工作配合起来。

要大力抓好扭亏增盈工作,特别要抓亏损大户。请各地区、各部门对预算内的亏损企业,要逐户分析解剖,制定扭亏规划,明确扭亏目标,把措施落实到户,限期完成。吉林省的经验是,对亏损企业一是要“逼”,二是要给政策,给出路。凡完不成扭亏计划的企业,不准提取减亏分成,不发奖金;对到期不能扭亏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不再给亏损补贴,职工不得调资,书记、厂长要自动辞职或就地免职;对限期扭亏的企业,在限期内提前扭亏的,给予必要的鼓励;对有的企业实行亏损递减包干;对有些企业按产品实行定额补贴等,使企业扭亏增盈有内在的动力。我们认为,吉林省的这些经验很好,关键是省委决心大,领导同志亲自抓。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在这方面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对经营性亏损企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不能迁就原谅,那种一边亏损,一边奖金照发,补贴照给,贷款照放,没有一点压力,靠吃“大锅饭”混日子的状况一定要扭转过来。

5.把整顿同调整、改革、技术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各地的经验证明,要把企业的全面整顿同调整、改革、技术改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更大地提高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在企业整顿的过程中,立足全局,按行业、按产品,从经济区和中心城市着手,进行规划、改组、联合和改造,对那些物质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的企业,生产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的企业,与先进企业争能源、争原材料、争运输能力、争市场的落后企业,特别是那些盲目发展起来的以劣挤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各地区、各部门要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毫不动摇地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企业整顿还要同改革相结合,把改革贯穿在整顿的全过程,以改革促整顿,通过整顿为改革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做到整中有改,整中有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给企业以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实行并逐步完善利改税的改革,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干部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奖励制度等也要积极进行改革的试点,使企业内有动力,外有压力。

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每个企业都要结合整顿,制定出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为中心的技术改造规划,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重点放在开发新产品,逐步把生产从老的技术基础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

6.严格整顿财经纪律,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涨价、乱摊派的歪风。这是在新形势下整顿财经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防止企业利润的流失。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对乱摊成本、截留利润、滥发奖金、乱发实物、偷税漏税等现象,要认真进行整顿和制裁。要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搞好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

(二)五项整顿工作验收合格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三项建设”,争创“六好企业”

企业五项整顿工作验收合格以后,不能停顿下来,必须继续巩固提高。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把“三项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争创“六好企业”。为此,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要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国外先进水平,制定赶超规划。在经济效益方面要能够持续地提高,能经得起各种外部因素变化影响的考验;主要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或达到国外先进标准,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能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2.要进一步搞好企业内部各项改革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干部制度、劳动制度、工资奖励等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在实行利改税的同时,还要相应地扩大和落实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3.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逐步使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应积极推行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劳动人事管理,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推广运用统筹法和优选法,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目标管理、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等方法,采取学创结合的办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提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的新路子。

五项整顿工作验收合格的企业在“三项建设”中成效显著,达到“六好企业”标准的可以授予“六好企业”的称号。为了鼓励进步,各地区、各部门可以先开展一些单项评比竞赛活动,形成几个“台阶”,逐步达到“六好企业”标准。全国“六好企业”的标准和评选办法已经发了一个初稿。请同志们讨论修改。

(三)加强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企业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条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带动其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1.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最近中共中央26号文件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文件,要在思想上、工作上、组织上认真落实。耀邦同志最近对抓好队伍建设问题作了多次批示,强调各部门都要抓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他指出,不抓队伍建设,只单纯抓业务,这种办法不行;要把搞好队伍建设,争取党风的根本好转,作为观察各部门是否打开了新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批示精神。

当前在整顿和改革中,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问题较多,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整顿、改革的必要性和有关方针、政策的教育,着重宣传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对与不对的“三条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认清改革的性质与方向;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保证整顿和改革的健康发展。对职工特别是青年工人要按照《纲要》的要求,逐步进行系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2.要进一步整顿党的基层组织,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整顿好党风。企业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后要能够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认真实行党政分工,企业党委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抓好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上来。要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对党员搞好以新党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为全面整党做好准备。各级领导干部、党员、团员,都要以身作则,带头纠正不正之风。要通过干部、党员的模范作用,进一步带动广大职工树立一个良好的厂风。

3.认真进行智力开发,加强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当前职工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少的问题十分突出,如果再不引起重视,从思想上、组织上、具体工作上狠抓落实,就会贻误时机,影响党的十二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职工队伍建设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要求。建设一支在数量上能满足四化建设需要,质量上能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专业配套的干部队伍,以及以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体,技术等级比较合理,具有较高文化、技术素质的工人队伍。大中型骨干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与可能,由企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联合建立,担负起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培训任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经济部门和有条件的工业城市,要有计划地建立管理院校。抓紧解决校舍、教师、教材和资金等问题。研究制定调动企业办学、教师教学和职工学习积极性的政策。加强专业人员特别是财会人员、定额管理人员、经销人员的培训,改变专业管理落后的局面。对工人要继续完成“双补”任务,并及时开展中级技术培训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有较大的增长,改变现在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总之,要通过整顿和建设,建成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

(四)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整顿工作的领导

今年是企业整顿关键的一年。只有加快步伐,提高质量,才有可能如期完成三年内把现有企业整顿一遍的任务。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1.各地区、各部门的党政领导,都要把企业全面整顿作为一件大事,认真地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要健全企业整顿领导小组的力量及其办事机构。为了坚持不懈地抓好企业整顿工作,各地区在地方机构改革的同时,要对企业整顿领导小组作相应的调整。企业整顿领导小组要把工交、商业、建筑、农林等各行业的企业整顿工作统一抓起来,既要抓方针政策等大事,又要担负实际领导工作,既务虚又务实,要坚持经常的会议制度,及时研究整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工作部署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的成员要实行分工负责制。

2.要建立分级负责制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大中型骨干企业由国务院各部门和省、区、市分工直接抓。其他的按隶属关系分工负责。党委组织部门、政工部门,政府的经委、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都应按各自分工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及时交流情况和经验,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3.企业整顿验收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是坚决按照五项整顿工作的标准进行验收,经济效益没有提高的,不能认为整顿合格,一定要把住这一关;二是企业进行自检,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三是要减掉与五项整顿无关的其他附加条件,不搞烦琐哲学;四是工作要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临时突击,更不准弄虚作假;五是验收要进行复查、整改、补课,巩固整顿成果。

4.要制定企业整顿验收的严格考核、奖惩结合的办法。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整顿工作搞得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及其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给予表彰、记功、晋级,并在不突破奖金限额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经济上的鼓励。

以上仅就如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搞好企业全面整顿讲了一些初步的看法和意见,希望大家结合交流经验,展开座谈,各抒己见,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办法来。通过这次会议,把企业全面整顿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早日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加快四化建设的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