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8054900000036

第36章 在全国整顿企业劳动组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2年12月26日)

这次会议已经进行了七天,开得很好。大家总结交流了经验,研究解决当前整顿劳动组织的指导思想和一些政策性问题。昨天会议向国务院作了汇报,领导同志作了指示,使大家在指导思想上更明确了,认识提高了,信心更足了。会议讨论的问题,要搞一个会议纪要。现在,我主要谈谈全国企业整顿的情况和整顿劳动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

一、关于全国企业整顿工作的进展情况和1983年部署

自1982年初中央2号文件《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下达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都开展了企业的建设性整顿工作。7月全国企业整顿工作座谈会以后,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狠抓了“碰硬”的工作,企业全面整顿工作的进度加快了,涌现了一批好的典型,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特别是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对企业全面整顿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提高。有些地区、部门和企业,联系到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要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核心,对企业整顿工作进一步作了研究部署,工作抓得更紧、更深入了。

企业整顿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现在全国有22个省、区和国务院的12个部,已成立了由党政领导同志和有关负责人组成的企业整顿领导机构,其他地区和部门也有领导干部分工抓这项工作。各级有关职能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按业务分工,承担起企业整顿的有关任务。如辽宁、黑龙江、山东、安徽、四川等省都规定了整顿企业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以党委组织(工交)部门为主,整顿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以劳动部门为主,整顿财经纪律和加强财会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等等。由于加强了对企业整顿工作的领导,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重点抓了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央要求重点抓的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已有1237个列入了第一批整顿。预计到1982年底有400~500个达到五项整顿工作的验收标准。此外,一些地区和部门,对面上其他工交企业采取分类指导、分片包干的办法,推动企业自我整顿,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商业、农垦、基建施工等部门的企业,也已开始分批抓了重点企业的整顿。全国商业系统(包括商业、粮油、供销)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有17万多个,已有1.2万个开始整顿。农垦系统共派出了由近1000人组成的105个蹲点调查组深入基层,帮助企业搞整顿工作。施工企业的整顿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也初步出现了一些进展较快、效果较好的先进单位。

五项整顿工作有较大进展。(1)按照精干原则和“四化”要求,抓紧进行了领导班子的整顿。第一批整顿的1000多个工交骨干企业1982年底基本上可以完成。(2)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的工作,1982年着重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各级经济责任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发展。首钢在完善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向生产组织合理化和经营管理合理化前进,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又提出了15年内年总产值翻两番,累计上缴利润相当于现有固定资产净值6倍的奋斗目标。大庆油田不仅在纵向上实行包干制,而且在横向上即油田内部各单位之间普遍实行经济合同制,用经济手段加强内部协作关系,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少中小企业在完善经济责任制上也有很大进展。(3)整顿劳动组织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有的地区已由个别试点到成批企业展开,初步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会上已经交流了经验,我就不具体讲了。应着重指出的是,在各项整顿工作中,整顿劳动组织的进展是比较迟缓的。这也是专门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原因。(4)通过贯彻《职工守则》、《职工奖惩条例》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劳动纪律有了很大改善。(5)整顿财经纪律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开展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推动了企业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整顿和建设工作。

通过整顿,不少企业的面貌有了变化,经济效益也有提高。全国第一批整顿的1237个大中型骨干企业,1982年1—8月份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2%,上缴税利比上年同期增长4.6%,而同期全国工业企业上缴税利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一些原来亏损的企业开始转亏为盈,如河北省20个地、市第一批整顿的企业中原有306个亏损,现已有177个转亏为盈。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整顿和不整顿确实大不一样。

企业整顿工作虽然有了进展,但不能估计高了,地区、部门、企业之间,整顿工作发展不平衡,进展快、质量好的是少数;有些地区和部门还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抓得不紧,措施不力;有的至今还没有敢触及主要矛盾,态度不坚决,有畏难情绪;少数单位有低标准、走过场的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下面就1983年企业整顿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讲几点意见,供大家研究。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整顿企业的认识,把这项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提出,在“六五”计划期间,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联合。紫阳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报告中对企业整顿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整顿现有企业的工作,步伐要加快,质量要提高。在今后三年内,必须把现有企业整顿一遍。企业整顿的关键是三条。一条是建立起好的领导班子,一条是建立和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和责任制度,一条是制定出以节约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技术改造规划,确定合理的产品发展方向。企业整顿好的标志,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职工都有联系生产成果的明确的责任制,劳动纪律和劳动态度有明显的改善,产品适合社会需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综合经济效益都显著地高于整顿前的水平。”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很好地学习和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要认识到搞好企业整顿工作是为实现党的十二大确定的战略任务,争取“三个根本好转”和经济振兴打基础。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把这项工作抓得更紧、更好。

第二,要明确企业整顿的进度要求,订出规划。

1985年以前把所有企业整顿一遍,是指全部企业,包括工交、商业、建筑施工、农垦企业。就工交企业来说,首先要把中央2号文件指出的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在1984年整顿完。面上的中小企业,从1983年开始,分三年整顿好,1983年验收合格的要达到20%,1984年50%,1985年30%。商业、建筑施工和农垦企业也要抓紧时间,大体上按照上述对面上中小企业的进度要求进行安排,1985年整顿完。这是全国总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1983—1985年三年的整顿规划,首先是落实1983年的规划。1983年是企业整顿的关键一年,可以采取全面铺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批验收的办法。

第三,为了加快进度、提高质量,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1.首先还是整顿好领导班子。有了一个能打开局面的“四化”班子,其他整顿工作就可以依靠新班子去搞。1983年上半年集中力量把2363 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领导班子调整好,领导机关的精力就可以适当转到抓其他企业。同时,要加强对新班子的培训。特别是书记、厂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等,从1983年起,三年之内,至少接受三个月的培训,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

要认真贯彻企业领导制度的“四个条例”,把调整领导班子和健全领导制度结合起来抓。

2.推行“以税代利”,推进改革,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紫阳同志在国家经委、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关于当前全国企业整顿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上批示:“明年改以税代利,对企业自主权是大推动,要利用这一时机,把厂内责任制进一步抓好!”从现有400多个“利改税”试点企业的经验看,实行“以税代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大大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整顿企业就有了内在的经济动力,完善经济责任制就成了它们的自觉要求。有关地区、部门要认真总结现有试点经验,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行的办法,按照统一的规定和部署,抓好这项改革,以此为动力,把整顿企业的工作带动起来。

3.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企业。紫阳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报告中指出:“在对现有企业进行整顿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抓好大企业,使它们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走在前列。”为了抓好大企业,全国要重点抓年税利在3000万元以上的500个大型企业,各地区、各部门已经把名单提出来了,1983年都要重点抓好一两个;尽快把重点抓的大企业领导班子调整好,挑选一批优秀的、懂行的、能够打开局面的干部担任书记、厂长;1983年1月将举办大企业书记、厂长参加的首钢经验学习班,同时交流大庆油田和其他大型企业的好经验;对有条件实行首钢那样递增包干办法的企业,要逐个审批,抓紧落实;抓好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发展规划。

4.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搞好企业整顿和建设的一项根本保证。要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对职工进行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学习、宣传新宪法,继续贯彻执行《职工奖惩条例》和《职工守则》,表扬好人好事,及时处理坏人坏事。分期分批地开展职工全员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技术业务水平,逐步地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

5.企业整顿要和整党密切结合进行。根据党中央关于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的决定,凡进行整顿的企业,都要按照当地党委的统一部署,切实把党的基层组织整顿好。

6.企业整顿同调整、改组和技术改造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国家计划和社会需要,调整服务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耗能高、性能落后的老产品,控制长线产品生产,积极发展名牌畅销产品和能耗低、性能优良的新产品,做到物美价廉,适销对路。根据经济合理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对企业进行改组、联合。根据国家规定,继续落实企业各项自主权。根据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企业技术改造的方针,经过整顿的企业要逐步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7.进一步加强领导。

(1)按照中央2号文件和紫阳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企业整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动手,并有分管的负责同志亲自蹲点,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指导。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对1982年的整顿工作认真地全面地进行总结。既要肯定成绩,又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五项工作”已经验收合格的企业,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搞好“三项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六好企业”。没有达到验收标准的,也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整顿好,力争1983年一季度达到验收标准。在总结企业整顿工作的同时,还要认真总结和加强蹲点调查组的工作。总之,要认真总结1982年整顿企业的经验,为1983年企业整顿的全面铺开做好准备。

(2)各地区、各部门要有健全的组织领导和正常的工作制度。企业整顿任务很艰巨,没有健全的组织和正常的工作制度是很难搞好的。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有定期的会议制度,还有国务院各部门参加的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辽宁省1982年开了九次领导小组会,四次全省性的大会,及时研究部署企业整顿工作。他们的经验,一是领导重视,二是组织健全,三是有工作制度。所以,整顿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机械、电子等部设有专职机构,电子工业部还建立了例会制度。黑龙江省、化工部等单位,还建立了领导干部“几包”责任制,有关职能部门按业务分工,密切配合抓整顿。这些办法都可仿效。

(3)要注意防止因机构改革而放松企业整顿工作。1983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要进行机构改革,为了使企业整顿工作不受影响,希望各地区根据最近国务院的电报精神,像抓生产一样,固定一些同志抓企业整顿工作,不要使整顿工作中断。

(4)搞好企业整顿验收。要按照紫阳同志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的要求,经过整顿的企业,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联合工作组,按照中央规定的标准逐个进行验收,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合格的必须补课。进行验收,是对企业的一个大促进、大提高,不要为验收而验收。

二、关于整顿企业劳动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谈了不少。但是,怎样更好地领会和贯彻十二大的精神,开创我国企业管理的新局面,把整顿劳动组织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真正抓出成效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起打好这一场硬仗的信心和勇气。现在着重讲一下这个问题。

1.整顿劳动组织是落实十二大精神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经济工作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提出来的重要方针,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大转变。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在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前提。而企业整顿的目的,就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整顿劳动组织和提高经济效益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经济效益反映了生产建设中所费和所得的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这里讲的节约活劳动,就我国当前情况说,一条根本途径就是整顿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合理使用劳动力,逐步提高定额水平。这方面的潜力大得很。哈尔滨市二轻局算了一笔账,1981年全局总成本中,工资含量占15.1%,而其中经济效益较好的59个企业的总成本中工资含量仅占10.5%。如果全局的企业都降低到10.5%,就可增加盈利2300万元,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个局的塑料九厂、新光工艺美术厂和锁厂,这几年先后修订了五次劳动定额,每次修改,定额提高幅度平均在10%~15%。现在这三个厂的百元成本工资含量已从过去的13.5%下降到10.17%,每元工资利润率提高了93.7%。吉林省辽源市二酒厂,1982年修改了定额,比原来平均水平提高42.9%,斤酒成本的工资含量由一角二分下降到八分,下降了1/3.长春市钟表总厂1982年修订劳动定额,平均提高20.6%,全年节约工时32万多小时,成本中的工资含量降低16.56%。这些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再以全国机械工业来说,1980年成本总额中的工资含量约占13.2%,如果降到“一五”时期的8%左右,即可增加盈利近20亿元。成本中工资含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是否合理,劳动定额水平是否先进。

在生产过程的各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劳动力的合理组织,是发展生产力的最基本的因素。如果在生产中不把劳动者的潜力发挥出来,不但要造成人力的巨大浪费,也必然带来设备、原材料和能源的巨大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整顿劳动组织、提高定员定额水平,不仅直接节约活劳动消耗,还对节约物化劳动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却长期存在着忽视活劳动节约的问题,定员定额工作成为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浪费极为严重。据一些省市和部门的调查,企业人员一般多余10%~15%,有的甚至在30%以上。工时利用率一般只有50%左右,低的甚至不到30%。许多企业还没有劳动定额,有劳动定额的,多数也没有达到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这种状况不根本扭转,经济效益怎么能提高呢?因此,搞好定员定额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始终是我们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更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

2.整顿劳动组织是企业全面整顿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整顿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作为企业全面整顿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既是从企业建设的长远着眼,又是针对我国企业当前的突出问题提出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管理工作也很难搞好,即使是整顿了也难以巩固。当然,首先要整顿好领导班子,没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劳动组织不可能整顿好。而劳动组织能否整顿好,又是对领导班子的严峻考验。现在许多政策在企业中落实不了,许多矛盾解决不了,大都与劳动组织不合理有关。

从完善经济责任制来说,要抓好两个环节:一个是处理好企业和国家的关系,解决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的问题;另一个是处理好企业和职工的关系,使职工的收入和企业经营成果挂起钩来,解决干活好坏一个样的问题。这两个环节都离不开定员定额。要用劳动定额来核算生产能力,才能较准确地规定包干基数和分成比例。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没有平均先进定额也是不行的。因此,定员定额管理这个基础打不牢,经济责任制就建立不起来,即使搞起来了,也会流于形式。

从劳动纪律和职工队伍建设来说,紫阳同志早就提出并多次强调,一定要把多余人员减下来,不要泡在车间里,否则会把职工队伍混坏了。事实证明,不健全定员定额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好坏无标准,干活多少一个样,势必造成生产秩序混乱,劳动纪律松弛。认真抓整顿,面貌就可大改变。南京市汽车运输公司,过去1000多名驾驶员中非法收取货主钱财的占40.5%,整顿后,刹住了这股歪风,半年来收到表扬信500余封。他们就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定员定额这项基础工作,才从根本上扭转局面的。

从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管理来说,没有先进合理的定额为依据,会造成奖金发放无标准,工资基金管理混乱。劳动定额不健全,成本分析不准确,整顿财经纪律也难以落实。

所以说,整顿劳动组织是全面整顿企业不可缺少的内容。矛盾再大,困难再多,也是不能回避的。这个“硬”非碰不可。

3.整顿劳动组织也是为今后逐步实行劳动工资制度的全面改革打基础,整顿和改革必须结合起来进行。

我国企业用工制度方面的“铁饭碗”、分配制度方面的“大锅饭”,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大积弊,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阻碍了职工积极性的提高,必须逐步进行改革。整顿劳动组织要朝着有利于改革的方向发展。比如,在用工制度上,要实行固定工和合同工等多种用工制度,做到职工能进能出,打破“铁饭碗”。还要实行严格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这次整顿劳动组织,精减多余人员,清理“混岗”,就是对现有的不合理状况进行初步改革,也是为全面的改革打基础。在分配制度上,今后要进行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现在整顿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就要在职工工资奖金上拉开档次,奖勤罚懒,这也是为工资制度的改革创造条件。

一年来,许多企业将整顿和改革相结合,作出了可喜的尝试。例如,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1980年11月以来,试行合同工制,补充了2800多名电汽车售票员,按工作需要合理配置人员。广西南宁市在国营企业中,试行把原来根据国家劳动计划从社会上招收固定工的办法,改为从劳动服务公司择优录用集体所有制合同工,共招收1900多名。还有不少企业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这些都为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事实证明,那种认为劳动工资制度没有全面改革,劳动组织无法进行整顿的看法是片面的。

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以改革的精神来搞好劳动组织的整顿。整顿劳动组织实质上就是要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决不能用过去适应“铁饭碗”、“大锅饭”的旧观念、老办法来搞整顿,那样是没有出路的。整顿劳动组织和安排就业要统筹兼顾。我们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广开生产服务门路,安排好富余人员和撤下来的“混岗”人员及待业青年。总之,在整顿劳动组织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战略眼光,要从改革着眼,把整顿工作引向改革的路子上去,才能逐步达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要求。

最后希望各地区、各部门把整顿劳动组织工作认真抓起来,要有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

这项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没有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没有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动手是不行的。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整顿企业劳动组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劳动部门要主动地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主要任务来完成,既要成为这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经委作为综合部门,要积极协同劳动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抓好这项工作,抓典型、抓政策、督促检查。

整顿劳动组织工作,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类指导。人员明显过多的企业,首先要把多余人员从岗位上抽出来,并妥善安置;一、二、三线人员结构很不合理的企业,首先要进行人员调整,充实生产一线;主要是定额水平低、职工素质差的企业,首先要在提高定额水平和职工轮训上下功夫;“混岗”问题严重的企业,首先要抓好清理工作,因生产需要一时撤不下来的,可分步解决,首先建立劳务合同,创造进一步解决的条件。

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党的十二大和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精神教育群众,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和数据,理直气壮地说明整顿劳动组织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使广大职工真正认识到,劳动组织的整顿,关系到企业整顿的成败。企业整顿搞不好,经济效益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无法提高。这是关系到广大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我们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这项工作搞好。

要严格按照企业整顿的标准办事。劳动组织没有整顿好的,不能进行验收,不算全面整顿合格。绝不允许降低标准、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