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8054900000048

第48章 在国务院各部门企业整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83年5月28日)

今天请大家来开个会,主要是研究企业整顿的形势和推进整顿工作的措施。全国工交会议后,一些同志分别到下面去对企业整顿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今年以来企业整顿工作除部分地区抓得较紧外,多数地区进展比较迟缓,有的甚至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这种状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企业整顿就可能走了过场,有“流产”的危险,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三年内把现有企业整顿一遍的任务,就不能如期完成。前天,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专门开会研究了这个问题,今天请大家来再议论一下。

当前企业整顿工作的主要问题是,进展不快,效益不高,领导不力。原预计去年底第一批整顿的1320(调整后的数字)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可验收合格20%,实际上到今年第一季度只验收合格15%左右;原预计全国2363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领导班子,可以在今年上半年调整好,到目前为止进展快的也只调整了2/3,多数地区只调整了半数左右。今年1—4月份工业生产进度较好,但经济效益很不理想。与去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上升,实现利润、上缴利润下降,销售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可比成本上升,亏损虽有所减少,但亏损面和亏损额仍然很大。企业整顿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整顿劳动组织问题,由于难度大、问题多,真正搞好“双定”工作的企业为数很少,多数企业仍是人浮于事。经济责任制虽在不断整顿完善,但滥发奖金问题仍比较普遍,尤其是小企业问题更大。同时,由于省市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调整,许多地区放松了对企业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

从指导思想上讲,主要是没有认真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1.企业整顿与机构改革的关系。今年省、区、市机构改革,领导人员有了变动,但许多省、区、市企业整顿领导小组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省、区、市有关部、委、厅、局都在调整,有的地市进行合并,许多企业反映,“上面动荡,下面等待,人心浮动”,上面没有具体部署,蹲点调查组也不安心,蹲不下来,对企业整顿工作影响很大。

2.企业整顿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目前,有的地区和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革上,放松了整顿,有的企业错误地认为整顿要让位于改革,把二者对立起来。有的小型企业搞承包后,认为一切问题可通过承包得到解决,用不着再搞整顿了。

3.企业整顿与当前生产的关系。今年工业生产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原材料、能源、运输紧张和一些轻工产品滞销,一些企业又出现“任务不足无心整、任务繁重没工夫整”的老问题。

4.整顿企业领导班子中的年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领导经验的关系。有的没有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年龄、学历、技术职称,不看提起来能不能挑得起担子;一种是只强调领导经验和组织能力,不放手让中青年知识分子进班子,调整后的新班子仍然年龄偏大,文化专业知识偏低。比较起来,后一种倾向更普遍,更严重,更要引起注意。在班子配备上有的不走群众路线,不作全面考察,不强调专业配套,只是简单地让谁进谁出,因而不少调整后的新班子,至今仍打不开局面。

5.“双定”、精简与多余人员安排、子女就业的关系。这个问题比调整领导班子难度还要大。现在有些地方从上到下存在着畏难情绪,等着上面拿办法,不推不动,进展缓慢。没有像有些单位那样,广开生产服务门路,采取成立两个公司等各种办法统筹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缺乏鼓励企业精简人员的政策,这项工作既缺乏压力又无动力。

6.提高质量与加快步伐的关系。目前有降低标准、急于求成的倾向,同时又有验收条件烦琐、抓不住重点、停止不前的问题,都影响了加快步伐、提高质量。

上面讲的六个方面的关系,在一个单位不一定都存在,有的可能是这一两个问题,有的可能是那一两个问题,但总的来看,前两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也是主要的。各级领导都要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不能回避矛盾。要按照紫阳同志去年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报告中提出的要求,采取坚决措施,迅速扭转当前企业整顿进展迟缓,甚至停顿、半停顿的状况。今天印发了耀邦同志4月29日在经贸部关于我对苏联出口柑橘腐烂率高的情况简报上的批示,并且重新印发了耀邦同志在去年12月30日对《北京景泰蓝厂在企业整顿中动了真的!》一文的批示。这两个批示极为重要,给我们企业整顿工作指出了方向,提出了严格要求。希望各级领导认真贯彻这两个重要批示的精神。下面,就如何加快整顿步伐,提高整顿质量提出几点意见:

1.加强对企业整顿工作的领导。企业全面整顿的任务是很繁重的。各地区、各部门都必须把搞好企业整顿工作作为落实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一是党政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动手,认真抓好这项工作,把整顿作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来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把整顿同调整、改革、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二是各省、区、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不健全的要立即健全起来,工作停顿了的要立即恢复工作。各省、区、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在6月10日以前把调整后的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名单报到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三是在机构改革中,已从党政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企业整顿领导小组成员,凡身体条件许可的,希望尽量留下来,继续抓好整顿工作,还可以请退下来的其他老同志参加到各级企业整顿领导组织中来。四是要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2.建立严格的企业整顿工作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既有横向的分工负责制,又有纵向的分级负责制,把企业整顿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业务部门。各级专职部门应按业务分工承担起相应的企业整顿任务。各级都要建立定期汇报或例会制度。各省、区、市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每月向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汇报一次企业整顿工作进展情况和问题,书面、口头均可。当前各地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各主管部门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直属企业的整顿;二是协同地方抓好大中型骨干企业;三是抓好本行业企业整顿的指导工作,主要是制定有关行业企业整顿的政策、标准、规划以及组织经验交流等工作。这样,就可以弥补一些地方机构改革中对企业整顿工作抓不过来的不足。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像抓生产那样固定一批人抓企业整顿。

要首先把企业的领导班子调整好。这是保证企业整顿的关键。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凡是领导班子还没有调整好的,主管部门和组织部门要迅速组织蹲点调查组下去调整班子。蹲点调查组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企业领导班子和帮助制定整顿规划。在调整领导班子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出现了突击发展党员、突击提干问题,应当坚决纠正。所有企业,在调整领导班子的同时,要认真贯彻企业领导制度的“三个条例”,搞好党政分工,坚持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厂长行政指挥的根本原则。

同时,在政策上鼓励和提高企业自行整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现在起,凡有条件的企业都要按照去年中央2号文件《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的精神,一不等,二不靠,尽快起步,自行整顿,争取按期验收。最近,广州市、北京市和武汉市制定了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奖惩办法。大家可以研究一下,如何调动企业整顿的积极性,如何既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能奖勤罚懒。要大力提倡和宣传不等不靠、自行整顿的企业,介绍它们的经验和做法,推动面上企业整顿工作。

3.抓紧落实整顿规划,简化验收标准,继续做好验收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对企业整顿的总要求,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快落实本地区、本部门今后三年,首先是1983年的企业整顿规划,要明确验收企业的具体名单和时间要求、责任单位,以便督促检查。要把整顿同改革结合起来,今年的改革重点是国营企业利改税,各地经委、各经济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把这件事搞好。奖金发放要严格执行国务院今年66号文件的规定,不要乱开口子,不要违犯财经纪律。要认真学习首钢经济责任制的经验,按岗位不同和贡献大小拉开档次,克服平均主义。许多地区和部门的经验证明,企业的整顿与改革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用改革的精神抓整顿,调动企业整顿的内在积极性,做到边整边改、整中有改、改中有创,才能把整顿真正搞好。

在企业整顿中,各方面应兴应革的事很多,有些可以结合起来一道搞,有些则不宜勉强塞进来,所以验收标准不可搞得太烦琐。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但要实事求是地简化标准,汰除繁冗,才能真正做到严格按标准办事,既不降低标准,又利于验收工作的进行。因为,整顿工作不可能解决企业里所有的问题,只能按照去年中央2号文件重点解决当前几个“碰硬”问题,关键是健全企业领导核心,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经济效益,为创“六好企业”打好基础。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是否整顿好的最重要标志。还有许多工作要在企业验收合格之后,继续去做。

4.组织机关干部力量尽快下去督促检查。6月初,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组织蹲点调查组、检查组,由主要领导同志带队下去,督促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要像胡耀邦同志批示说的那样,一切工作,只抓业务措施不行,必须同时狠抓思想政治措施。一切问题只发规定号召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切实组织督促检查。督促检查这件事要作为今年转变作风、扭转风气的一件大事来抓。中央派下去的一些考察组、工作组,下去时要有布置,回来时要有汇报。汇报时不能只谈感想、心得,必须同时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以上意见已经报告国务院领导同志,领导上指示我们要尽快组织干部下去检查督促,务必把今年的企业整顿工作搞好。

同志们,当前出现的企业整顿的松劲现象应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注意。如果我们不立即行动起来,既雷厉风行又扎扎实实地抓好这项工作,整顿走过场的危险是存在的。国务院已经批准今年8月在大庆召开全国工交工作座谈会,研究解决企业整顿和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我们要在6、7月份抓紧工作,加强领导,勇于“碰硬”,花大力气把企业整顿工作促上去,争取尽快出现一个蓬蓬勃勃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